12月25日,在省長胡和平等嘉賓的見證下,西安交大首個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產業化工作正式啟動,產業化後將為節能減霾起到重要作用。
將煤炭化學能轉化為氫能
眾所周知,傳統燃煤、煤氣化鍋爐及其發電技術均採用「一把火燒煤」的形式,能效和煤電轉化率低、汙染嚴重、耗水量大,脫硫、脫氮、消除粉塵及二氧化碳代價高昂。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團隊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系列項目的持續支持下,歷經20年科技攻關,研發出「超臨界水蒸煤」系列技術,成功將煤炭化學能直接高效轉化為氫能,從源頭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氣體汙染物以及PM2.5等粉塵顆粒物的生成和排放,實現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潔淨、無汙染轉化和利用。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全面完成原理性創新、實驗室規律性試驗研究和部分中試實驗。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系列科技獎勵。具有運行費用低、投資回報率高、高能效、清潔低汙染、低耗水、節能減排、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等優勢,是一項變革性技術,也是能夠根除煤炭利用所生成的霧霾形成源的有效技術。
新技術或將破霧霾困局
據悉,為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此次,西安交大將該技術成果智慧財產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陝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將在初期籌資10億元,進行該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示範,力爭3年內完成首個產業化示範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目前已確定先將50MW發電及熱電聯產機組、燃煤工業供熱蒸汽鍋爐替代產品等作為工程示範的切入點。
胡和平強調,「超臨界水蒸煤」項目只有產業化之後才能有巨大的生命力。要解決霧霾問題,陝西作為煤炭大省必將大力推動該技術的產業化發展。科學技術從誕生到產業化並非一蹴而就,期待參與到項目產業化的企業和學校能齊心協力,精誠合作,實現「學校+企業」、「技術+資本」的創新融合,早日為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本報記者張彥剛
編輯: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