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我國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13.我國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2010-12-30 00:00:00
-
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由大連工業大學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共同完成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與工程化設備」和「散纖維及成衣製品無水染色」項目日前通過鑑定。
-
超臨界二氧化碳印染技術獲突破
超臨界二氧化碳印染技術獲突破 73次閱讀 作者:武炳明 來源:中國化工報
-
染色加工之革命——超臨界流體技術
用超臨界流體代替水使紡織品染色是對傳統染色加工的一次革命,它從源頭上杜絕廢水的生成,還有不用助劑,織物染色後不需清洗,染料利用率高等種種優點。
-
活性染料無鹽染色和無水介質染色技術的應用
活性染料無鹽染色和無水介質染色技術的應用 2006-12-14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遼寧騰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突破紡織印染過程中的兩項重大關鍵技術難題
-
國內無水印染技術跟國外ColorDry無水染色技術有何區別
目前,該公司開發的活性染料非水染色小試已經取得成功,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節水70%,節約染料15%~20%,節約助劑60%~80%,染色介質回收可控制在97%以上。 下一步,我們計劃新建一條示範生產線,一來給對方企業提供成套技術,二來可以作為綠宇向其他企業介紹技術的實體。」劉今強介紹說。
-
環保染整技術盤點(三):非水介質染色技術
採用非水介質染色,從源頭制止汙染、減少反應副產物,符合綠色發展理念。重要的非水介質染色技術包括有機溶劑染色和超臨界CO2染色等。>溶劑染色以有機溶劑作為染色介質,在有機溶劑中染料更容易與纖維結合,染色溫度比傳統工藝低,可減少熱量消耗,節省能源;染色介質採用有機溶劑,染色時不需水,節省染色過程水消耗;溶劑與水不相溶,染色後廢液易於回收。
-
即發集團:「無水染色」將投產,年產能可達近千噸
剛進入2021年,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即發集團」)就收到了來自山東省科技廳的好消息:公司牽頭建設的山東省無水染色技術及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籌)正式獲批。
-
染色節能減排工藝技術與設備
「Econtrol」染色工藝技術所使用的設備無紅外線預烘,無汽蒸箱,也不用二組分的計量泵,只需要一個熱風烘乾機,佔地面積相對較小。由於避免用強鹼、尿素和鹽,不僅降低了消耗,而且減少了環境汙染。 「Econtrol」染色工藝技術給染色提供了一個簡單、經濟、有效、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節能的和易控制的工藝選擇。但目前在我國由於設備、染料和技術掌握等原因,應用並不普遍。
-
家紡綠色染整加工技術之前處理和染色
> 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 前處理採用冷軋堆技術,一方面大大縮短了前處理工藝流程,另一方面可減少相關設備的投資,且能有效克服傳統家紡面料前處理過程中容易形成折皺、卷邊、擦傷、緯斜等疵點。 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對分散染料有很好的溶解能力,可提高滌棉類家紡面料的上染率,透染和勻染效果好,且染色過程短,達到了無水染色,減少了環境汙染。
-
突破!中國科學家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家將西太平洋一些熱液噴口中的氣泡識別為超臨界二氧化碳,這是地球上首次發現天然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巨型科學中心的一個團隊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通過自產深水發現了海水中1400m深度的天然超臨界二氧化碳。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革蘭氏染色雖然在1884年就已經提出,但關於其染色機制一直是個謎。你了解革蘭氏染色機制嗎?教科書上的機制是正確的嗎?雖然革蘭氏染色技術已經全球通用,效果槓槓的,但大家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終於,在革蘭氏染色技術誕辰100年之際,一份大禮姍姍來遲。1983年4月11日,來自於同一合作團隊的兩篇文章投稿到著名的細菌學雜誌Journal of Bacteriology,兩個月後同時接受,主要作者是加拿大學者Beveridge和美國學者Davies。
-
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技術獲突破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微量細胞樣品處理與核酸俘獲方法,成功實現了針對1000個細胞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 ChIP-Seq方法是現代測序技術用於闡述轉錄調控和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手段。通過有針對性地俘獲和富集特定蛋白,可以獲取與這些蛋白結合的DNA片段,將其進行純化後可以用於高通量測序,獲取特定DNA-蛋白相互作用和結合位點的完整信息。
-
我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獲突破
本報訊日前,合肥工業大學潘見教授主持的「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研究」項目,通過了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基金會組織的專家鑑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所發展的萃取結晶組合分離工藝系國際首創,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超臨界萃取技術主要應用於製藥與生物化工領域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精製。
-
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
-
少水壓裂關鍵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與低黏度滑溜水複合破巖技術、基於多因素的多簇裂縫均衡延伸控制技術、造縫及攜砂全程加砂技術等
、泡沫壓裂難以形成複雜裂縫的問題,提出了少水壓裂技術的概念,即充分利用水力壓裂、無水壓裂和泡沫壓裂的技術優勢,在滿足壓裂造縫體積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水量。少水的極限就是無水,二氧化碳幹法壓裂及液化石油氣(LPG)壓裂都屬於無水壓裂。二氧化碳幹法壓裂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的超低黏特性,可以溝通與延伸小微尺度裂縫系統,但因其黏度太低,導致加砂量及砂液比都相對較低,即使採用了二氧化碳增稠技術,仍然無法滿足強加砂的工藝要求。
-
免疫螢光染色技術
> 毒丙酮、四氯化碳、無水乙醇(四)染色染色分直接染色法與間接染色法。1.(4)帶蓋方盤2.直接染色法- :無螢光因此給標本的保存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標本進行螢光染色之後應立即觀察。
-
石蠟切片HE染色(常規HE染色)的操作步驟
石蠟切片(paraffin section) 是組織學常規製片技術中最為廣泛應用的方法。石蠟切片不僅用於觀察正常細胞組織的形態結構,也是病理學和法醫學等學科用以研究、觀察及判斷細胞組織的形態變化的主要方法,而且也已相當廣泛地用於其他許多學科領域的研究中。教學中,光鏡下觀察切片標本多數是石蠟切片法製備的。
-
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
目前體外診斷技術主要是在體外實驗中研究各種生物大分子如DNA、酶、抗原抗體等的功能和特性,雖然可以用生物緩衝液及各種輔助試劑模擬體內環境,但這並不能完全反應生命體或者活體細胞內的真實情況。在這個方向上,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則取得了突破。
-
組織透明技術(Tissue Clearing),一眼「看透」整個組織染色
在神經科學領域,若要研究大腦組織/細胞的靶蛋白表達、定位情況,以往常常會經歷切片(獲得微米級腦片)、固定、使用免疫組織化學(IHC)方法進行切片染色、成像等一系列流程,甚至,在研究大型組織時,還要再將大量的切片染色結果進行整合,顯然,整個實驗過程耗時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