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透明技術(Tissue Clearing),一眼「看透」整個組織染色

2021-01-09 CST中國

在神經科學領域,若要研究大腦組織/細胞的靶蛋白表達、定位情況,以往常常會經歷切片(獲得微米級腦片)、固定、使用免疫組織化學(IHC)方法進行切片染色、成像等一系列流程,甚至,在研究大型組織時,還要再將大量的切片染色結果進行整合,顯然,整個實驗過程耗時又費力。

有人就設想,是否可以不用切片、再整合的過程,卻能直接觀察完整的小鼠大腦,並且能一眼識別大腦中特定細胞?實現這一設想,必定要解決一些難題。一,為了維持組織和分子的結構,要有能充分、均勻固定細胞的方法。二,固定後,組織要具有多孔性,這樣抗體等分子能完全穿透細胞、細胞器。三,完成以上步驟後,需要有對整個結構進行成像的技術。

那麼實現這一想法的人是怎麼解決這些難題的?2012年,我看到一張標題為Clarity: Technology for rapid, whole, intact-brain imaging with molecular phenotyping (透明化:用於快速、完整的大腦成像與分子表型分析的技術)的海報【1】,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全組織透明方法,當時完全被「全腦成像」技術吸引了。這張海報上呈現了用一種獨特的大腦成像方法,能使大腦完全透明。我們都知道,大腦本身不是透明的,所以組織深處很難成像。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作者用了名為CLARITY的新技術,先用能物理性支撐組織、保持分子結構的水凝膠固定組織,然後清除膜脂。這種方法得到了一個完全透明、完整的大腦,且完全可以用螢光染色以及共聚焦成像。因為推出這樣突破性的方法,2013年,這張海報的作者獲得了Science的年度突破獎,同年CLARITY技術還被公認為是癌症免疫療法的突破【2】。

現在透明技術被廣泛稱為「tissue clearing(組織透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iDisco,CUBIC,FRUIT,SHIELD / SWITCH等新型組織透明技術也進入大家的視野,這些技術是在原始的組織透明技術上進行了優化,主要使染色更均勻、更快。但是仍然存在問題,比如有些處理條件會改變組織/蛋白質的結構,導致抗體的染色(由於抗體表位的可用性改變)和GFP等標籤的螢光(由於螢光團的改變)減少,信號也有所丟失。可喜的是,麻省理工學院Kwanghun Chung實驗室最近提出了SHIELD技術,這個技術使用優化的聚環氧化物固定方案,使得組織結構更加穩定,能保留更多的GFP螢光。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進步。在此基礎上,若結合能將抗體均勻擴散到整個組織並縮短標記時間的處理流程(參見https://lifecanvastech.com/tissue-processing-21st-century/),還可能會使組織透明更可靠、有效、靈活。

現在大家可以使用這些新型的組織透明技術來解決很多生物學問題。比如觀察組織特定區域細胞的命運情況,通過映射特定細胞群體來揭示解剖學迴路,不引入偽影技術也能查看全腦的精細突觸結構,等等。

另一方面,透明技術不僅可以解決發育、基礎神經科學的問題,也可以回答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科學問題,比如,AD的病理標誌物—β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 ,Aβ)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等動態生成過程以及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AD的疾病進展的?Aβ斑塊與哪種細胞/結構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在疾病的早期和晚期階段是否不同?疾病會不會是從大腦的某一個區域性NFT開始,逐漸蔓延到整個大腦中的?到底是Aβ斑塊還是NFT先發生?以上情況會不會隨著疾病階段或大腦區域的不同而不同?

舉個例子,以下是Kwanghun Chung與同事Li Huei Tsai合作的案例,他們首先使用SHIELD組織透明技術,接著使用CST的β-Amyloid(D54D2)XP Rabbit mAb#8243對5XFAD小鼠全腦進行染色。構建好Aβ的全腦景觀後,他們就開始研究「γ-頻率刺激誘導β-Amyloid減少後,如何來識別斑塊」【3,4】這一問題。

註:用CST的β-Amyloid(D54D2)XP Rabbit mAb#8243,對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小鼠模型進行染色以及共聚焦成像重建。Drs. Kwanghun Chung,Li-Huei Tsai及其同事提供。

如今,科學家們還希望這項技術能繼續改善,比如能使用擴展顯微鏡之類的技術獲得超出光學衍射極限的解析度【4,5】,能更好地利用、分析數據來解釋生物學現象,使用染色自動化技術加快抗體等分子的擴散,將獲取優質圖像所需的抗體量標準化,可將組織透明技術應用於腫瘤微環境研究,等等。總而言之,因為這項技術的美好前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每年投資4億美元【6】(參見NIH BRAIN計劃)來開發這種技術,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研究。相信隨著這一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期冀解決的科研問題也能陸續解決。

相關焦點

  • 鍩海組織透明化/免疫染色/高解析度3D成像CRO服務
    鍩海生物科學儀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完整器官的組織透明化、組織免疫螢光染色、高分辨3D顯微成像以及大數據分析一體化服務,旨在通過精準、快速、多樣化的CRO服務為每一位生命科學工作者提供個體化/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 迄今最強3D組織染色技術;在虛擬實境中擁有觸覺!
    把全身變透明,日本科學家開發迄今最強3D組織染色技術 來源:學術經緯 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一支科研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詳細介紹了一項頗為神奇的新技術。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
    導言:傳統的腫瘤診斷是玻片成像技術,容易耗損病例組織,也不能全方面檢查病理組織,且處理周期長。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
  • 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在基因組規模對染色質的3D組織和轉錄活性進行成像的技術。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人員表示,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包括從基因表達到DNA複製。儘管高通量測序的方法豐富了人們對3D基因組結構的了解,但它們只能提供成對染色質基因座的關聯信息,而不能提供單個基因座的直接空間位置信息。
  • 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診斷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生成的圖像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軟體進行分析。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來自哈佛大學的莊小威和Bogdan Bintu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在基因組規模對染色質的3D組織和轉錄活性進行成像的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包括從基因表達到DNA複製。生化和成像的研究揭示了各種規模的複雜染色質結構。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診斷!價格便宜易操作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維也納工業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開發了一項新技術:不僅可以查看腫瘤周圍組織健康程度、切割乾淨程度以及判斷後續是否需要手術或放療。目前臨床中病理檢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術(WSI),該技術可以掃描整個玻璃安裝的H&E染色切片。生成的圖像可以使用專門設計的軟體進行分析。
  • 研究揭示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細胞前體的產生機制
    使用轉錄因子核因子、白介素3調節(Nfil3)的報告小鼠和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研究人員確定了表達白介素33(IL-33)受體ST2的非淋巴組織Treg細胞的兩個前體階段,其駐留在脾和淋巴結中。非淋巴組織Treg細胞和兩個前體階段的整體染色質分析揭示了染色質可及性的逐步獲取,並朝著非淋巴組織Treg細胞表型重編程。
  • 自建系統,看組織常駐記憶T細胞如何巡邏人類皮膚組織!
    提到抗原特異性T細胞,不免會想到一直處於熱門研究的一群記憶T細胞:組織常駐記憶T細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以下簡稱TRM)。TRM是一類非循環淋巴細胞,在機體外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在皮膚、肺、腸、腦等組織中,很多文獻報導了TRM細胞在小鼠的皮膚、腸等部位起著哨兵、巡邏等作用,通俗一點講,就是如果把整個機體比作一座金山的話,TRM細胞就是每天負責巡山的小兵,當有外敵入侵掘金時,小兵(TRM)先聚集抵擋一陣,並去後方調動T、B、NK等大部隊,協同作戰,消滅敵軍!
  • 新技術將動物全身組織透明化 可大幅減少所需實驗動物數量
    原標題:新技術將動物全身組織透明化 「透過動物的皮膚甚至器官直接觀察到細胞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型三維透明成像技術,可讓上述設想成為現實。
  • 【攝影】如何看透一條魚! —— 生物透明標本 展示隱藏之美!
    離開學校後,他以漁夫的身份工作生活,用和講座中同樣的技術開始了透明生物標本的製作研究,並在2008年啟動了「新世界透明標本」項目。至今,八神富田已經製造了上千種超色彩標本,不但在東急百貨店(Tokyu Hands)中出售,其作品集也已於2009年出版。
  • 研究人員利用OCT技術深入觀察組織內部情況
    光學成像的挑戰之一是高解析度地觀察組織內部。傳統的方法可以讓研究人員觀察到大約1毫米的深度。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穿透4倍的深度,達到4毫米左右。尤其是醫療行業,未來可能會受益於這項新技術。新的成像方法匯集了許多現有技術。
  •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及病理學診斷中的相關技術及應用|病理學|肝組織|...
    在臨床實踐中,病理醫生通過肝穿刺活組織檢查,依託科學的病理學技術觀察肝臟組織的形態學改變,在此基礎上明確病因並做出科學的診斷。本文概述了肝活組織病理學診斷的常用技術,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近年來,肝臟基礎研究以及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肝臟疾病臨床診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3]。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肝臟影像學彈性成像技術、血清學指標為代表的無創評價手段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重視。
  • 手把手教你做組織免疫螢光染色
    萬丈高樓拔地起,關鍵在於基礎打的好,所以組織免疫螢光實驗前組織樣品製備極其重要。組織樣品(腦、腎、心臟和其他器官)最好是經過心臟灌流固定,使細胞內的各種物質儘可能保持在其生活狀態時的形態結構和位置;另外,組織固定後,具有硬化作用,增加了組織的韌性,有利於取材和組織脫水,如果樣本沒有及時固定或固定不恰當,導致自溶或腐敗,將無法逆轉。1、將麻醉後的小鼠仰面朝上固定四肢。
  • 何川教授團隊繪製多種人體組織的5hmC分布圖
    為了進一步研究5hmC的功能,研究人員試圖建立人體不同組織類型的全基因組5hmC分布圖,以便確定其如何參與轉錄活性和組織特異性。他們利用新一代測序(NGS)來鑑定5hmC在19種人體組織中的分布。他們發現,5hmC主要集中在組織特異性的基因體和增強子上。
  • 高手已經在組織切片上做流式了?
    作為全景組織細胞定量分析的基礎,如何在具有多層細胞結構的組織原位中準確識別到有效細胞,排除背景信號、非特異性染色的雜質以及無效的細胞碎片,一直是基於圖像的組織原位單細胞定量分析的難題。
  • 各種組織切片方法的操作和優缺點分析
    (2)將組織置於20%-30%蔗糖溶液1~3天,利用高滲吸收組織中水分,減少組織含水量。影響冰凍切片的因素較多,因此,技術難度較大,選擇好的冰凍切片機是保證切片質量的關鍵。用於免疫組化技術的石蠟切片製備與常規製片略有不同:①脫水、透明等過程應在4℃。C下進行,以儘量減少組織抗原的損失。②組織塊大小應限於2cm×1.5cm×0.2cm,使組織充分脫水、透明、浸蠟。③浸蠟、包埋過程中,石蠟應保持在60℃以下,以溶點低的軟蠟最好(即低溫石蠟包埋)。以上全過程為18-24h,也可在室溫內使用自動脫水機代替。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科學家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9:52 奧地利科學院Jürgen A.
  • 超顯微技術有助於三維可視化腫瘤組織
    維也納大學(Vienna)和慕尼黑大學(TU Munich)共同開發的一項新技術,現在可能引發病理學上的一場革命:用一種特殊的超顯微鏡,使腫瘤組織變得透明並被照亮。 這使得在3D中分析所有切除的組織成為可能,而不需要切開腫瘤。這樣,診斷的可靠性可以大大提高。這項新技術已經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