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20年上半年陝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2元(全國15666元),陝西居民人均月工資性收入6504元,就算以7000元計算,攢夠120萬,得不吃不喝至少14年之久,而現實情況是,陝西多的是收入遠沒有7000元的人。
從新房市場來說,「百萬首付」的神話正在創造,這不禁讓人壓力徒增,於是乎,我們期待在二手房市場裡,找到屬於西安普通人的房子。
我們設定了以下幾個問題,比如:如果將「總價」限定在100萬上下,首付以30萬左右為基準線,能在西安找到房子嗎?如果能,又能找到什麼樣的房子?在西安城區,總價100萬的房子都在哪裡?這些房子又能否兼顧交通、面積和「房齡」等多項指標?
為了找到這個答案,我們在貝殼上,找到了西安地區所有在售的二手房源,一共84506套(截止2020年12月底),當把範圍限定在95萬-105萬的區間內後,我們發現了4615套房子,佔比西安所有掛牌出讓銷售二手房的5.4%左右。
總價100萬,乍看起來似乎並不算多,和各個流傳於社交媒體圈層,開口閉口分分鐘百萬生意的人來說,甚至可說是有點「少」的可憐,但對於大多數西安的普通人來說,100萬也許需要掏空好幾個家庭的錢包。
所以,是時候需要一篇詳盡悉數西安在該區間內的房源情況以及數據文章了。
除去價格是人們在購房的第一考量因素外,在資金承受力所能及範圍之內,挑選最合適居住的區域顯然是第二選擇,那在貝殼上的4615套房源究竟分布如何?
經過統計,我們發現,和人們默認雁塔區是最適宜居住和工作區域不謀而合的是,總價在95萬-105萬之間的房子,在雁塔區有1197套,佔所有該區間房源的25.9%,其次是未央區,共958套,佔比20.7%,至於碑林、灞橋、長安、新城等分布則大致均衡,都在300套-400套之間。
而數據比較突出和差異較大的,則是西安周邊區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郊縣等地,個位數的掛牌讓人不免聯想到西安二手房的掛牌出讓數顯然和西安城市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關係,越「發達」的地區二手房市場越「火爆」。
然而,雖然我們可以在西安隨便一個區域都能找到100萬左右的房子,但面積大小可就差了不是一丁半點,有望買到這些房子的人,有些可能在近200平的大洋房裡感受自然的芬芳,也有些可能在不足30平的空間裡仔細丈量是買張架子床還是1米8的雙人床。畢竟面積的大小也決定著上班的樓下是否就是雙地鐵,睡到9點再睜眼,還是5點就開始披星戴月公交轉轉轉。
在西安,如果想用100萬買到150平-180平的大房子,你可能只得去到高陵轉一轉,面積在這個範圍內的一共有24套房子,高陵就有17套。
當然,城內也不是沒有,城東城南經開各一套,就是年代有點久遠,都在2000年前後,最近的2006年,最遠的1998年,房齡早已20年左右。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某種程度上而言,買房的確講究的是權衡的藝術,在被預算範圍卡死的基礎上,選擇區域還是居住空間面積,取決於對購房者自己而言,哪個更重要。當然,如果你工作就在高陵,那還等什麼,大房子住著不香嗎?
不過,有了孩子的家庭顯然比起房子面積和居住舒適程度,更為注重的是,買來的房子有沒有學區?以及學區在哪裡?
學區房的價格一度讓一眾老母親的心緊張又焦慮,的確,如我們預料,總價100萬,面積小到真實又可憐的僅為30-40平的房子,多分布於高新區附近,一共68套,商住兩用47套,普通住宅21套,換句話說,有些房子甚至不是學區房,只是對於部分人來說,要麼上班方便要麼就是照顧孩子方便罷了。
僅看普通住宅這21套房子,每平均價都在2萬7到3萬上下浮動,儘管大部分房子都標註了區域是雁塔,但為了進一步吸引到人,平臺還是在地域細分上,親切的指出自己的房子不是在高新三小附近就是高新一中附近。
看來只要周邊有「名校」身份加持,那單價隨便高個普通均價1-1.5倍也是個很自然又隨意的現象。
當然,不管是180平還是40平以內,都屬於比較極端的個例。大部分人買房,還是會選擇最基礎的70-120平米上下,考慮到以後組成家庭的需要,就算不是小三室,再不濟也得有個兩室一廳的格局,那這樣的房子又在哪裡呢?
篩選完後,我們發現,以2室起步的房子,果真佔據整個數據裡最大的體量,4615套房子裡共有3655套符合我們的要求。進一步將面積細化到70-120平的區間,這個數字變成了2657套,面積格局合適,房子年限總不能太早吧,如果樓體建成時間是在2010年以後呢?這個數字一下又變成了715套。
在這715套房子裡,篩選掉有抵押的、共有產權的、未滿兩年未滿五年的、在鄠邑區和閻良以及暫無信息的,真正剩下的房屋用途為普通住宅,交易權屬為商品房的房子剩下了45套。
但在偌大的城市裡,如果進城上班就要花費數個小時,那對於「群體基數」甚為龐大的打工人來說,的確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所以,通勤時間,通勤距離,包括樓下是否有地鐵,離地鐵近不近,就成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買房考量因素。
為什麼單說地鐵呢?因為相比於公交出行,地鐵不僅運力大,準點率高,車次也多,除了造價貴以外,地下運行的地鐵相比其他交通工具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不然為什麼如今的新房宣傳裡都恨不得把10年後的地鐵規劃項目標註大號字體寫在單頁上以期贏得購房群體的青睞。
但在上述精準出擊的45套房子裡,如果檢索將「地鐵」二字置於購房信息關鍵詞首頁提示的條目,會發現45套房子僅剩下了11套。
這11套房子分布倒也均衡,未央區最多,有3套,其次是雁塔和長安,分別是2套。面積最小的75平,最大的93平,10套均價1萬2左右。
當然,如果有人對朝向有執念的話,打個比方,坐北朝南,而符合這樣要求的也就僅剩下一套——來自長安吉源美郡小區那個89.88平米的房子。
不過條件限定到如上段所述的確是顯得有點苛刻又不太「合乎情理」,那我們試著放寬一點吧,就拿普通人最關注的區域和通勤距離劃定一下,面積部分放在大於等於60平,如此篩下來,確切標註地鐵附近的房子,4615套房源裡共有873套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其中未央區最多,222套,佔比25.4%,其次是雁塔,188套,佔比21.5%,
當然這兩個區域擁有地鐵房子最多顯然也能理解,如今西安已開通的幾條地鐵線路裡,不管交叉與否,大都覆蓋了該兩個板塊。
那麼最受西安打工人喜歡的雁塔區域這188套二手房裡,樓體建成時間在2010年以後的有多少呢?數據顯示共有33套,且均價在1萬5左右。(小聲的講,有些實在是比新房便宜很多。)
這些有地鐵加持,面積均在60平以上,且房齡都在10年左右,地域不是曲江就是高新的房子仔細看來,的確有撿漏的機會,當然,不能保證正在看文章的你,還沒來得及下手,就已經被人買走的可能。
位置、面積、房齡、學區,這些所有的所有,種種的種種,無一不實實在在的跟普通購房者的預算直接掛鈎,而在收入和存款確定的情況下,我們總不得不去降低某些需求和期待來提升綜合後精心考量和認真核算過的「幸福指數」。
在日漸擴大的西安城裡,隨處可見正在拆除或新建的小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度讓人恍惚「家」在何方,愈發簡單的落戶政策以及吸引人才的新政為這座城市的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置業」從來都不該成為一個難題。
然而遺憾的是,繁華的背後總是包含著很多人取捨權衡的糾結和猶豫。
10年前巨火的《蝸居》電視劇裡有句臺詞「你要是沒有一套房子啊,你就會覺得被邊緣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種恐懼感。」如今再看,仍然能夠戳中大多數人的痛點。
房子永遠是人會討論的話題,只是房子不該成為人只能討論的話題。
作者 | 湯加 | 貞觀作者
數據 | 廣成 | 貞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