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教授:完美無缺的成長環境,實際上是在傷害孩子

2020-11-28 騰訊網

看點近年來,「直升機父母」、「割草機父母」等教育新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儘管定義上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了這樣一個現象:許多家長過度保護孩子,試圖為孩子營造完美的成長環境,從而獲得人生成功。然而,這樣的「真空世界」對孩子真的好嗎?本文作者從育兒現象入手,深入分析了家長產生這種想法的背後心理,並嘗試提出真正對孩子有益的養育理念。

文丨凱蒂 洛菲 編丨Mia

見過很多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因為反思自身的成長曆程,看到自身成長的環境並不那麼好,於是,當自己有了孩子,就拼命為孩子營造完美的成長環境,希望孩子不要再受自己受過的苦。

如玩具很多很多,儘量給孩子最大的滿足;如儘量不讓孩子做家務,給孩子營造溫馨沒有爭吵的家庭生活……

仿佛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與「世界」無關,一切都在真空中存在……

這樣,真的好嗎?作為父母,你到底是在滿足自己還是滿足孩子呢?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花了不菲的代價,把一批環保塑膠地板運至位於法國南部的別墅,原因是擔心在暑假期間,她蹣跚學步的孩子會在石板地上摔傷。

雖然一代代法國孩子可能就是在同樣的石頭地上跑、摔、玩、睡,而且平安長大成人的,但這並未阻止她要確保安全的決心。

我認為,這極端體現了我們這輩人的普遍臆想:我們能夠控制孩子,讓孩子的成長環境完美無缺。

在這種為孩子營造理想環境的奇怪而又徒勞的想法背後,暗藏著更為奇特、也更為徒勞的理念:培養理想化的孩子。

當然,對我們多數人來說,這種完美、安全、無時不在教育的氛圍實難企及。

通過翻閱《居住》(Dwell)或其它精美的雜誌,我們可以體驗到這個只可意會的夢想——美侖美奐的Oeuf嬰兒床以及一塵不染的託兒所。

我們多數人撫養孩子的時候,沒有成堆可愛而益智的木質玩具、鬆軟的塑膠地板或是健康的有機零食,但這種臆想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發揮著難以捉摸的影響力。

控制孩子的臆想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存在,雖然在追求時髦的完美主義的過程中,不時有真知灼見閃現,也算是在現實世界中對我們過度焦慮的矯正。

記起當初懷孕時,我曾有些驚愕地讀到過一篇平鋪直敘的文章,說研究表明毒品嬰兒(crack baby)最終會與非畸形兒一樣聰明伶俐。

現如今我們連吃色拉中的羊奶奶酪、喝幾口葡萄酒都覺得很愧疚,而這些吸食毒品的女士生出的竟然也是聰明健康的寶寶!

實際上,雖然確實似乎沒人真心建議所有的孕婦都靠吸食毒品來放鬆自己,但這個根本的諷刺似乎闡明了一個要點:即便是還在子宮裡,寶寶們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具適應能力和忍耐性,也更為神秘莫測。

然而,目前的心思仍是控制孩子,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美國新近出版了一本引人關注的書——《源頭:出生前九個月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書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多吃魚是否會提高孩子智力,多大壓力有益於未出生的寶寶等等。(壓力太大不好,但壓力太小也不好。某醫生的研究表明:有些生活愜意寧靜的孕婦詢問她該如何做,才能給安安靜靜呆在子宮裡的寶寶增加點健康壓力。)

然後,就在去年10月,英國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表明:懷孕期間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事實上,相比於滴酒不沾的媽媽,稍微喝點酒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反而要略微聰明一點。

你也許會認為,這條新證據會挑戰我們在飲酒與懷孕問題上一刀切的態度——近乎虔誠的熱情,但也可能喝酒對孩子實際上沒多大影響。

哪怕喝一丁點酒都會傷害未出生的寶寶,這種正當性以及充滿道德考量的懷疑比理性的討論和科學依據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在寶寶出生前,我們就準備好了愧疚與犧牲,準備好了周圍人眾目睽睽的監督,也準備好了鋪天蓋地的道德考驗與非難。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非常謹慎地問過我一個問題:在懷孕後期喝上一杯葡萄酒,「這樣微小的風險是否值得一冒?」回答當然是不。

為了自己一時貪杯的歡愉而拿孩子的健康或者能否上名牌大學來冒險,這樣追悔莫及的傻事只有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幹得出來。

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背離了自身的假設:對於無法實現的控制孩子的念頭,我們誇大其風險和敏感性,本身可能也在傷害孩子。

通常的邏輯是,如果你喝點酒,你的孩子可能會笨一點。孩子本質上不會有啥傷害,但就是稍微笨一點。

在這種考慮背後,就是製造出完美孩子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心思。但也許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即便我們能造出這樣的孩子,他長大後會不會讓人受不了?

你知道我說的孩子是什麼樣:金貴無比、天真輕信、呵護備至、喜歡挑剔,身穿漂亮的毛衣或是精挑細選的時髦T恤。

我們全天候地保護孩子,不讓他沾染塵土、暴力、糖果、空虛、蛋白,以及偷他的塑料恐龍玩具的壞孩子,一句話,每天都讓他免遭塵世間一切紛擾,這算是為孩子好嗎?

即便孩子周圍滿是木質玩具,即便家長苦口婆心、無私奉獻,家裡培養孩子如何成材的書籍堆積如山,這一切事實上不是在傷害孩子,或者是改變孩子的天性嗎?

我認識的一位女士告訴我:在早上做早餐、準備午餐以及整理衣服時,她就為孩子們做好了藝術計劃。

藝術計劃!聽起來充滿了難以想像的詩情畫意——想像力豐富、安排緊湊、值得稱道。

然而,這是否也有點太過瘋狂?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籤證處人滿為患,交通擁堵不堪,它能達到如此近乎完美的啟發水準嗎?你能強迫或者把你的孩子設計成充滿創造力嗎?

提供「真知灼見」的書不勝枚舉:《神奇大腦:用遊戲、活動等開發孩子智力》、《如何培養靈氣十足的孩子:培養奔放、敏感、睿智、持之以恆及精力充沛孩子父母必備》、《培育全面型孩子:如何培養自主型穩靠孩子(無憂慮之虞)》。

這些書(以及無數類似的書)都聲稱可以培養出健康、有教養的孩子,每個障礙、每段就寢時間以及每次發脾氣,均可像學校的考試那樣加以把握。

我們能否暫且回溯至寬仁放任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我記得父母開party時,孩子們四處瘋玩直至天黑,捕捉螢火蟲;

孩子們餓了就自己隨便抓幾片蛋糕吃,吸入了大人們抽的二手菸,把雞尾酒端到已經有點語無倫次的大人手裡,那時候壓根就沒人注意他們……

他們也得家長疼愛,只是沒人監督。

我清楚地記得,那些沒人管的溫暖夏日夜晚是多麼地自由自在。在那些悶熱無聊的日子裡,在單獨、沒人監管、無人指手畫腳的歲月裡,孩子們茁壯成長;正是在這樣的歲月點滴中我們長大成人。

當然,有時理想的環境實際上並不理想。

就拿部分現代家長樂此不疲地培養孩子時的一絲不苟的態度來說吧。《紐約時報》近日登載了一篇名為《寶寶知道:髒東西對身體有好處》(Babies Know: A Little Dirt Is Good for You)的文章。

針對的就是這樣一些家長:堅持進屋必須脫鞋、必須隨時洗手、不許孩子乘地鐵以及隨身攜帶小瓶消毒劑等。文章寫得底氣不足。

很顯然,從理性的科學觀點說,的確存在過分講究衛生的事。

事實證明,孩子要有免疫力,還得接觸點髒東西而且在操場上高興啃著棍子、全身髒兮兮的孩子,似乎比那些全身乾乾淨淨、完美無缺的孩子身體要好。

我喜歡這個說法,原因在於這也許是描述過度呵護這個難題的最好比喻,而這種呵護壓根就起不到任何保護。

家庭作業給家長們提供了幹涉或者說全面介入的另一個絕佳機會。

我還記得我媽媽在樓上隱約對我喊「作業做完了嗎?」,但我不記得她曾挽起袖子,和我一起為一個越南計劃剪稻田圖片,或監督我讀了多少頁《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一位母親告訴我這樣一件事:

她七歲大的兒子就讀於紐約某頂級私立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是讓他寫一篇小品文——根據其「生活閱歷」理解羅伯特 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未選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詩句:「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吾徑擇其荒者往)。

當然,由於她七歲兒子的「生活閱歷」還拓展得不夠全面,這個問題實際上要求家長親自動筆來寫。

我們控制孩子的新風氣中更麻煩的一點是:它包含的正確培育孩子的願景,在啟智方面與上世紀50年代的所有做法一樣專斷而墨守成規。

按照當前的流行做法與科研成果,任何不控制孩子成長環境的家長——偷偷給孩子M&M巧克力與無機奶、或者開party直至凌晨二點鐘——均為不負責任與不計後果的行為,有點像是在挑戰現狀。

更重要的問題是:一味給孩子營造理想環境的臆念並未考慮現實差異——由祖父母、單親媽媽或者離異家長撫養成人的孩子。遠景規劃無疑是基於父母雙方輪流擔負起培養理想化孩子的重任。

換言之,孩子全天候處於培養與充實之中,是迫於家長的「淫威」。

隨便翻下日曆,隨便找個周六,在這一代最出類拔萃家長中隨便找一家,都會看到他們與孩子一起奔波於體操課、生日聚會、足球班、藝術薰陶與登臺表演——為了孩子所謂的幸福。

所有的日子都消弭於緊湊而又精準的安排中,家長們一天到晚連連貫的談話都成了奢望。(環境差點的家長只得指望這種殫精竭慮的育兒方法。)

有時看到這些疲憊不堪、滿懷虔誠、略顯呆滯的家長從車裡擠出來,就不禁會想:這種高標準的專注、指導與剖析真的會讓誰更快樂嗎?

人們不禁要問:家庭生活是否太過偏向於孩子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對孩子少關愛一些,而是成人扭曲的觀念影響到了親子關係。

人們更想知道:這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關心是否真對孩子有益?家長的自私自利——想著自己生活忙亂不堪,因此有時自己所做的事並不完全著眼於孩子的娛樂或者成長——是否能有點心安理得?

我也不禁要問:打造完美孩子的所有努力(猶如上流社會的布爾喬亞對時尚食品的關注),是不是家長在轉移自己的失意?

忙碌了一天之後,這些為孩子殫精竭慮、道德上仁至義盡的家長是否是為了自己的放棄尋找補償?

婚姻中錯失的東西?彌補浪漫的缺憾?還是職業或冒險的折衷?

換言之,我們不禁要問:若是託爾斯泰(Tolstoy)或者福樓拜(Flaubert)再世,會對當前教育子女的做法作何感想?

家長控制孩子的努力一直延續著,伴隨孩子的成長。美國已有大學明白無誤地告訴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何時該離開,否則家長還會賴著不走。

即便對於上了大學的十七、八歲孩子,家長還是不願撒手、管這管那、買這買那,忙得不亦樂乎;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想賴著不走,繼續控制孩子。

當然,按此模式塑造完美孩子勢必會以失敗告終。

家長無法控制一切,塵世間總有一些不齒的事讓孩子覺得不快樂、膩煩甚至傷心,難免會有背信棄義的朋友、失敗的聽寫或者糟糕的老師。

把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帶到這個沉淪世界後真正讓人恐懼的事實是:不管你運送了多少塑膠地板到法國南部的別墅,都無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這聽起來可能比我想說的更誇張。我想建議的就是,家長們也許該靠邊站了,去倒杯酒,讓孩子們來點彼此折磨、厭煩或是傷害。

也許該試著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了;放飛他們的藝術想像空間,而不給他們做藝術計劃;讓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與不完美的孩子順其自然吧。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500+篇優質文章

相關焦點

  • 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孟母內心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她由衷地發出感嘆,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在學宮靜謐的環境氛圍中,孟子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為他以後成才為賢打下了堅實基礎。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為了孟子的學習和成長,孟母三次遷居才找到一個合適的居住環境。這說明環境對青少年的成長進步是多麼重要啊!
  • 上海紐約大學新校長童世駿:哲學家眼中的大學、教育和人生
    每個人的成長起點、成長環境和個人興趣都不一樣,不顧一切地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對自己的孩子,把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變成「鬥娃」現場,不做區別地用某個指標,比如升學率、一本率、清北復交率等,來評價所有學校,都是誤解了教育的本意,都是沒有看到———「衡量學校教育價值的標準,就是它在何種程度上製造了繼續成長的欲望,又在何種程度上為在實際生活中滿足這種欲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 紐約大學教授:新中國成就體現中華文化國家治理優勢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新中國成就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國家治理優勢」——訪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熊玠新華社紐約10月15日電 專訪:「新中國成就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國家治理優勢」——訪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熊玠
  • 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院長:培養多變環境下的商業人才
    2020年10月21日至23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第八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IBSSC),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眾多中外商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變局與引領」為主題,共商世界多變環境下商學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積極探索學科發展新模式,促進全球商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 很多孩子並不快樂 要讓假期成為孩子成長加油站
    經過與方方面面的專家交流,記者感到為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們也確實有太多需要留心的地方。記者與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研室主任姜紅教授探討這一問題,得到了這位有著20多年臨床經驗專家的支持。   而她在臨床實踐中也見過了太多這方面的問題。
  • 金龜子:父母要用真心真意真情陪伴孩子成長
    「很多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出去,終於萬事大吉,立刻氣松下來,再也不管孩子什麼樣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金龜子正色道,出國後的「不管不顧」實際上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傷害。家長應當全身心投入,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梳理規劃清楚,才是把孩子真正「送出去」的正確方式。
  • 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如何科學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今天我們推薦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納迪亞·梅森教授在TED上的著名演講。她通過一系列的現場操作的物理實驗,讓臺下的觀眾體會到科學研究的樂趣與神奇,也了解到激發人的探索欲望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納迪亞·梅森教授同時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自己小時候並不知道物理實驗研究是做什麼的,她姐姐有一套化學實驗工具,但是從來不給她用。她自己感覺好像與世界脫了節。
  • 紐約大學 | 數學專業就讀體驗分享
    FU—NYU的兩位數學系學長為大家揭開紐約大學數學系的神秘面紗,讓大家進一步的了解這個神奇的專業吧!本次採訪邀請到的是2022屆的H同學和2021屆的Z同學。想要的數學資源(research,教授)都有。但是同時下限很低,很多人對數學沒有太多追求,對學術研究沒什麼興趣。方向上講,我校數學系偏向applied math 和PDE,對別的領域感興趣的人能交流的人比較少。
  • 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誤導了多少人!看鄭強教授怎麼說?
    鄭教授:高考前學生亂扔書,這樣做,純屬瞎扯!我們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S在起跑線上了!最近,太原理工鄭強教授的一段講座視頻又火了!他在講座中提到了幾個觀點1、我們國家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而是累S在起跑線上了。2、高考前扔書是瞎扯,這還發生在最好的中學。我知道了把那個校長訓了一頓。
  • 「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13歲小學生用家長手機玩遊戲,14分鐘花掉4萬元,孩子家長聯繫服務商退了款。 事實上,孩子給遊戲充錢的新聞屢見不鮮,退款與否並非「大結局」。 家長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傷害。對於孩子沉迷遊戲現象的反思,才是其中的重點。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沈重陽教授作學術報告
    新聞網訊 9月4日,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沈重陽教授通過騰訊會議平臺做了題為「土壤中膠體的吸附和解吸行為研究進展」的高端學術報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徐紹輝教授主持,學院60多名師生傾聽了此次報告。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匡景邈:為孩子的自由發育和成長模式多樣性創造友好的社會環境
    2000年考上大學,2001年接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翻譯工作:作為翻譯人員,跟隨報導在莫斯科申請2008年奧運會的北京青年報記者團。 2006年匡景邈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語言學系(MPGU),並取得碩士學位,同年創建自己的皮包品牌 「Wildbird」。正在事業風生水起之時,匡景邈卻選擇逆流而上,2008年她選擇離開俄羅斯,拒絕歐美企業的邀請,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武漢。
  • ...量化指標的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Viral Acharya表示...
    美聯儲顧問開發出疫苗進展跟蹤指標,稱全球股市續漲條件現已具備;① 開發出一項新冠疫苗進展跟蹤量化指標的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Viral Acharya表示,隨著世界朝著新冠疫苗普遍接種又近一步,全球股市進一步走高的條件現已具備。
  • 壓力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潛能的發展
    研究還發現了幾個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關鍵時期,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實際上就是青春期。但是其實孩子大腦的成長取決於經驗。因為人腦具有驚人的延展性,孩子們大腦的成長是對我們讓他們接觸到的經驗和我們給予他們的關係的回應。因此,人類發展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大腦的發育。因為人腦是由各樣組織(tissue)組成的,所以從專家研究的經驗來看,組織(tissue)是最容易發生變化。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專業怎麼樣?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在美國石溪大學讀化學專業碩士的一些經歷,一方面作為自己一路走來的記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參考,算作是過來人的經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又叫石溪大學,簡稱SBU,它位於紐約市郊風景區長島。
  • 學英語方法不科學,會給孩子帶來永久性傷害!
    這次來美國,Anna的口語流利到讓我吃驚,簡直跟國外長大的孩子一樣。可誰又能想到,當初我急功近利的英語學習方法,差點給孩子帶來永久性傷害!被老師的一席話點醒我大學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美國生活多年。回國後女兒出生,之後我一直忙事業,卻忽略了孩子的英語學習。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為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題名
    時隔19年,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石溪大學榮休教授楊振寧再度為安徽大學題詞。據安徽大學官網7月3日消息,近日,楊振寧先生為「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題名。此前,楊振寧曾於2001年光臨安徽大學並為該校徽學研究中心題詞。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睡覺出現3個反應,長大後「智商」會比較高
    倫敦大學也對「睡眠對智力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晚上10點以後還沒有深度睡眠進入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往往得分較低。倡導「科學育兒」的家長都知道,有影響力的李玫瑾教授在兒童身心問題上造詣頗深,給出的解決方案方法更貼近生活。在兒童睡眠問題上,李玫瑾教授也說過:與其父母一味的給孩子補充營養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如讓孩子睡一會兒。
  • 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MBA錄取數據
    紐約大學的斯特恩商學院是美國頂尖的商學院,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紐約大學商學院的最大賣點。下面為大家介紹紐約大學商學院MBA項目的最新錄取情況,給希望申請的申請人一些參考。美國教育聯盟留學專家介紹,紐約大學於1900年建立商學院,是全美成立的最早商學院之一,美國四大金融領域名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