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會爆炸嗎
我去上海市第三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取宣傳資料,地址在人民廣場大樓307、309室。我記得分機是151、152,很好記,要五一,要五二。普陀區機關就是武寧路51號。我抱了一捆資料回區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聯合國人口司司長訪問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陪同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席間,有人特意問了李成瑞:「中國的人口會爆炸嗎?據說已經到了十一億?」李成瑞局長回答:「不會,我估計現在是十億多。」但此時,誰也不知道中國人口到底有多少。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6月30日24時為人口調查的標準時間。人口普查結合第一次普選進行,動員了250萬個普查員。民眾穿著新衣服,興高採烈去登記站,把人口普查當作盛大節日。統計結果,總人口為601938035人。上海市人口600多萬。中國有六億人民,毛主席就吟詩:「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第二次人口調查。那年農村普遍開展「四清運動」,每個鄉村都有「四清」工作組,就地兼做起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723070269人。上海市人口上了1000萬,這個數據當時沒有公布。但中國人從此有了「七億人民七億兵,萬裡江山萬裡營」的響亮口號。
按正常情況,每十年左右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82年開展第三次人口普查,距前一次已經過了18年。這期間,風雲變幻,人口變化很大,戶口登記有遺漏。如上海青浦有一個人去世22年,可他家隱瞞不報,多領了6000斤糧票、300多尺布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國務會議上討論人口普查經費,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報了2億多人民幣預算。時任財政部長王炳乾坦率地說:「十多年沒有普查了,要這麼多經費不算多。」聯合國有個人口基金會,也援助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1560萬美元。聯合國派人口專家來中國指導工作。普陀區接待了曼谷人口中心的阿菲克先生。
人口普查員標誌
人口普查,聲勢浩大,需要大量的普查人員。人海戰術是這樣組織的,普陀區從區範圍裡抽調1100個普查員和200個普查指導員,按比例抽人,比如多少員工中抽1個普查員到各級普查機構報到。所以,人口普查辦公室裡的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我的筆記裡記錄了部分區屬單位抽人名額:管理米麵油的糧油公司8人、供應煤餅煤球的煤炭公司3人、做大餅油條的飲食公司11人、掌管糖票煙票供貨的煙糖公司11人、賣木盆竹竿雞毛撣子的土產公司5人、挖防空洞的人防公司8人等等。做百葉豆腐乾的副食品公司熱情高漲,抽了22人。那時,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普查員佩戴的紅標誌。
統計人口一個也不能少
當時區機關還沒有複印機,我抄錄了《解放日報》1982年2月5日報導:「廣泛深入地宣傳人口普查的重大意義和有關規定,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
我收集了國外人口普查趣聞,編寫文章,發表在《新民晚報》《青年報》《少年報》《採風報》上。我到過普陀區人口密集點西灘和藥水弄,發現裡弄黑板報抄錄我的文章作為人口普查科普宣傳。如《一老一少的現身說法》裡說:美國發行印有人口普查宣傳畫的塑膠袋,上面印了一個讀書小孩,文字提醒人口普查時不要漏了他,否則在分配教育經費時就沒有他的份。另一種塑膠袋上畫了一個老太太,下面寫著「她沒有被統計在內」,由於這個老太太不太關心國家的事情,普查時不填寫表格,被漏登,她的許多權利丟掉了。日本國情調查也採用京都稻荷女等漫畫人物作為招貼畫。
作者當年的工作證
我做宣傳工作,走遍了普陀區的各個角落。在蘇州河南邊,我找到了一條比較短的普陀路,在陝西路和宜昌路之間,普陀區就是以這條路得名的。走到商業街長壽路,沿途有中百四店等商店,許多普查員就是那裡抽來的。到了西康路口,那一帶叫大自鳴鐘,有家書店掛滿了人口普查的宣傳畫。在蘇州河北邊,有出名的曹楊新村,是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工人階級覺悟高,做起人口普查工作比較順利,那裡還是對外賓開放參觀的窗口單位。附近的真如寺和長徵鎮,周邊有不少菜地,還有個農民新村。三觀堂橋西側有個國棉25廠,文化氛圍比較好,培養出歌唱家、畫家、舞蹈家、電影編劇、童話作者等,被譽為大橋下面的文化工廠。這家工廠人口普查宣傳有聲有色,我尤其關注。
武寧路51號大院對面的200弄,是普陀區高端居民區,居住著不少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東新路上有個都市裡的村莊———東新村,據說民風強悍,生人不敢隨便進去,但我去了。在棚戶區裡,我第一次知道,居民家的門一般不關的。小孩中午回來,可以隨便到鄰居家拿饅頭吃。下雨天,隔壁鄰居會幫助他家收晾衣服,但吵起架來也很厲害。居委幹部知曉每一家動靜。後來某地段7月1日戶口凍結,有個少婦說嬰兒是6月30日生的。居委幹部說:「不可能,你去年12月30日還是生理期。十月懷胎,你不到六個月就能生出孩子?」居委幹部是人口普查前沿的觀察哨,對居民家情況了如指掌。
當時宣傳的一個要點,是統計常住人口和暫住人口,並不是核查戶口。所以讓大家不要緊張,沒有戶口的人也不要躲起來,個人信息保密,不會洩露。我從美國人口普查資料上看到,即使偷渡的人也不躲避人口普查,因為普查資料是保密的,對法院也不公開,統計資料微縮膠捲要過72年才解密。
普查標準時間:夜深人靜
人口普查宣傳要人們知道這次普查的標準時間是7月1日零點。世界各國選擇了不同的時間作為人口普查標準時間。義大利曾經把普查日期定在4月21日「羅馬奠基日」。可是,羅馬教堂鐘聲一響,狂歡的人紛紛離開了家。結果,熱鬧的氣氛衝淡了普查登記。當時的蘇聯把人口普查時間選在隆冬季節,大雪紛飛,凍凝大地,把居民都「凍」在屋裡。這樣人口流動量最小,利於調查。由於地理位置和民族習慣不同,各國對人口普查標準日期的選擇也不一樣,美國4月1日,瓜地馬拉4月18日,加拿大6月1日,澳大利亞6月30日,日本10月1日,瑞典11月1日,瑞士12月1日,安哥拉12月30日,而芬蘭、西班牙、比利時、赤道幾內亞等國均為12月31日,這一天好像是人口普查的「黃道吉日」。
英國從1871年起首先選取午夜零時為標準時間,此後各國相繼引用。因為此時人口移動甚少,為靜態調查的最合適時間。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規定1982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其實與6月30日24時是同一時間、兩種表述。
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人口普查的郵票,圖案上是一個大大的人字,標上了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我們都收集這套郵票,留存紀念。
人口普查郵票
區委宣傳部調來的小陳在宣傳組,擅長攝影,整天端著一架照相機,四處拍攝人口普查的宣傳照片。那時,電影院在放故事片正片之前,一定要放幻燈片。小陳就在暗房裡紅燈下,操縱放大機,顯影定影,負片轉正片,製作了一套人口普查的幻燈片,準備拿到電影院去放。
燎原電影院調來一個普查員小查,就把小陳那套土製的幻燈片拿到電影院裡放,效果不錯。幻燈片的倒數第二幅是:1982年7月1日零點 人口普查標準時間。
其實,這次人口普查在7月1日之前,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讓居民預先填草表。為了解填草表情況,我一頭鑽進了潭子灣和潘家灣,在迷宮般的棚戶區穿梭往來,去設在居委會裡的人口普查站了解情況,編寫簡報。有一座小橋跨越彭浦支流,四周是密密匝匝的危棚簡屋,擁擠不堪。我發現每一片聚居點的交叉口,總會有一家小煙雜店。找到煙雜店,就能走出彎彎曲曲的迷宮。
6月30 日,是人口普查員決戰等待出擊的時刻。下午起,街頭就出現夾著草蓆行走的人,我一看就知道是普查員準備到普查站去住宿。因為天已經熱了,為了第二天一早開始登記工作,許多普查員就準備在各個登記站席地而睡。那天,全市草蓆和蚊香脫銷。
晚上,各個普查辦公室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與各個登記站聯繫非常繁忙。我們這一晚很興奮,忙於工作,準備不睡了。區長、公安局局長也來人口普查辦公室坐鎮。
仲夏夜零點,匯明電筒廠楊師傅遞給我一個裝六節大電池的強光電筒。我到機關大院裡,用這個大號長電筒,像探照燈那樣朝夜空劃了一個人字。有朋友說他在武寧路橋上看到了這道雪亮的光束。7月1日零點是基準時間,並沒有安排填表。正式填表安排在7月1日上午起到7月15日。
鄧小平促成購入美國計算機
這次人口普查是手工登記,計算機統計,有19個項目。我們還發了一本「密電碼」,就是人口普查中的行業職業的編碼代號,其實繁雜的行業職業何止360行。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有複雜的格式,要運用平均數幾何、微積分。平均人口數、抽取樣板數、均方差、總和等等,都有蝌蚪符號,我把它比作「哥德巴赫猜想」。把人口年齡疊加、性別對應,用圖表畫出來,會呈現出一個金字塔。
作者保存的當年人口普查計算公式
普查資料經過編碼員手工匯總後,打包送往市計算站。人口普查首次採用計算機錄入處理數據。當時,中國有一批羅馬尼亞製造的計算機,也有自建的計算站,運算速度比較緩慢。專家團隊先前考察了美國、日本等計算機公司,選定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打算採購高速電子計算機。然而,美國出臺了不準對共產主義國家出售大型計算機的禁令,擔心被移做軍用。某次記者招待會上,中外記者追問國家統計局負責人:「假如IBM高速計算機買不到,第三次人口普查還能不能按期完成?」
1981年6月,鄧小平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務卿黑格將軍,親自出面商洽這件事。鄧小平對黑格表示,中國購買IBM計算機只是用於人口普查,你們美國卻拒絕賣給中國,似乎不太友好吧。黑格見勢順水推舟,同意出售電子計算機。但附加條件門檻,美方每年要到中國驗看一下,計算機有沒有挪窩。因為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有關部門向外交部請示。外交部答覆說,他們連賣給西方國家的設備也要飛行檢查,查就查吧。終於談妥了所有條件,中國進口了21臺電子計算機。稍後幾年,美方確實來檢查過,而後就不來了。
計算機系統正在進行人口普查數據處理
經過全國人口普查員的齊心努力,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揭曉。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上海市11859748人。
人口普查數字公報圖譜。(選自1982.10.28《解放日報》,洪廣文繪圖)
我記錄下了母校華東師範大學的有關數據,共有6146人,當時最多人口是數學系813人,最少人口是心理系80人。我就讀過的中文系是619人。那時候沒有擴招,在校師生集體戶口還沒有上萬。
(本文編輯:許雲倩。本文照片由作者和解放日報資料庫提供。題圖為普查員正在上門調查,選自1982年6月14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