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其實不算是一項低傷病風險的運動。權威數據顯示,每天跑步的人受傷比例大約在30%-80%之間。
除了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跑步膝)、足底筋膜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脛前疼痛和跟腱炎這些常見的傷病,應力性骨折算是比較嚴重卻普遍的跑步傷病。
那麼,如何才能儘量避免應力性骨折的出現?美國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就邀請紐約運動骨科醫生喬丹·梅茨爾給出了權威解答。
為什麼會出現應力性骨折
所謂的應力性骨折,又稱為疲勞性骨折和積累性勞損。
這也就意味著,它不是因為身體突然遭遇某種劇烈撞擊而造成骨頭斷裂,而是因為肌肉過度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覆碰撞所產生的震動,最終將應力傳到至骨骼,而引起特定部位的骨裂或骨折。
光是這樣的解釋,就相當符合跑步的狀態。跑者每天重複做著相同的動作,身體受力的部位都幾乎不變,長此以往,對某些部位造成了傷害。
這種在骨頭表面產生小裂縫的骨折,通常發生在跑者的小腿脛骨、腳掌蹠骨、膝蓋。
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突然加大訓練強度和運動量時,應力性骨折就會發生。在此期間,肌肉酸痛和僵硬可能會加劇,疼痛的部位可能會最終發展成骨折。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類型的跑者容易遭遇應力性骨折呢?按照梅茨爾的解釋,以下兩類跑者容易出現應力性骨折:
一類是,訓練計劃不科學的跑者。
不少跑者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增加跑步裡程,特別是大賽前半年,但梅茨爾表示:「骨骼需要時間來適應跑步時更大的負重,如果骨骼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壓力就會造成骨折。」
另一類是,骨密度較低的跑者。
先天基因和後天飲食會決定一個人的骨密度,假如骨密度過低,在同等情況下骨骼的承受能力就越弱,發生應力性骨折的概率也就越大。
來自身體的警告
所有積累性損傷,都不會毫無徵兆,應力性骨折就是如此。
根據梅茨爾醫生的說法,當應力性骨折在跑者身上最終爆發前,身體會有一些「警報」——點狀疼痛、腫脹和被迫改變跑步姿勢。
首先,如果你在跑步訓練結束後,身體的疼痛感並非普通的酸痛,那麼你就必須注意了。
比如,你碰到一根特定的骨頭會異常疼痛,這可能是應力性骨折的信號。
進行「單足跳試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來判斷你是否有腳部的點狀疼痛。不過在測試時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加重傷情。
其次,疼痛部位的腫脹是另一個常見的症狀。雖然跑步後的腫脹現象並不稀奇,但最常見的情況是,如果蹠骨骨折,跑者的腳掌頂部會出現明顯腫脹。梅茨爾強調,
「當你把受傷腳和正常腳進行比較時,受傷腳因為腫脹會讓人找不到靜脈的輪廓。」
此外,梅茨爾還指出:「如果你發現你的腳因為疼痛不能像平常那樣正常落地,那就去醫院檢查一下。」
如何預防應力性骨折
預防應力性骨折的方法,其實就是學會改變那些容易引起傷病的跑步方式。
首先,如果突然增加跑量會帶來身體的不適,那麼,就儘量減小跑量幅度,改為逐步緩慢增加。
梅茨爾建議,如果你已經幾個月沒有跑超過10公裡左右,那就不要在沒有前期訓練的情況下突然進行30公裡的長距離拉練。按照跑圈的法則,每周增加的跑量不要超過10%。
其次,調整跑步步幅和步頻是一個「小竅門」。
梅茨爾建議,平常在訓練中,跑者就應該注意縮短跑步步幅,加快步頻節奏。右腳每分鐘邁80到90步,然後雙腳每分鐘保持160到180步,可以減少受傷的機率。
最後,飲食習慣對跑者非常重要。
「確保你的飲食中有足夠的鈣來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成人跑者的目標應該是每天攝入1000毫克的鈣。酸奶、牛奶、奶酪、豆腐和深色綠葉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如果真的遭遇應力性骨折,那就只能保持平穩的心態,耐心恢復。
但並不意味著不能繼續鍛鍊,交叉訓練是一個非常好的替代選擇。
梅茨爾推薦,一些低強度的運動,比如騎自行車或者遊泳,並不會加重應力性骨折,「但是在進行鍛鍊之前,必須徵得醫生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