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支持的下一代可穿戴傳感器算法,預防跑步運動傷害

2020-11-08 柔智燴

機器學習支持的下一代可穿戴傳感器算法,預防跑步運動傷害

來自範德比爾特工程學院,數據科學學院和臨床研究人員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穎的方法,用於監視娛樂和職業運動員的骨應力,目的是預測和預防傷害。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和生物力學建模技術,建立了多傳感器算法,該算法將來自鞋子中輕巧,低調的可穿戴傳感器的數據進行組合,以估算脛骨或脛骨上的力(這是跑步者應力性骨折的常見現象)。該算法產生的骨力數據精度比可用可穿戴設備高出四倍,並且該研究發現,傳統的可穿戴指標(基於腳撞擊地面的力度)可能不比計數步數更準確地用於監測脛骨負荷範。

10月22日 ,《Human Movement 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文章"Combining wearable sensor signals, machine learning and biomechanics to estimate tibial bone force and damage during running" 。

骨應力損傷(BSI)意味著骨骼不能承受重複的機械載荷,從而導致結構疲勞和局部骨痛。BSI診斷的延遲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傷害,例如需要更長治療時間的應力性骨折。

骨骼具有一定的自愈功能,但是如果反覆骨負荷造成的微損傷速度超過組織癒合的速度,則應力性骨折的風險會增加,這會使跑步者失去工作兩到三個月。

研究生和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中心運動分析實驗室主任Emily Matijevich說:"骨骼負荷的微小變化等於骨骼微損傷的指數差異。" "我們發現,力估算中有10%的誤差會導致損壞估算中的100%誤差。大幅度高估或低估跑步造成的骨骼損傷,對試圖逐步了解其受傷風險的運動員造成嚴重後果。這突出了為什麼對我們來說開發更精確的技術來監測骨骼負荷並設計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如此重要的原因。"

範德比爾特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新功能,可以估算內部組織力和由於重複加載而造成的損壞,而這是現有可穿戴設備所缺乏的。

這項技術的最終目標是更好地了解過度使用傷害的風險因素,然後提示跑步者休息幾天或在受傷發生之前修改訓練。

範德比爾特軟體集成系統研究所的研究員Peter Volgyesi評論:"機器學習算法利用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回歸,使用一小組傳感器生成高度準確的骨負荷估計值,平均誤差小於3%,同時識別出最有價值的傳感器輸入" 。

這項創新是可穿戴技術的首批實例之一,該技術既實用,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並且可以準確地監測肌肉骨骼組織上的力和對肌肉骨骼組織的微損傷。該團隊已開始應用類似的技術來監測腰背負荷和受傷風險,這些技術專為需要重複提舉和彎曲的職業中的人而設計。這些可穿戴設備可以追蹤傷後康復的效果,或為重返比賽或重返工作的決定提供依據。

相關焦點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Toyserkani是機械和機電工程的教授,他說這種橡膠石墨烯傳感器可以與電子元件搭配使用,製成可穿戴設備,記錄心率和呼吸頻率,記錄運動員跑步時施加的力量,讓醫生遠程監控病人,以及其它許多潛在的應用。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了這個項目。
  • 用於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有機光電探測器
    轉自微信公眾號:柔性電子服務平臺作者:Lynn下一代可穿戴電子設備需要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便能夠與人體緊密結合。目前市場上的光電探測器都是基於剛性的無機晶體材料,其機械柔性有限。相比之下,基於有機聚合物和分子的光電探測器由於其固有的機械柔性、易於加工、可調的光電特性、良好的光傳感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已經成為很有前途的替代選擇。
  •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功能分類
    可穿戴設備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血糖、血壓和心率監測為代表的醫療領域,以運動監測為代表的保健領域,以信息娛樂為代表的消費領域,以數據採集和顯示為代表的工業和軍事領域。IMS研究指出,保健和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佔據今年60%市場份額,未來的份額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3、微型聲學傳感器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和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可穿戴式微型聲學傳感器,主要用於監聽人體心跳和其他健康指標。   此次研發的微型聲學傳感器的重量僅為0.01盎司(約為0.28克),整體包裹在表皮電子中。表皮電子能使傳感器更柔軟輕薄,貼合人體皮膚,近兩年被可穿戴醫用設備廣泛使用。
  • 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這些可穿戴電子產品增強了用戶創造力,智力,溝通能力,記憶力和身體感官。可穿戴技術依靠傳感器來測量人體動作如何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其自身的數據。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現在具有更深的測量能力。就此,今天小編盤點了可穿戴式傳感器的類型。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
  • 基於MEMS六軸傳感器的可穿戴運動監測系統設計
    現在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多,對於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手腕式的可穿戴設備的競爭日益激烈。對於可穿戴設備的研究核心在於可穿戴傳感器的研究。
  • 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可穿戴傳感器幫助漸凍人患者交流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它可以貼在病人的臉上,並可以測量諸如肌肉微顫或微笑這樣的小動作。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儀器測量傳達各種各樣的情緒。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新設備能讓患者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交流,而不需要藉助笨重的設備。這款可穿戴傳感器很薄,能與任何膚色相匹配,然後用化妝品就能輕易遮蓋起來,別人很難注意到。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
  • 在2020 年 CES 上推出新產品,可穿戴技術和生物力學公司「NURVV...
    「NURVV」官網近日,據外媒報導,可穿戴技術和生物力學公司「NURVV」獲得了 9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此輪融資由 Hiro Capital 領投。「NURVV」的創始人兼執行長是 Jason Roberts,他和他的妻子兼聯合創始人 Ulrica 推出了新的可穿戴技術產品。當用戶將產品插入鞋底後,即可測量腳在地面上的撞擊力度和穿戴者的跳躍情況。該可穿戴設備使用了 32 個安裝在輕質鞋墊中的傳感器,每個傳感器每秒以 1000次 的速度從腳上捕獲數據。
  • 機器學習的出現推動了圖像傳感器的創新
    最初的簡單圖像傳感器為攝影應用開發,如今的圖像傳感器用於向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系統提供高質量的輸入。 這些系統已成為利用新的和創新的處理器架構的精密決策實體。 基於機器學習的視覺系統 機器學習的出現推動了圖像傳感器的創新,其性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支持各種應用。視覺輸入是高保真數據–您所看到的就是輸入到系統中的信息。 如今,AI算法能夠檢測、識別和分類這些輸入並生成準確的決策輸出。這些輸出的可靠性取決於輸入的質量及其算法的準確性,以及處理這些算法的神經網絡。
  • Silicon Labs生物傳感器給可穿戴設備中的心率監測 增添更高級的心...
    新型Si117x傳感器模塊具有超低功耗、高靈敏度和出色的集成度,非常適合需要長電池壽命和更高心律精度要求的智能手錶、腕式、貼片型設備或其他可穿戴設備。為了簡化開發並縮短上市時間,Silicon Labs提供了完整的傳感解決方案,集成了Si117x傳感器模塊、心律算法、利用Bluetooth®連接的Wireless Gecko SoC,以及包含示例代碼、示例項目且易用的腕式開發工具包。
  • 細數智能手錶中的16個傳感器|陀螺儀|追蹤器|可穿戴設備_網易訂閱
    2、三軸加速度計檢測運動並跟蹤方向  三軸加速計是可穿戴設備中最常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跟蹤向前和向後的運動,感應重力並確定身體的方向,位置以及速度變化率。  3、高度計可檢測您的爬升高度  高度計可檢測高度的變化。
  • 青島大學《Nature Commun》一種高性能可穿戴應變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具有質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特點,應用逐漸廣泛。尤其是在生物傳感器方面,已經成為心率、血壓等涉及到身體健康生物信號監測的重要器件。柔性電子器件是柔性電子的主要體現形式之一。以柔性材料為基礎,結合微納米加工與集成技術,設計製造可實現邏輯放大、濾波、數據存儲、信號反相、數字運算、傳感等功能的新一代柔性電子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柔性功能材料所具有的光、電、磁、熱、力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得柔性電子器件可被廣泛用於柔性顯示、數據加密、可穿戴感知等智能化電子系統。
  • 亞馬遜推出 Halo 手環,支持睡眠監測、體脂測量、還能分析語氣,只...
    與以往任何手環或智能可穿戴設備相比,Halo 從裡到外表現出很多的不同,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款「創新」的產品。亞馬遜 Halo 首席醫療官 Maulik Majmudar 在官宣時表示,Halo 正在利用亞馬遜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方面的專業知識,為用戶提供發現、採集和維護個人健康習慣的新途徑。
  • 探訪華為運動健康「秘密基地」:揭秘華為穿戴如何讓主動健康成為可能
    華為希望通過未來對行業、運動科學、醫療科學和大健康領域科學深入研究,能夠把身體內的秘密通過數據量化出來,同時通過硬體的傳感器技術,材料技術,能把這些數據量化出來,讓人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 如何設計可穿戴產品?可穿戴產品設計的幾大要素分析
    同樣,成功的可穿戴產品設計需求要關注於「用戶體驗」。這些需求包括可穿戴產品的外觀、感覺和與最終用戶的交互,以及它所引起的印象、感受和情緒。   當今有許多能夠監測健康和生物特徵、跟蹤運動距離、記錄移動路線、估計能量消耗、以及來電和郵件通知的可穿戴產品,同時可以無縫的和我們的智慧型電話進行整合和通信。
  •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非語言通信,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甚至非語言通信密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結果,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使其難以與他人交流。該系統由可產生應變的壓電薄膜組成,並可批量生產。在健康個體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中,發現壓電薄膜,結合用於實時檢測和分類不同皮膚變形特徵的算法,可以對面部運動進行可靠的解碼。該集成系統可以適於在臨床環境中用作非語言通信技術,或用於監測神經肌肉狀況。
  • 可穿戴設備論文精選-2020.08.15
    Big Data - 大數據 可穿戴設備可以連續數天或數周,以每秒多次的高頻率採集用戶數據。但這樣做會很快的消耗電量,並且對內存大小有很高要求。如果我們強行滿足這些要求,會使得可穿戴設備過於龐大臃腫,不便攜帶。比較合理的做法是,默認態時,讓可穿戴設備處於低耗電模式,只有檢測到感興趣的事件發生後,再開啟所有傳感器進行高頻的數據採集。
  • 安全提醒:以健康為目的的跑步 你需要知道這些!
    關於有氧跑的心率算法,目前比較流行兩種公式:第一種是220公式以及在其基礎上衍生的208公式、205公式;第二種是有馬費通博士提出的MAF180公式。但是,通用公式雖然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卻無法做到為用戶量身定製有氧心率。隨著越來越多的跑者希望獲得「私人訂製服務」,智能運動可穿戴品牌宜準在這方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