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溫計的正確測量方法
浙江在線12月9日訊 前幾天,網友「顏雪晨曦」在網上發帖稱,鎮海區很多醫院採用耳溫槍量體溫,數值非常不準確。「此前發燒,家裡用兩隻水銀體溫計多次量體溫,在39℃-39.1℃之間,頂多0.1℃上下。然後到了社區醫院一量,該院現在用的都是耳溫槍,在38.1℃和37.6℃之間,一看就很不準確……」
多次測量得到不同數據
網友不解該相信哪種測溫方式
該網友表示,在社區醫院量完體溫後,隨後又去了附近的的駱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的也是耳溫槍,體溫顯示36.7℃,之後又轉到了寧波第七醫院,大廳的服務臺用的也是差不多的耳溫槍,量出來體溫是38.1℃,後來幸好在急診科醫生那有水銀體溫計,量出來的數值是39℃。
如此反覆多次測量,得到了諸多不同數值結果,這讓該網友心生疑問。
「量體溫的時間都是在下午一個小時內的,人體體溫總不可能短時間內跳來跳去變化那麼多吧?」網友擔心,體溫測量不準確會導致病人誤診。
針對網友的疑問,鎮海區衛生局第一時間作了回復:
耳溫計使用方便,不適感低,不易交叉感染,特別適用於兒童,因此目前大部分醫院都採用這種方式測量患者體溫。耳溫計與水銀體溫計測溫原理不同,測量的是耳腔內表皮溫度,相對於口溫、肛溫偏低,醫生會根據專業知識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一般不會因為耳溫計檢查溫度偏低,導致患者誤診。
李惠利東部醫院護士長解疑
不同部位、不同地點,體溫都有不同
氣溫一天天下降,稍有不慎就容易得個頭疼腦熱,很多市民家中都備有各式各樣的體溫計,有傳統使用的水銀體溫計,也有耳式體溫計和非接觸式紅外線額溫計。
記者走訪了幾家醫院預診臺,發現多家使用的都是紅外耳式體溫計,只有部分醫院急診室以及ICU病房依舊可以看到水銀體溫計。
相對於傳統水銀體溫計,紅外耳式體溫計使用十分方便,只需套上一次性套頭,往耳道塞進,很短時間裡就可以得出體溫數值,但也有護士反映說,有市民對耳式體溫計得出的數據並不認同,「有市民測完之後抱怨在家裡測的溫度和到醫院測得的數字不一樣。」
為何不同體溫計會測出不同數據,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東部醫院大外科護士長莊一新。
測量體溫的部位一般分為口腔、腋下、肛門、耳道、額頭這五種,其中肛溫和耳溫最接近人體中心溫度。人體不同部位體溫都有著各自的正常範圍,腋下溫度一般在34.7℃-37.3℃,口腔溫度一般在35.5℃-37.5℃,直腸36.6℃-38.0℃,紅外耳溫35.8℃-38.0℃。
即使是同時測量,不同部位的讀數也無法直接比較。
此外,各年齡段的正常體溫也各有差異。拿耳溫計來說,0到2歲是36.4℃-38℃,3到10歲是36.1℃-37.8℃,11到65歲是35.9℃-37.6℃,65歲以上35.8℃-37.5℃。
還有,不同環境下人體溫度也會有變化,「比如在家測得體溫是39℃,跑到醫院,路途中受到室外溫度影響,或者劇烈運動後,體溫自然就會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