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你的名字》能夠讓如此多的人感覺到溫暖入心,也許是這個宇宙漂泊了太多孤獨的靈魂。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就好像我們不知道風從哪裡來。
據說,《你的名字》靈感來自一首日本有名的和歌,「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日本的和歌好比中國的《詩經》,多出自各地的民歌,樸素自然來源生活。《你的名字》溫暖觸動心靈,諸多元素對比交織於劇情——繁華都市與深山的小鎮,城市景觀與古韻的景致,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小人物的情感找尋與拯救小鎮居民的英雄舉動,時間的扭曲、纏繞、倒流、還原...…這一切自然融合,有如風吹過。
每千年回歸一次的迪亞馬特彗星造訪地球一個月之前, 身在東京的立花瀧和深山小鎮的宮水三葉在睡夢中發生了奇異的靈魂交換,兩人神奇地在夢中邂逅了彼此。正當為他們由於靈魂的交換帶來的種種趣事忍俊不禁的時候,彗星分裂並在小鎮墜落了。三葉消失了,所有曾經存在的痕跡突然都不在了。瀧失落、茫然,苦苦尋覓什麼又不知道是什麼。終於,憑藉著專注執著的追尋,瀧得知了三年前彗星分裂撞擊小鎮的那場自然災害。為此,毅然踏上了尋覓的旅途。
三葉居住的小鎮,有著古韻的景致。作為神社的繼承人和守護者,通過外婆的口中,敘述著悠久的傳承——小鎮有著結繩的古老的傳統。結繩,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連結的是時間,是時間流動的體現。只要一直纏一直纏,人與繩就會產生感情。而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說到作為古老神「那是誰」的詞根,是來自「黃昏之時」, 黃昏之時,傍晚非日非夜的時段,可能看見非人之物的時刻,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 時間是相對,一切都是某種程度的存在。這個世界如此依賴的線性時間觀念,無法說明時間沒有真正的起始也沒有真正的終止。在佛教哲學中,一切為心所覺受的事物,在心未覺察之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是「某種程度」的存在。好比夢境中的交替,因為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後都不存在。然而在做夢時,可是非常非常真實的,夢裡還是夢外,有誰說得清呢。
瀧爬山涉水來到了神社,喝下了三葉留下的口嚼酒,時空穿梭一般,瀧手裡緊握著時間之繩,墜入無盡深淵——眼前看到了三葉的出生,看到了三葉母親的去世,看到了三葉父親的離去,看到了迪亞馬特彗星划過深藍的夜空,看到了迪亞馬特彗星的分裂......瀧與三年前的三葉也在黃昏之時相遇了。這個相遇,讓他們明白了彼此的心意,讓他們確定再次相遇,一眼就能夠認出彼此。三葉重回到拯救小鎮居民的行動,並在災難發生之前成功轉移了小鎮的居民。
看起來一切重歸於寧靜,影片重回瀧和三葉的互相找尋。三年過去了,瀧和三葉彼此沒有任何音訊,就好像兩條平行線,從來不曾交匯過。甚至彼此,在夢醒後都不記得了彼此的名字。瀧陷入莫名的憂鬱。奧寺若有所思說:「瀧一定是與某人相遇了,與某人相遇改變了瀧」。櫻花開了又謝了,八年過去了,瀧和三葉也在長長的等待後,終於在茫茫人海的都市裡相遇——終於是遇到了。《你的名字》不同於以往以時間扭曲穿梭為主題的一些熒幕大片,充滿了浩瀚的宇宙,宏大的理想,或是拯救人類,或者自我犧牲,充滿責任感和慈悲心。如果說那些影片是大江大海,《你的名字》就好比清澈的小溪,緩緩在心靈之河流淌。
影片有著新海誠動畫片一貫的唯美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和真摯的情感。東京都車水馬龍,地鐵每日擠滿了匆匆忙忙的人流,來來去去不同的方向。街頭巷尾的鮮花小店、咖啡屋。深藍的夜空,漫天雪花飛舞,一座座高樓,一扇扇窗,每一盞橘黃的燈點亮。彗星即將撞擊小鎮——此時,暗夜前的寧靜,繁星閃爍,小鎮裡溫暖昏黃的燈光,身穿色彩繽紛和服的男女 ,正在秋日祭的盛典中歡悅。時間一邊溫柔的注視著我們,一邊緩緩的流逝。天空中,迪亞馬特彗星拖著長長的彗尾划過天際,璀璨奪目,怦然心動,這一刻突然開始分裂,越來越多的碎片,漫天都是流星雨,美的如夢如幻,讓人窒息。災難來臨前都這樣毫無徵兆嗎?
「遠方吹過的風,帶來一絲寂寞;哭泣之後仰望的天空,竟然十分的澄澈,讓我們去離「再見」最遠的地方吧。」《你的名字》能夠讓如此多的人感覺到溫暖入心,也許是這個宇宙漂泊了太多孤獨的靈魂。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就好像我們不知道風從哪裡來。人,這種靈性的動物,也許一直在默默尋找某個與自己靈性默契的另外一半。也許不自知的,總是在尋找某個人,在等待某個人。命運總是令人焦急,總是讓人絕望,卻又總是讓人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