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幅你應該認識的科學繪畫

2020-11-12 有請知非

現代科技已經給了科學家一些不可思議的工具來研究宇宙,並且分享他/她們的知識。例如攝像技術, 我們可以收集一切事物的圖片。從微生物到銀河系,但在我們擁有相機之前 ,我們有科學繪畫作品。過往歲月中 ,成百上千的科學繪畫作品用2D或3D表現了許多領域的觀念 。從生物到物理你可能認出了一些大名, 像是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的解剖素描,James Audubon(詹姆斯·奧杜邦)的鳥類繪畫。但依然有許多人你可能從沒聽說過,儘管他們的作品對我們理解自然世界有巨大影響。


1500年代是一個疾病肆虐的時代,醫學處於混亂之中。在那個時代, 醫生相信我們由被稱為humors(體液)的四種元素組成,黑膽汁, 黃膽汁, 血液和痰。據稱, 當體液「不平衡」時, 我們會生病。我們對於人體解剖學的認識來源於Galen(蓋倫)一個有名的希臘哲學家,也是一名醫生。

但希臘和羅馬社會禁止人體解剖,所有蓋倫的知識大多數來源於解剖豬和猴子。 並且用它們的解剖結構來猜測我們身體內部的結構, 從肌肉到循環系統。直到Andreas Vesalius(安德雷亞斯•維薩裡)的到來 我們才能好好看看人體內部,維薩裡在義大利教醫學和外科手術,他為學生解剖屍體而不是僅僅閱讀蓋倫的文章。通常是死囚的屍體,通過這些親自實踐的研究, 他發現了蓋倫的教導是多麼錯誤。澄清的論題從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工作方式排到了骨結構,例如, 蓋倫相信人類下巴由中間連接的兩塊骨組成,來自他對狗的解剖。但維薩裡發現只有一塊骨頭,多年研究後 ,維薩裡在1543年出版了叫《人體構造》的一套共七本書。它可能是第一部對人類身體的完整陳述。


在西方世界,和其他藝術家們密切合作 ,維薩裡列入了超過200張插圖。從詳盡的骨骼到血管網絡,另外有一個有點恐怖的小細節 ,他的書中至少有一本被人皮束縛著。許多人認為維薩裡是現代解剖學之父,至少 ,他的作品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體的理解。並且幫助引領歐洲進入一個新的 ,更明智的醫學時代。

Maria Sibylla Merian(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在1647年於德國一個由藝術家和出版者組成的家庭中,梅裡安年輕時開始繪畫 ,和她繼父的男學生一起畫裝飾花。同時, 她被昆蟲迷住。特別是蠶的生命周期,所以梅裡安開始收集毛蟲 ,研究並繪製它們的生命歷程。

例如它們變成飛蛾和蝴蝶-同時記錄了它們吃的植物,事實上, 梅裡安是第一個記錄昆蟲與它們所生活的植物間關係的科學插畫師。生態學家後來才注意到,這對理解食物鏈是至關重要的。還有 ,她證明了毛蟲從卵中孵化出來。而不是當時普遍相信的:昆蟲從腐爛的植物和肉中隨機出現。


這種自然生殖的觀念追溯到我們的老朋友Aristotle(亞里斯多德),他從沒觀察過昆蟲下蛋, 所以他認為幼蟲出現在隨機的地方,從舊蠟到書再到馬的屍體。後來梅裡安和她女兒中的一個用了兩年在蘇利南的荷蘭殖民地旅行,她寫下的報告是一些對荷蘭殖民地的氣候, 野生動物的最早描述。

在1705年, 她出版的書《蘇利南昆蟲變態圖譜》使作為插畫家的她贏得了國際聲譽。即使在今天, 當博物學者學習和分類昆蟲時 ,也會用到她的作品。

很容易發現科學插畫者學過生物學,他們觀察植物 ,動物, 人體以期理解宇宙。但Moses Harris(摩西哈裡斯)也被光和顏色所吸引,哈裡斯是一位有技巧的藝術家和昆蟲學家, 他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昆蟲。事實上 ,他甚至出版了一本叫《Aurelian》的書。其中充滿了飛蛾和蝴蝶的繪畫,當他不素描小蟲時, 哈裡斯會學習Isaac Newton(艾薩克 牛頓)先生比較新的光理論。

牛頓關於光和分光光譜的研究表明,白光可以被分成三種基本色彩:紅 藍 綠。可以看出, 光是疊加形成的。所以 ,你眼中的細胞查明不同顏色光對應的量。然後把它們混合到一起來產生新顏色 ,甚至是明亮的白色。哈裡斯通過研究顏料擴大了顏色理論,並且論證了黃 紅 藍是三種基本的顏料顏色。


他也展示了顏料是消減色,基本上 ,他們利用了表面是如何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長的光。例如, 一個白色的表面, 反射所有顏色的光。而一個紅色的表面 ,反射紅光 ,吸收剩餘的光。在他的實驗之後, 哈裡斯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顏色輪。它展示了把任意兩種基本顏料色混合後會產生怎樣的次級顏色-橙色 紫色 綠色,而三種基本色混合產生黑色。

Helena and Harriet Scott(海倫娜和哈裡特 斯科特)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出生在雪梨,當時的澳大利亞依然是一個落後之地 ,女性在大學中不被允許學科學。幸運的是, 兩位女孩的父母支持她們早期對自然的興趣。當她們成為青少年時 ,她們的家庭搬到了灰島。她們的父親在那裡研究飛蛾和蝴蝶,兩姐妹幫助父親研究 ,如編目標本, 養毛毛蟲。以便觀察它們的行為和食物喜好, 最後繪製昆蟲。


像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一樣 ,斯科特姐妹描繪了她們研究的毛毛蟲和蝴蝶的生命周期。她們的許多畫作甚至還包括雪梨及其周邊地區的風景,她們父親的書《澳大利亞鱗翅目昆蟲》和她們的繪圖於1864年出版。它是如此有名 ,以至於姐妹倆成為了新南威爾斯州昆蟲學會的名譽會員。她們被僱傭為許多科學出版物繪圖。

在雪梨,她們的富有技巧的作品幫助記錄了19世紀澳大利亞的自然歷史。她們可能是澳大利亞第一對女性科學繪畫師,繪圖可能是一種極好的交流研究的方式。但有時2D繪畫就無法勝任了,所以一些科學藝術家分支進入了3D畫領域。

Leopold Blaschka(利奧波德 布拉施考)出生在1822年, 是著名玻璃工匠中的一員。他的日常工作是為家族企業製作小裝飾品和玻璃眼,並且訓練作為他學徒的兒子魯道夫。在他的業餘時間, 他學習植物和花 並且制精細的玻璃模型,它們在歐洲的博物館和植物園內展覽。


在一次前往美國的航海中, 他迷上了海洋無脊椎動物,欣賞他們的玻璃般的顏色和形狀。在1863年, 布拉施考被德雷斯頓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主管僱傭,來製作海葵的玻璃模型。從那以後,布拉施考和他的兒子用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科學模型。

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和科學上都是開創性的,當時哺乳動物和鳥類這樣的脊椎動物的專屬的動物標本可以像活動物,無脊椎動物只能被保存在罐子中。那有一點作用 ,但這些粘糊糊的東西最終失去了色彩, 變成了不成形的一團。布拉施考和他的兒子開始從繪圖 ,後來從保存在鹽水缸中的生物製作作品。


布拉施考和他的兒子製作了成百上千個準確而空靈的無脊椎海洋動物玻璃模型,因為玻璃不需要水就可以存活 ,所以這些模型可以在博物館內展覽。並且在各地的大學中展覽,現在 ,他們被收藏作品中最有名的是在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玻璃花。80個植物物種的超過4000個模型被展出, 從完整的秸稈到放大了的花粉,而玻璃花永遠盛開!

你可能聽說過彼得兔—那隻穿著藍外套, 在花園中偷胡蘿蔔的可愛小兔子。但在Beatrix Potter(畢翠克絲·波特)成名前很長一段時間 ,她是一個野生動物繪畫師。作為富裕家庭中的女兒 ,波特接受了私立教育。除了天文學, 她的科學方面的興趣涵蓋了許多領域。


她收集並研究過化石, 昆蟲 ,甚至是考古文物。直到她找到了她真正的熱情所在:真菌。博物學家Charles McIntosh(查爾斯 麥金託什)送給她樣品並且教她如何使用顯微鏡,她的科學技能開始成長。她被真菌的繁殖迷住了, 畫了超過350幅真菌繪畫作品。畫作深入描繪到蘑菇的菌褶和微小的孢子這樣的細節。

波特成功地在家中使蘑菇孢子發芽,她把它們安置在玻片上並且記錄它們的生長。試著理解不同的環境如何影響它們的生長,相信她真菌研究中開闢了新天地。她甚至於1897年寫了一篇叫《論傘菌科真菌的萌發》的論文,無論她是否真正的有助於推進該領域,她的繪畫禁得起時間的檢驗。

Santiago Ramón y Cajal(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於1852年在西班牙出生 ,夢想著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 ,就像到處都是的專橫的父母一樣, 他的父親強迫他學醫。他研究解剖學和病理學,並且寫了關於使用顯微鏡檢查組織樣本的書籍和文章。


當他在1887年時了解到一種叫高爾吉法神經科學實驗室技術,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即使在今天 ,我們也不知道這項技術是如何工作的。但高爾吉染色採用重鉻酸鉀和硝酸銀填充隨機神經元,使其變成一種暗黑褐色。卻使它周圍的體液完全透明,有了這項技術, 卡哈爾可以研究單個的神經元,它們在顯微鏡下太密集以至於難以看清。

在這裡 ,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繪製和描述腦細胞的結構。他在神經解剖學領域做出了主要貢獻,並且幫助弄清了大腦的基本結構—當時主要的科學爭論的話題。他的草圖證明神經元不是一根長而連續的線,相反 ,他表明大腦是由許多單獨的、分支的細胞組成的,它們彼此交流。


他發現了科學家至今仍在研究的微觀結構,比如軸突生長錐。 神經元用來引導它們的生長的結構和樹突小棘,神經元與其他細胞形成聯繫處的小突起。卡哈爾和創造了這種技術的科學家Camillo Golgi(卡米洛·高爾吉)一起,因為他們在神經解剖學領域的貢獻 ,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許多人認為他是現代神經系統科學之父,神經系統科學家至今仍在討論他不同細胞的畫作。和關於它們如何連接和交流的理論,沒有那些科學繪畫師 ,我們不會有今天這樣詳實的記錄,和那些自然世界的模型。所以無論科學和藝術的教學在學校中隔得多遠,科學和藝術是探索和討論宇宙的互補的工具。

相關焦點

  •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對色彩感興趣,可為他(她)提供彩色水筆、油畫棒和水粉顏料等工具。紙張以白色A4、A3大小的圖畫紙為主,也可以適當地準備一些顏色各異材質不同的紙張。工具材料放在繪畫空間裡孩子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同時,要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愛惜材料,收拾工具和作品並放回指定位置,養成良好的習慣。
  • 一幅畫是怎樣誕生的?面面從無到有的過程應該考慮什麼?
    一幅畫是怎麼誕生的呢?畫家在作畫時都會考慮什麼?怎麼構思?大家都知道在畫一幅畫的時候要考慮構圖、光線、色調、色相、虛實等等。也如《聖經》約翰福音1:1所述「太初有道,萬物藉他而造」,天地從混沌初始到萬物而生是藉著「道」而從無到有,一幅繪畫作品創作的過程也是藉著「畫者的個人意識」而從無到有。在《道德經》中只指出了「道」這個高大上的觀點與作用,沒有論述自然萬物藉他而成的具體過程,讓你自己去悟。
  • 他的3幅繪畫作品,讓人誤以為他不屬於地球!
    他的3幅繪畫作品,讓人誤以為他不屬於地球!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種天才存在,他們的發明和創造是遠超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很多成就一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而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個超級天才,他的名字叫做達文西。文藝復興帶來的思想,無疑是成就達文西這一生的關鍵所在。
  • 畫花、畫鳥,也畫蟲:科學繪畫 一種的另類職業
    科學是最大的難題上周六下午,從河南剛剛趕回北京的趙闖顯得滿臉疲憊,連續工作十餘天、每天睡眠僅兩個小時地繪製了五十多幅恐龍化石圖像,對他來說是工作的常態。此前,趙闖所在的「啄木鳥科學小組」接到了河南一家博物館的合作邀請,館裡發現的十幾種恐龍,都要做生物形象科學復原圖。
  • 科學網—兩幅「新月」畫
    因為中國畫的傳統也就如此,魯迅先生說:「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鄭板橋畫竹,畫的也是胸有成竹,而非窗外之竹也。楊振寧說:「中華傳統繪畫所追求的意境,與西方傳統繪畫完全不同,是『觀物取像』的像,不是照相的像;是精神的像,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像,不是歌頌自然的像。」此畫便是一個絕妙的例子。
  • 暢想長三角描繪未來 兩百餘幅孩子繪畫作品亮相
    兩百餘幅出自孩子之手的繪畫作品,讓人們看到孩子們的童心、童趣、童真。這些作品中既有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未來海底城市,也有浩瀚宇宙中的太空城市,既有充滿高科技交通方式的摩登大都市,也有鳥語花香的綠色鄉村……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和色彩斑斕的線條描繪出了他們心中對長三角未來城市的想像,點燃心中對城市的熱愛。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現代派繪畫的理論和實踐,千奇百怪、雜亂不堪。而唯獨在打破繪畫的視覺形象特徵這一點上,卻表現了很大的一致性。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
  • 4歲寶寶的自由繪畫作品,能當藝術品掛牆上,繪畫啟蒙有什麼好處
    繪畫是每個寶寶都很喜歡的「打發時間」的方式,繪畫的時候,構圖和色彩之間的碰撞,能讓寶寶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大腦的發育。沒學過畫畫,作品卻能驚豔到眾人網上有一個叫瞳瞳的四歲小姑娘,雖然沒系統的上過繪畫課,但是瞳瞳的繪畫作品卻很有藝術感。比如這幅畫從草稿到上色,全是寶貝獨立完成的。
  • ...獎繪畫大師安野光雅全新作品,人文筆記帶你遊歷美麗新世界。
    >國際「安徒生獎」繪畫大師安野光雅全新作品人文筆記帶你遊歷美麗新世界繪畫,就是在想像力的世界闖蕩8個國家,224個真實場景手繪8張旅行地圖,224篇所見所聞邂逅美景,拓展視野,豐富見識 140分鐘的有聲導讀,在咪亞的聲音的帶領下,可以通過音頻,搭配視覺的繪畫和文字,對每個國家的「景點」有更深一度的認識,了解繪畫背後一些我們未知的故事。
  • 用光繪畫,華人科學家用納米結構微觀復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但你知道嗎?這種流光溢彩的顏色,其實已經不能單靠化學顏料和油漆油墨所能實現,它們都開始運用上一項新技術:結構色,對於結構色越來越精細的調控,可以讓我們玩轉光和色彩。9 月中旬,光學權威期刊 Optica 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十分有趣的論文:其研究主題,是一種全新的「用光繪畫技術」。
  • 從現實到生活,這繪畫的想像力得費多少想像力
    他們在施展動作的時候我們能夠回憶出一些畫面,利用動物做繪畫,這一層想像力卻是非常大。老爺們也有接觸過繪畫師這個行業,他們平時的靈感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或者某個社交圈,繪畫講究的就是靈感,其次是製作以及上色。小六近期在網上看見這麼一組圖,喵星人,一系列下來有點武士的味道。經過繪畫師的想像,把他們勾勒成二次元角色,形象沒變,手上卻多了好幾把武器。
  • 雲趣故事會 第1期:「第五屆『科學故事會』——科幻寫作&繪畫訓練...
    」是中國科技館2016年創辦的品牌教育活動,活動通過「科幻寫作&繪畫訓練營」「全明星打造培訓計劃」「科學故事庫」等子項目,鼓勵兒童自主思維,打造「創、講、學、做」一條鏈,激發兒童的科學興趣和閱讀熱情,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豐富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搭建了學科學、倡閱讀、促表達、展風採的舞臺。
  • 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技巧
    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步驟67、對物體左側下方塊面的暗面與灰面進行統一繪畫。素描二十面體繪畫要領12、對整幅畫面的暗部和亮部細緻刻畫,逐步塑造出對象的體積感。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步驟67、對物體右側上方塊面的暗面與灰面進行統一繪畫。
  • 科學繪畫||來自泥盆紀時期的蕨類植物
    卷柏屬形態與生長結構科學繪畫解析圖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一大類群,也是最早的陸生植物。這種植物是生長在山野的草本,有著頑強而旺盛的生命力,遍布於全世界溫帶和熱帶。蕨類植物門的科學繪畫解析認知圖(引自網絡)有很多的蕨類植物和菌類有著非常好的關連性。許多蕨類植物只生長在特定的酸鹼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長在潮溼且強酸性的土地上,但球莖冷蕨則只生長在石灰巖石上。
  • 清代蔣溥的昆蟲繪畫:《秋叢佳趣圖》冊賞析
    說到這裡,估計大家也想不起古代繪畫能與昆蟲世界有多少聯繫,無非就是在花鳥畫裡畫上幾隻憑空想像的蝴蝶、蜜蜂,完全就是為了畫面生動好看,這對於專業研究昆蟲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毫無科學價值的裝飾作品。   圖6 清 蔣廷錫 仿宋人設色花鳥冊之一開   圖7
  • 昆明市西山區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我身邊的科學家」繪畫比賽
    雲南網訊(記者 何甜 通訊員 趙正先)近日,由昆明市西山區科學技術協會、西山區教育體育局、西山區文化和旅遊局、雲南奧秘畫報社共同舉辦的「我身邊的科學家」主題繪畫比賽評選工作已結束,40萬人次參與了線上網絡投票。
  • 高莽:在翻譯和繪畫之間尋找人道主義
    他說:「繪畫是伴我一生的業餘愛好。」1949年,高莽創作的諷刺漫畫受到批判,華君武曾對他說:「我扼殺了 一個漫畫家。」他則說:「你救了一條人命。」而後,高莽著力於肖像繪畫,其中魯迅、茅盾、巴金等人的肖像為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普希金、託爾斯泰、高爾 基、巴爾扎克、井上靖等人的肖像為國外文學館或紀念館收藏。南方都市報:你是怎麼迷戀上繪畫的?
  • 你真的了解兒童美術嗎?繪畫對孩子到底有什麼意義?
    「 孩子們通過繪畫把自己腦海中的意象、心緒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表達出來,可以說兒童畫是兒童的全部自我表現,在繪畫中,孩子們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全面成長,你就要掌握兒童繪畫這把鑰匙。
  • 美國大學生應該認識的100個科學單詞,你聽過幾個?
    昨天我們討論了高中畢業生的詞彙範圍,今天我們來看看《每個大學畢業生應該認識的100個科學詞彙》(100 Science Words Every College Graduate Should Know)。注意,和前幾本書的標題都是 100 Words…開頭不同,這本書多了一個 Science,說明編者認為在大學畢業生的單詞庫中,「科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
  • 外國畫師用繪畫表達:貓是液體做的,簡直「無孔不入」
    有人說貓才是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的動物,因為無論它們犯了怎樣的錯,只要睜大眼睛露出萌態看著你,你就不會忍心去怪罪它。換言之,貓用非凡的「萌力」徵服了人類。近日一位外國畫師,就用繪畫很好地表達出了貓最大的特點「貓身如水」,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