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如何在"算法過濾"的世界裡生活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如何在「算法過濾」的世界裡生活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生活世界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一個層層過濾、慢慢引導、逐漸上癮、擺脫不掉的「阿得拉社會」(阿得拉是一種會讓人上癮的「聰明藥」)正在全方位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由信息組成的技術形態中,一方面,我們享受著社交媒體、搜尋引擎、內容推薦等智能應用帶來的無限連接、快速查詢、精準定製,而另一方面,在技術打造的「算法流水線」上,你看什麼、聽什麼、怎麼工作、和誰交往、去哪兒消費、聊什麼話題等,都逐漸交由算法決策。我們成為平臺的數字勞工,困在自己的算法裡,被隔離在信息的過濾泡中。

毋庸置疑,智能化的過濾模式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經濟模式,用戶體驗相當愉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環境、信息、人三者之間的匹配問題,避免個體因面對海量信息陷入「注意力崩潰」,它催生了一系列預測引擎,讓歷史回到當下,讓未來撲面而來。

在這樣的智能過濾機制中,也潛藏著一系列的問題:封閉性——用戶被孤立和隔絕,個性化的過濾泡裡隻有你一個人﹔隱蔽性——你置身於過濾泡內部,卻幾乎看不到它是如何運作的﹔強制性——算法的決策權在過濾程序手裡,你無法選擇,也無處可躲。

其實,在過去的20多年裡,有關「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群體極化、確認偏誤等的論述,或多或少都指向「信息過濾」的問題。然而,在智能時代,當這個問題以過濾泡的形式非常直觀地呈現出來的時候,一個更為深層次的憂慮在於,當這樣的信息過濾機製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生活其中?

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不管是不是真的存在過濾泡,更多的關懷需要投射於此。我們無法從這個過濾的世界裡脫嵌,但可以在這個「將文化生活作為信息處理任務之一」的時代努力不要過早地讓「所有的生命都成為機器」。

首先,要分清「技術趨勢」與「技術事實」。技術發展是一個多種矛盾相互激發的過程,存在著一個大的趨勢,同時還蘊藏著多樣的可能。技術趨勢是貫穿各種環境與文化差異的力量,不可避免,可被預見﹔而技術事實則需要同實踐相結合,可被修改,可以優化,潛藏著不同的可能路徑。在未來,過濾器將滲透進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這是一個技術趨勢,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要求掌握過濾技術的實踐主體考慮公共利益、關注人類生存狀態、給出更加優化的過濾方案。

其次,在自動化時代要保有「健康的懷疑精神」。在智能時代,基於算法和大數據的「自動化」可能會導致我們喪失「生命知識」。這裡的知識,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體驗。我們沉浸在被「編排」好的知識體系和感官體驗中,也在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而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種「健康的懷疑的精神」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再次,要敢於反視結構,能夠反思自身。信息理論家維納有句名言:自然世界由「無數可能與信息有關的人」組成。這句話闡明了兩層關系:在一個信息和控制主導的世界裡,人是由與信息相關與否的關系來定義的﹔而這樣的關系形態,最終被建構成了「自然世界」,取得了合法且堅固的優勢地位。

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直視這樣的「阿得拉社會」,我們即便意識到這個建構出來的世界存在著各種歧視、偏見和結構性的問題,但我們依舊不敢面對﹔而這樣的狀態又會反作用於我們自身,讓我們躲在這樣一個「庸常的合理」中得過且過。而想要戳破過濾泡的第一步,就在於敢於凝視這樣的社會機制,能夠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

最後,要及時更新知識結構,關注個人應有權利。算法是一組數學程序,也是一套技術系統。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它存在著技術門檻和社會邊界,但同時又是一種集體生產:它使用技術語言為現實世界打造了一個「數字孿生」,是一個多行動者共同組成的「網絡」。

在過濾泡的運行過程中,不僅是科技公司、程序員,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都對算法進行了集體建設。雖然目前閱讀和開箱算法都存在一定的技術難度,但算法時代的每個個體,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及時更新我們的知識結構,關注法律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保持對這種「在20世紀發揮了核心作用」的技術形式的了解、監督和評估,這也是成為數字公民的應有之義。

(作者:方師師,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編:宋心蕊、燕帥)

推薦閱讀

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是全國新聞界每年一度的盛典。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詳細】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

相關焦點

  • 每日精點|如何拯救困在「算法」裡的孩子?
    關注每日熱點 精選精闢觀點1、如何拯救困在「算法」裡的孩子?應該讓用戶有「關閉算法」的選擇權「原本把手機留給孩子是想方便聯繫、開闊孩子視野,沒想到她沉迷於刷短視頻。」「連續滑動幾個視頻全與遊戲相關,不想看都不行。」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劉愛華攝  在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園裡,最近很少見到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的身影。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負責人,他更多的時間在上海浦東的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裡,與同事們一起為衛星2016年如期發射緊張工作。  從讀本科時與「量子」結緣,今年45歲的潘建偉已經與「量子」打了二十多年交道。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的《自然》雜誌,配發了由世界著名納米光子學專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聯合撰寫的題為《光學光譜探測挺進分子內部》的評述文章。《自然》雜誌三位審稿人盛讚這項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紀錄,是該領域創建以來的最大進展」,「是該領域迄今質量最高的頂級工作」,「是一項設計精妙的實驗觀測與理論模擬相結合的意義重大的工作」。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但見湖泊相連,溝渠縱橫,沃野無疆,稻浪翻滾,魚蝦戲水,碩果盈枝,竟不知身在何處,頓生疑慮:「此景只我家鄉有,此地如何似故鄉?」 時無是君方與西夏叟對弈於荷花叢中。見江南嬌一臉迷茫,無是君朗聲大笑:「客何其少見多怪也!豈不聞前人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②!『銀川信是米糧川』③,不是江南勝江南!」 江南嬌駐足聆聽:「何言『勝江南』?豈有說乎?願聞其詳。」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8-08-03 光明日報 顏維琦 齊芳 黎子承 2010年,美國科學家J.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化學人工全合成的與天然序列幾乎相同的染色體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全世界轟動。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造為有功能的單條巨大染色體。
  • 家雀兒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雀兒在鳥類中是個小不點兒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在天黑時拎著手電筒,去屋後的房簷下摸雀兒,手電一照它就驚得一動不動,手伸進窩裡,順順噹噹就能把呆呆的家雀兒掏出來,有時還能摸到一窩兒家雀兒蛋。也有倒黴的時候,冷不丁摸到一條蛇,未及掏出來,那種冰涼涼的感覺就已經意識到了,直嚇得「哎呀」一聲,差點兒從小夥伴的肩上栽下來。
  • 【光明日報】帝王蝶遷徙的秘密
    研究人員對包括非遷徙品種和白色品種在內的全球帝王蝶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在遷徙種群裡,研究者們發現了提高飛行肌肉功能的特定基因。  研究者們也發現,帝王蝶的顏色是由一個肌球蛋白基因控制的,之前沒有發現昆蟲的顏色和這個基因有關,但小鼠身上的一個相關基因——肌球蛋白5a,已經被發現會以相同方式影響皮毛的顏色。
  • 光明日報:地震學和蟾蜍誰更可靠?
    光明日報:地震學和蟾蜍誰更可靠? 2008年06月11日 15:18 來源:光明日報   生活中流傳著一些得到廣泛認同卻並不一定站得住腳的理論,我們稱之為「傳統智慧」。例如,動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們相信動物具有人類所不具備的超能力。蛇類的紅外感應器、穴居動物對震動極其敏感、許多大型動物對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獨特能力……隨著都市人日益疏離自然和生命,一種對自然力的崇拜開始回潮,甚至開始派生出神秘主義色彩。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北京至拉薩的火車在翻越了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車站——唐古拉車站後,正在通過鐵路邊長達幾十公裡的蔚藍色「聖湖」。許多旅客拿出手機、照相機興奮地拍攝著,生怕錯過每一個美景。    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描述:「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
  • 這些"井下教授":創下多個世界奇蹟,登上《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8月3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煤海深處有一群&34;》為題,對中國礦業大學一代代知識分子立足能源科技事業,接力奮鬥,矢志報效祖國的動人事跡進行專題報導。四年後,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示範廠在中國調試成功,在世界選煤界引起轟動。這意味著缺水和高寒地區及遇水易泥化的煤炭分選從此有了高效的選煤方法,為潔淨煤技術中煤的加工和利用開闢出一條新途徑。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由於鹽漬土面積大、種類多,新疆被一些外國學者稱為「世界鹽漬土博物館」。多少年來,人類一直想通過各種方式改造鹽漬化土地,讓他們成為人類種植農作物的良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的一些團場土地由於鹽漬化程度太高,被蘇聯專家判定為:人類無法在此生產生存。可不信命運的兵團人,通過挖排鹼渠、大水漫灌等方式,改造了這些土地,讓鹽漬化土地成為今日畝產很高的良田。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光明日報整版」鍾萬勰: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
    鍾萬勰不僅從生活上體會到了錢令希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且在與錢令希的交談中,鍾萬勰更深切感受到錢令希心中懷有的富強國家的科技創新夢想。使命在肩,更需躬身勠力前行。作為工作助手的鐘萬勰,在錢令希的科研方向指引下,兩人「珠聯璧合」,於1963年發表《論結構極限分析並建議一個一般變分原理》一文。
  • 華爾街日報: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如何改變世界
    10月17日消息,華爾街日報刊文闡述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會如何改變世界。該類超級強大的機器有潛力顛覆從科學和醫療到國家安全的一切——假如它能正常運作的話。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哈穆特·奈文(Hartmut Neven)信奉平行世界。在最近的一個早上,在谷歌的洛杉磯辦公室外面,這位53歲的計算機科學家在給我講解量子力學如何支持所謂的多元宇宙理論。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光明日報】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步履匆匆的馮夏庭,行動快語速也快,「我們搞科研的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有完成項目的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