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很多農民都會收穫豐富的碩果,但是有關秋分的物候特點卻不是很清楚,一夜知秋的秋分究竟有哪些特點,小編在文中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隨小編一起來文中了解秋分。
秋分分為哪三候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二十四節有分工,提醒人們種麥忙,適時種麥年年收,種得晚了碰年頭。秋分「三候」的具體意思如下:
雷始收聲
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蟄蟲培戶
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
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