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幾何學的誕生

2021-01-11 究盡數學

解析幾何產生的背景

進入17世紀之後,各種的數學理論和分支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數學家也像韭菜一樣,一茬接著一茬。近代數學的發展,使得數學家族「人丁」興旺;目前很難有誰能系統、全面的掌握所有數學內容;學術前沿的大牛,也大都是在一個和幾個領域方向上「嘚瑟」,對其他方向的了解都可能達到隔行如隔山的程度;大家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有誰能站到高處俯視一下下呢?

數學學科體系

而17世界的幾何學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德扎爾格的射影幾何學路線;另一個是笛卡爾建立起的解析幾何。

在解析幾何建立之前,歐洲人在代數上已經有所突破,包括韋達定理,三次和四次代數方程的解析解,使得代數學進入了歐洲數學家的視野。有人認為:近代數學本質上就是關於變量的數學,這區別於古代關於常量的數學。而文藝復興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實踐中產生大量的「變量」問題:機械運動;航海導航;火藥的使用、武器改進推動了彈道的研究等等。因此,對運動和變化的研究成為學術研究的中心課題。而變量數學的首個裡程碑式的成果就是解析幾何了。

解析幾何的誕生

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中引入坐標,建立坐標系,然後將一個形如f(x,y)=0的代數方程與平面上的一條曲線對應起來: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也通過對代數問題的研究發現新的幾何結果;代數問題也有了幾何意義的解釋。這一幾何學的分支的創立人是兩個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爾馬。只是,他們最初使用的都是斜坐標系,把直角坐標系作為特殊情況。現在我們使用更多的是直角坐標系,並稱之為笛卡爾坐標系。

笛卡爾

費爾馬和笛卡爾都是各自獨立的發明了解析幾何,他們發明的方式和目的不盡相同。這位業餘的數學家費爾馬用代數的方法對古希臘阿波羅尼奧斯的《平面軌跡》進行了補充、總結整理。費爾馬更強調軌跡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曲線的思想,他給出了直線、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等方程的現代形式。1637年,笛卡爾以其《方法論》附錄的形式發表了《幾何學》,其中闡述了解析幾何的全部思想。而費爾馬早在1629年發現了坐標幾何的基本原理,卻一直都沒有發表,因此有了優先權的爭論。

費爾馬

笛卡爾和費爾馬建立的坐標系並不是唯一的坐標系。1671年費爾馬的坐標幾何原理發表兩年後,牛頓建立了極坐標。有些圖形用極坐標表現會更簡單,如阿基米德螺線、懸鏈線、心臟線、三葉或四葉玫瑰線等。

相關焦點

  • 現代數學之幾何學的變革
    幾何學的家醜在現代代數學獲得新的發展的同時,幾何學的內部也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歐幾裡得幾何在數學的嚴格性和推理性方面樹立了典範,2000多年的歷史積澱,對人類的思想影響深遠,貫穿著整個數學體系的發展。笛卡爾的解析幾何使用了代數的方法,本質上沒有改變歐幾裡得幾何的內容。
  • 非歐幾何學是怎麼從歐式幾何學的夾縫中誕生的?
    於是人們開始領悟到,也許這第5公理,只是在歐式幾何世界裡的一個特性,並不是幾何學的全貌。如果我們創建一個別的第5公理,也許就可以推演出一門全新的幾何學,也就是非歐幾何學。羅巴切夫斯基在非歐幾何學的創建上,德國的高斯,俄國的羅巴切夫斯基、匈牙利數學家波爾約最先意識到,第5公理是可以被替代的。
  • 幾何學的發展與代數化
    當古希臘的幾何學成為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時,代數還沒有形成與幾何學相同的較嚴謹的邏輯體系。從公元前3世紀到後來的中世紀,幾何學在西方數學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代數則處於從屬地位。古希臘的幾何學有嚴謹的推理和直觀的圖形,對種種空間的性質,圖形的關係進行研究,並把它們歸結成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的推理,論證。當時的數學家都喜歡運用幾何思維-空間觀念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數學問題。
  • 幾何學遠不止歐幾裡得這麼簡單,非歐幾何才是現代幾何學的重點!
    幾何學包羅萬象,分支眾多,其分類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從幾何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將它分為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非歐幾何又分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仿影幾何和拓撲幾何等.歐氏幾何歐氏幾何開始研究的是直線和二次曲線(圓錐曲線:橢圓、雙曲線和拋物線)的幾何結構和度量性質(長度、面積、角度等),當然平面幾何自然的過渡到三維空間的立體幾何,為了計算面積和體積問題,人們已經開始涉及微積分的概念.笛卡爾引入坐標系之後,代數與幾何的關係變得明朗,且日益緊密,這就促使了解析幾何的產生,從解析幾何的角度出發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
    大家好,我是梁曉麗,今天給大家帶來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笛卡爾創立解析幾何學什麼是解析幾何?在數學上「解析」就是代數的同義詞。把代數與幾何融合為一體就被稱為解析幾何。解析幾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的數學工具。
  • 幾何學有8大分支:歐氏幾何2000餘歲,分形幾何不足100歲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的基礎教育階段要麼學習的幾何,要麼是歐式幾何,要麼是解析幾何。其中平面幾何、立體幾何中的幾何知識大多來自2000多年前的歐氏幾何,而包含二次曲線在內的解析幾何是17世紀發展起來的,要知道,在這兩個幾何學科誕生的時間點之間沒有其他的幾何產生。但是,幾何家族在近現代的發展迅速,不同的幾何學科出現在了數學家的視野裡。
  • 解析幾何的真正發明權,除了笛卡爾還有他,業餘數學之王——費馬
    解析幾何的誕生是變量數學的第一個裡程碑,它是人類首次將幾何圖形和代數式聯繫在一起,人們不但獲得了簡便的證明方法,還意識到數學的每個分支都是想通的。解析幾何的誕生促使數學家們把目光轉向變量和函數,為微積分的創立搭建了舞臺。說到解析幾何,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想到笛卡爾。
  • 數學大師曼德爾布羅與漂亮的分形幾何學(圖)
    《美國數學會會志》今年連續在9月號和10月號上刊發憶述文章,回憶了美籍法國數學大師、「分形幾何學之父」伯努瓦·曼德爾布羅的奮鬥歷程,並高度評價他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計算機按照分形幾何學的算法生成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分形圖案。
  • 歐幾裡得掀起2000年數學風波,被黎曼撲滅,還促成了相對論的誕生
    .解析幾何改變了幾何研究的方法,但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歐氏幾何本身的內容,許多數學家都相信歐氏幾何是絕對真理,例如數學家巴羅就曾列舉8點理由來肯定歐氏幾何。而笛卡兒在發明了解析幾何以後仍堅持對每一個幾何作圖給出綜合證明,牛頓撰寫的物理領域聖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建立在幾何論證的基礎上。從歐拉的《無窮小分析》開始數學才逐漸擺脫對幾何的依賴。
  • 喻德生: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
    要使有向度量的概念變得更加有用,要發現各種有向度量的規律性,使有向度量的知識系統化,就必須對有向度量進行深入的研究,創立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為此,必須明確有向幾何學的研究對象,確立有向幾何學的研究方法,構建有向幾何學的知識體系。就我們所知,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他的數學名著《直觀幾何》中,利用三角形的有向面積證明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問題,這是歷史上較早的使用有向面積證題的例子。
  • 陳省身:什麼是幾何學
    大家希望我講一點幾何學,題目是《什麼是幾何學》。我雖然搞了幾十年的幾何工作,但是很抱歉的一點是,當你們聽完演講後,不會得到很簡單的答案,因為這是一門廣泛而偉大的學問。在最近幾千年來,幾何學有非常重要的發展,跟許多其它的科學不但有關係、有作用,而且是基本的因素。講到幾何學,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歐幾裡德。
  • 我國數學家證明微積分幾何學!已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該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論文篇幅超過120頁。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科大教授在幾何學領域取得國際性重大突破!
    相關成果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微分幾何學雜誌》是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發表過多篇劃時代的數學論文,如哈密爾頓關於裡奇流的奠基性工作。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的這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
  • 我國數學家證明微積分幾何學!已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  該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論文篇幅超過120頁。
  • 科普來了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我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中國數學家成功證明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
  • 分形幾何學的誕生:海岸線的周長是無窮大的,但面積卻是有限的
    科學家曼德布洛特(Mandelbrot )1975年出版的《大自然的分形幾何學》一書中,有一段話:雲不只是球體,山不只是圓錐,海岸線不是圓形,樹皮不是那麼光滑,閃電傳播的路徑更不是直線。它們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