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身:什麼是幾何學

2021-02-23 哆嗒數學網

這是陳省身先生在臺灣大學的演講節選。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今天授獎的儀式很隆重,聽了許多人的演講,我非常感動。有機會在此演講,自己覺得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我想從現在起,我們就像平常上課一樣,不怎麼嚴肅,隨便一點。我帶了一些材料,非常遺憾的是沒法投影。不投影也可以,我沒有什麼準備。大家希望我講一點幾何學,題目是《什麼是幾何學》。我雖然搞了幾十年的幾何工作,但是很抱歉的一點是,當你們聽完演講後,不會得到很簡單的答案,因為這是一門廣泛而偉大的學問。在最近幾千年來,幾何學有非常重要的發展,跟許多其它的科學不但有關係、有作用,而且是基本的因素。

講到幾何學,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歐幾裡德。除了基督教的《聖經》之外,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在世界出版物中大概是銷售最多的一本書了。這本書在中國有翻譯,譯者是徐光啟與利瑪竇。徐光啟(1562~1633)是中國了不得的學問家,利瑪竇(M.RICCI)是到中國來的義大利傳教士。他們只翻譯了六章,中文本是在1607年出版的。我們現在通用的許多名詞,例如並行線、三角形、圓周等這類名詞我想都是徐光啟翻譯的。當時沒有把全書翻譯完,差不多隻翻譯了半本,另外還有半本是李善蘭和偉烈亞力翻譯的。偉烈亞力(A.Wylie)是英國傳教士。很高興的是,李善蘭是浙江海寧人。海寧是嘉興府的一縣,我是嘉興人,所以我們是同鄉(掌聲)。對了,查濟民先生也是海寧人(掌聲)。

推動幾何學第二個重要的、歷史性發展的人是Descarte(1596~1650),中國人翻譯成為笛卡兒。他是法國哲學家,不是專門研究數學的。他用坐標的方法,把幾何變成了代數。當時沒有分析或者無窮的觀念。所以他就變成代數。我想笛卡兒當時不見得覺得他這貢獻是很偉大的,所以他的幾何諭文是他的哲學引裡面最後的一個附錄,附屬於他的哲學的。

這個思想當然在幾何上是革命性的,因為當把幾何的現象用坐標表示出來時,就變成了代數現象。所以你要證明說一條直線是不是經過一個點,你只要證明某個數是不是等於零就行了。這樣就變成了一個簡單一點的代數問題。當然並不是任何的幾何問題都要變成代數問題,有時候變為代數問題後上原來的問題更加複雜了。但這個關係是基本性的。笛卡兒發現的坐標系,我們大慨在中學念解析幾何都學到。有一點是這樣的(我的圖可惜現在沒法投影出來)給定一條直線,直線上有一個原點,其它的點由它的距離X來確定,然後經過x沿一定的方向畫一條直線,那麼y坐標就是在那條在線從X軸上這個點所經的距離,這就是笛卡兒的坐標,英文叫Cartcsian坐標。它的兩條線不一定垂直。不知道哪位先生寫教科書時把兩條線寫成垂直了,因此x坐標與y坐標對稱了。笛卡兒的兩個坐標不是對稱的,這是他非常重要的觀念,我們現在就叫纖維叢。這些跟y坐標平行的直線都是鐵維,是另外的-個空間。原因是這樣的:你把它這樣改了之後,那條直線就不一定要直線,可以是任何另外一個空間了。這樣可以確定空間裡點用另外一組坐標來表示。所以有時候科學或數學不一定完全進步了,有時候反而退步了(笑聲)。笛卡兒用了這個坐標,就發現,我們不一定要用Cartesian坐標,可以用其它坐標,比如極坐標。平面上確定一個點,稱為原點,過這點畫一條射線,稱為原軸。這樣平面上的點,一個坐標是這點與原點的距離,另外一個是角度,是這點與原點的聯機與原軸的相交的角度,這就是極坐標。因此極坐標的兩個坐標,一個是正數或零,另外一個是從零到360度的角度。當然我們都知道,還可以有許多其它的坐標,只要用數就可以確定坐標。因此,後來大家弄多了的話,就對幾何作出了另外一個革命性的貢獻,就是說,坐標不一定要有意義。只要每級數能定義一個點,我們就把它叫坐標。從而幾何性質就變成坐標的一個代數性質,或者說分析的性質。這樣就把幾何數量化了,幾何就變成形式化的東西了。這個影響非常之大,當然這個影響也不大容易被接受,比如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發現他的相對論,特殊相對論是在1908年,而廣義相對論是在1915年,前後差了7年。愛因斯坦說,為什麼需要7年我才能從特殊相對論過渡到廣義相對諭呢?他說因為我覺得坐標都應該有幾何或物理意義。愛因斯坦是一個對學問非常嚴謹的人,他覺得沒有意義的坐標不大容易被接受,所以耽誤了他很多年,他才不能不接受,就是因為空間的概念被推廣了。

我忘掉了一段。我現在是講書,請書忘掉了補充一下是無所謂的,講錯了也不要緊(笑聲)。同樣我回頭再講一點歐幾裡德。那時的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並不僅僅是幾何,而是整個數學。因為那時候的數學還沒有發現微積分,無窮的觀念雖然已經有了,不過不怎麼普遍。我再說一點,就很可惜的是歐幾裡德的身世我們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大概生活在紀元前三百年左右。他是亞歷山大學校的幾何教授,他的《幾何原本》大概是當時的一個課本。亞歷山大大學是希臘文化最後集中的一個地方。因為亞歷山大自己到過亞歷山大,因此就建立了當時北非的大城,靠在地中海。但是他遠在到亞洲之後,我們知道他很快就死了。之後,他的大將託勒密(PtolelmyySoter)管理當時的埃及區域。託勒密很重視學問,就成立了一個大學。這個大學就在他的王宮旁邊,是當時全世界偉大的大學,設備非常好,有許多書。很可惜由於宗教的原因,由於眾多的原因,現在這個學校被完全毀掉了。當時的基督教就不喜嘆這個學校,己經開始被毀了,然後回教人佔領了北非之後,就大規地破壞,把圖書館的書都拿出來燒掉。所以現在這個學校完全不存在了。

幾何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家覺得幾何就是數學。比方說,現在還有這一印象,法國的科學院,它的數學組叫做幾何組。對於法國來講,搞數學的不稱數學家,而叫幾何學家,這都是受當時幾何的影響。當時的幾何比現在的幾何的範圍來得廣。不過從另一方面講現在的範圍更廣了,就是我剛才講到的坐標不一定有意義。一個空間可以有好幾種坐標,那麼怎樣描述空間呢?這就顯得很困難啦,因為空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幾何性質,這也是一個大問題。高斯與黎曼建立和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高斯是德國人,我想他是近代數學最偉大的一個數學家。黎曼實際上是他的繼承人,也是德國教學家。他們都是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可惜的是黎曼活看時身體不好,有肺結核病,四十歲就死了。他們的發展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發展一個空間,它的坐標是局部的。空間裡只有坐標,反正你不能講坐標是什麼,只知道坐標代表一個點,所以只是一小塊裡的點可以用坐標表示。因此雖然點的性質可以用解析關係來表示,但是如何研究空間這就成了大問題。

在這個之前,我剛才又忘了一個,就是基礎的數學是歐幾裡德的書,但是歐幾裡德的書出了一個毛病。因為歐幾裡德用公理經過邏輯的手段得到結論。例如說,三角形三角之和一定等於180度,這是了不得的結果。歐幾裡德可以用公理幾步就把它證明了,是一個結諭。這個比現代的科學簡單得多了。我們剛才聽了很多話,科學家做科學研究,第一樣就是跟政府要錢,跟社會要錢,說你給了我錢,我才能做實驗。當然實驗是科學的基礎。但是這樣一來就會有許多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歐幾裡德說,你給我一張紙,我只要寫幾下,就證明了這個結果。不但如此,我是搞數學的,我說數學理論還有優點,數學的理論可以預測實驗的結果。不用實驗,用數學可以得到結論,然後用實驗去證明。當然實驗有時的證明不對,也許你的理論就不對了,那當然也有這個毛病。歐幾裡德的公理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他有一個有名的公裡叫第五公設出了問題。這個第五公設講起來比較長,但是簡單地說,就是有一條直線與線外一點,經過這點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已給的直線平行。這個你要隨便畫圖的詁,覺得相當可信。可是你要嚴格追問的話,這個公理不大明顯,至少不如其它公理這樣明顯。所以這個第五公設對當時數學界喜歡思想的人是個大問題。當時最理想的情形是:第五公設可以用其它的公理推得,變成一個所謂的定理。那就簡單化了,並且可做這個實驗。我們搞數學的人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我要證明這個公理,我先假定這個公理不對,看是不是可以得到矛盾。如果得到矛盾,就證明它是對的了。這就是所謂間接證明法。有人就想用這個方法證明第五公設,但是都失敗了。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第五公設並不一定對,經過一點的並行線可以有無數條,這就是非歐幾何的發現。非歐幾何的發現,它的社會意義很大,因為它表示空間不一定只有一個。西洋的社會相信上帝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兩個空間,或者很多個空間呢?當時這是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止是社會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像德國大哲學家康德,他就覺得只能有歐氏幾何,不能有非歐幾何。所以當時這是一個很大的爭論。非歐幾何的發現一個是J.Bolyai,匈牙利人,在1832年;一個是Lobachevski,俄國人,在1847年。不過我剛才講到大數學家高斯,我們從他的種種著作中知道他完全清楚,但他沒有把它發表成一個結論,因為發表這樣一個結論,是可以遭到別人反對的。因此就有這麼一個爭論。等到義大利的幾何學家Beltrami,他在歐幾裡德的三維空間裡造了一個曲面,刞回曲面上的幾何就是非歐幾何,這對於消除大家的懷疑是一很有利的工具。因為上述結果是說,假定有一個三維的歐幾裡德空間,就可以造出一個非歐幾何的空間來,所以在歐幾裡德的幾何中亦有非歐幾何。你假定歐幾裡德幾何,你就得接受非歐幾何,因此大家對非歐幾何的懷疑有種種的方法慢慢給予解除。

我剛才講到高斯與黎曼把坐標一般化,使坐標不一定有意義,這對幾何學產生的問題可大了。因為空間就變成一塊一塊拼起來的東西。那想怎麼去研究它呢?怎麼知道空間有不同的性質呢?甚至怎麼區別不同的空間?我這裡有幾個圓,畫了幾個不同的空間,可惜我沒法把它投影出來。不過,總而言之空間的個數是無窮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空間。現在對於研究幾何的人就產生一個基本問題,你怎橡去研究它。這樣一個基本的學問現在就叫Topology,拓樸學。它是研究整個空間的性質,如什應叫空間的連續性,怎樣的兩個空間在某個意義上是相同的,等等。這樣就發展了許多許多的工具。這個問題也討論了。黎曼生活在1826~1866年。德國的教學制度在博士畢業之後,為了有資格在大學教書,一定要做一個公開演講,這個公開的演講就是所謂的Habilitationschrift.黎曼在1854年到哥廷根大學去做教授,做了一個演講,這個在幾何上是非常基本的文獻,就討論了這些問題。如何研究這種空間呢?要研究這種空間,如果你只知道空間是隨便追磨一塊塊拼起來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以研究的了。於是你往往需要一個度量,至少你知道什麼叫兩點之間的距離,你怎應去處理它呢?就需要解析的工具。往往你把距離表為一個積分,用積分代表距離。黎曼的這篇1854年的論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幾何裡的一個基本文獻,相當一個國家的憲法似的。愛因斯坦不知道這篇論文,花了七年的時間想方設法也要發展同樣的觀念,所以愛因斯坦浪費了許多時間。黎曼這篇論文引進的距離這個觀念,是一個積分,在數學界一百多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一個重要的發展是黎曼幾何應用到廣義相對論,是相對論的一個基本的數學基礎。現在大家要念數學,尤其要念幾何學的話,黎曼幾何是一個最主要的部分,這個也是從黎曼的演講開始的。現在黎曼幾何的結果多得不得了,不但是幾何的基礎,可能也是整個數學發展的基礎。

我剛才提到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所謂的黎曼幾何實際上是黎曼的論文的一個簡單的情形,是某個情形。黎曼原來的意思,廣義下的意思,有個人做了重要的工作,是一個德國人Finsler。所以這部分的幾何就叫Finsler幾何。他在1918年在哥廷根大學寫了一篇博士論文,就講這個幾何。這個幾何後來發展不大多,因為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如果這個度量的積分廣了一點,對應的數學就變複雜了,不像黎曼的某個情形這樣簡單。黎曼這情形也不簡單。黎曼普通地就寫了一個ds的平方等於一個兩次微分式,這個兩次微分式積分一下就代表弧的長度。怎樣研究這樣的幾何,這是需要一個像黎曼這種天才才有這個辦法。黎曼就發展了他所謂的Riemannncurvatureytensor,黎曼曲率張量。你若要搞這類幾何的話,就要有張量的觀念。而空間的彎曲性,這個彎曲性解析表示出來也比較複雜了,就是黎曼的曲率張量。我們現在大家喜歡講得獎。我們今天發獎,有獎金,要社會與政府對你的工作尊重。當年的時候你要搞數學的話,如果沒有數學教授的位置,就沒有人付你工資。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得獎金。有幾個科學院它給獎金,得了獎金後你當然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就很高興。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我想Riemann~Christofell曲率張量是一個很偉大的發現,黎曼就到法蘭西科學院申請獎金。科學院的人看不懂,就沒有給他。所以諸位,今天坐在前排幾位你們都是得獎人,都是得到光榮的人,我們對於你們寄予很大的期望,後面幾排的大多數人沒有得過獎,不過我安慰大家,沒得過獎不要緊,沒得過獎也可以做工作。我想我在得到學位之前,也沒有得過獎。得不得到獎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黎曼就沒有得到獎。他的Riemann~Christofell張量在法蘭西的科學院申請獎沒有得到。

最近雖然在黎曼幾何上有很多發展,非常了不得的發展,但是大家對於一般的情形,黎曼論文的一般情形Finsler幾何,沒有做很多貢獻。很巧的是我在1942年曾寫了一篇Finsler幾何的論文,就是找能把黎曼幾何的結果做到Finsler幾何的情形。最近,有兩位年輕的中國人,一個叫鮑大維,一個叫沈忠民,我們合寫了一本關於Finsler幾何的書。這本書就要在Springer~Verlag出版,屬於它的GraduateyTexts數學叢書。編輯對於我們的書也很喜歡,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書號:200。書就在這裡,我想這本書等會我會交給谷超豪教授,就把它放在復旦大學的某個圖書館裡(掌聲)。我們這本書有一個小小的成就,就是把近一百年來最近在黎曼幾何上的發現,我們把它推廣到一般的情形,即黎曼~Finsler情形。這是黎曼當年的目的。黎曼當然非常偉大,不過他對於一般的情形不是很重視,他甚至在他的文章裡講這裡沒有新的東西,我們就把他說的沒有新的東西做了一些出來。

我知道我旁邊坐了兩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接下去我想班門弄斧一下,談一下物理與幾何的關係。我覺得物理學裡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是物理學家要證明說物理就是幾何。比方說,你從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開始。牛頓的第二定律說,F=ma,F是力,m是質量,a是加速度,加速度我們現在叫曲率。所以右邊這一項是幾何量,而力得當然是物理量。所以牛頓費了半天勁,他只是說物理就是幾何(大笑,掌聲)。不但如此,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是這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方程說yyy是Ricci曲率,R是scalarycurvature,即標量曲面,K是常數,是energyystressytensor,即能量~應力張量。你仔細想想,他的左邊是幾何量,是從黎曼度量得出來的一些曲率。所以愛因斯坦的重要方程式也就是說,幾何量等於物理量(掌聲)。不止是這些,我們可以一直講下去。我們現在研究的空間叫流形,是一塊塊空間拼起來的。這個流形不好研究。流形上的度量,你如果要把它能夠用方程寫下來的話,你一定要把流形線性化,一定要有一個所謂的矢量空間,叫vectoryspace。矢量空間有一個好處,它的矢量可以相加,可以相減,它還有種種不同的乘法。所以你就可以用解析的方法處理幾何的情形。那麼一般的流形怎麼處理呢?數學家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在流形的每一點弄一個切平面。每一點都有個矢量空間,叫切空間,跟它相切、歐幾裡德空間只有一個切空間。現在的空間情沉複雜了一些,每點都有一個切空間,但都是平坦空間。這個現象在幾何上有一個重大的發展,就是把切空間豎起來。反正是一把矢量空間,給流形的每點一個矢量空間,不一定要是流形的切面或切空間。我們就叫它為纖維叢,或叫矢量叢,矢量空間叢。這個我想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要重要。Maxwell方程就是建立在一個矢量叢上。你不是要一把矢量空間嗎?最好的是一把筷子,這裡一維最好是復一維,complex。這把筷子每個都是復空間,它是騙人的一維,其實是二維,是複數空間。複數就有玩意兒了。現在是一把複線,你如果能有法子從這個纖維到另外一個纖維有一個我們所謂的平行性的話,你就立刻得到Maxwell方程。現代文明都靠電,控制電的方程的是Maxwell方程。現在纖維叢上有一個平行性,這個平行性的微分,等於電磁場的強度F,然後你把這個F再求它的另外一種微分(餘微分)的話,就得到currentyvectorJ,即流矢量。用兩個簡單的式子,就把Maxwell方程寫出來了。普通你要念電磁學的書的話,當然需要了解電磁的意義。我不了解。但是要了解電磁學的意義,把方程全部寫出來的話,書上往往是一整頁,種種的微分呀什麼的講了一大堆。其實簡單地說,也就是平行性的微分是場的強度,而場的強度經過某個運算就得到它的流矢量。這就是Maxwell方程,與原來的完全一樣。所以Maxwell方程就是建立在一維的纖維叢上,不過是一個復一維的纖維叢。你怎樣把每個纖維維拼起來呢?我們需要群的覲念。有一個群,群裡有一個運算,把一個纖維可以挪到其它一個纖維。纖維如果是一維的,即使是復一維的話,我們需要的群仍舊是可交換的群,叫做Abelygroup,楊振寧先生了不得。他可以用到一個非Abel群,也很簡單,我們叫做SU(2)群。用SU(2)connection,把同樣的方程式寫出來,就是Yang~Mills方程,DA=F 。這有不得了的重要性。我們搞幾何學的人覺得有這樣的關係,物理學家說你這個關係跟物理有關係,這是非常困難的,並且有基本的重要性。比方說像去年獲諾貝爾獎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崔琦的名字,做理論方面的所謂Hall效應,也用到我們這些工作。我們說我們專搞曲率。你要開一個車,路如果彎得多了的話你就要慢下來,直的話你就衝,這就是曲率。曲率要是在高維就比較複雜了,不過也是一些代數,並且可以做得很巧妙。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學生,叫Simons。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曲率,就對崔琦跟他們一群得諾貝爾獎的有好處。所以一般講來,在房子裡我們只管掃地,想把房子弄弄乾淨,弄弄清楚,然後有偉大的物理學家來說你們這個還有道理(大笑,掌聲),這個我們也很高興。現在幾何不僅應用到物理,也應用到生物學中。講到DNA的構造,是一個雙螺線,雙螺線有很多幾何,許多幾何學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現在許多主要的大學,念生物的人一定要念幾何。現在有很多人研究大一點的compound,這是分子,是由原子配起來的。原子怎麼個配法就是幾何了。這些幾何的觀念不再是空虛的,有實際上的化學的意義。

數學比其它科學有利的地方,是它基本上還是個人的工作。即使在僻遠的地方,進步也是可能的。當然他需要幾個朋友,得切磋之益。謝謝大家。

本文摘選自五鬥米折腰的博客,原文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b8a0f01009j2v.html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相關焦點

  • 徐自豪|「陳省身猜想」裡的吳大任夫婦與陳省身
    陳省身籤贈給吳大任陳己同夫婦的英文版《整體微分幾何》陳省身籤贈、吳大任批校本英文版《整體微分幾何》這冊《講演記錄——整體微分幾何》是「數學記錄叢書」的第一千卷,記錄了霍普夫教授1946年在紐約大學講演幾何學、1956年在史丹福大學講演整體微分幾何學的內容,由老牌的科技出版社德國斯普林格刊行於1983年。
  • 陳省身:現代中國數學第一人
    直到8歲那年,陳省身才被送去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不過,在上學的第一天,陳省身就看到有位老師拿著戒尺打學生的手掌心。受到驚嚇的陳省身表示打死都不要去上學了!而且他祖母也怕他受欺負,希望他自然成長,所以就帶他回家了。所以,陳省身小學只上了一天! 不過,雖然陳省身不去上學,但他有在家裡自學。
  • 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葉落歸根不離南開
    對其選擇母校南開大學定居,陳省身解釋道:「我10歲離開老家浙江嘉興,到天津南開讀書,天津當是我的第二故鄉,後來僑居美國50多年。現在回來了,這裡自然是我的第二個家。」此時,距陳省身1930年畢業離開南開,已整整70年。  遇上恩師姜立夫  1926年秋,15歲的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
  • [10月28日]科學歷史上的今天——陳省身
    陳省身成就主要在微分幾何的整體性研究,他是現代微分幾何大師埃利·嘉當的繼承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現代代數幾何的奠基者韋伊(Weil)如此評價。陳省身在1923年入天津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在1926年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並於1930年畢業。他於1931年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中國的微分幾何先驅孫光遠。
  • 陳省身:微積分之父,穩紮穩打的天才,親切的數學巨星
    陳省身則不同,他從小就喜好數學,認為數學既簡單又有趣,他學習數學並不僅限於課堂上,平時也會主動去看書,滿足愛好之餘,又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指定的參考書,陳省身不會立馬去看,而是先去了解自己是否合適去看,故而在學習數學時,陳省身會變得十分主動。從秀水中學畢業後,陳省身全家遷居天津,1926年,他從天津扶輪中學畢業,憑藉出色的成績,陳省身如願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一名新生。
  • 紀念陳省身先生特稿:指標定理在中國的萌芽
    張偉平(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  今年的10月28日,是陳省身先生誕辰95周年。長久以來一直想寫些什麼作為紀念,但苦於找不到適當的題目。例如它就包含了當時微分幾何學、拓撲學以及代數幾何學中的諸多大定理如高斯-博內特-陳省身(Gauss-Bonnet-Chern)定理、希策布魯赫(Hirzebruch)符號差定理、希策布魯赫-黎曼-洛赫(Hirzebruch-Riemann-Roch )定理等等為其特例。無怪乎我國指標定理專家虞言林教授感嘆:指標定理像個大太陽,許多大定理都圍繞著它轉。
  • 20世紀最偉大的華裔數學大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
    陳省身先後畢業於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數學研究生,後赴德國漢堡大學獲科學博士學位,又轉巴黎跟從法國幾何學大師嘉當研究微分幾何,1948年入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9年應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著名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奧本海默之邀舉家遷往美國,在此為復興美國的微分幾何做出了重要貢獻,1961年被美國科學院推舉為院士(繼物理學家吳健雄之後當選為第二位華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陳省身到底有多厲害?愛因斯坦找他合作,他直接說:走開點
    在學校裡,陳省身先生是個公認的數學才子,不止同學經常向他請教問題,甚至一些老師很難解釋的數學題,到了陳省身先生手上卻能夠輕易化解。 上面那些數據看得不直觀,沒有關係,因為關於陳省身先生到底有多厲害,是有許多例子的! 比如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愛因斯坦就曾經找到陳省身先生,想要和陳省身先生合作,但陳省身先生直接就給拒絕,用段子手的話來講就是:你個糟老頭子,走遠點!
  • 近現代科學家:陳省身,15歲上大學,愛數學也喜歡文學、寫詩
    32歲受邀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再次期間證明了高維的高斯-邦內公式,為整體微分幾何奠定了基礎,他也成為現代微分幾何學大師。1961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這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1984年,陳省身收穫世界數學領域的最好的獎項之一—沃爾夫獎。陳省身是整體微分幾何之父,促進了數學的發展,楊振寧讚譽陳省身為繼歐拉、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裡程碑式的人物。
  • 回憶楊武之——陳省身教授訪談錄
    並藉此機會,繼續去年(編者註:指1995年)在清華大學參加紀念中國數學會成立60周年會議時對陳省身教授的採訪。5月23日下午,兩位大師與貴陽市一中的師生見面後,陳老留在休息室內休息,由於控制極嚴,我在人群中鑽空擠到陳老跟前,但說了幾句話便被制止。陳老看出我的心情,決定讓我隨車到他下榻的賓館去。
  • 天津日報:朱經武:陳省身的校長女婿
    一次,陳省身高興地告訴我,在美國的朱經武剛剛就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此時陳夫人已病逝,老人很孤單。似乎是上蒼對老先生晚年的關照,女婿到香港任職,離天津近了,能有機會常來看望嶽父。  朱經武走馬上任第二年就被評為香港最佳大學校長。與此同時,朱經武也成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   朱經武常常問嶽父:「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 丘成桐:現在三分之二的數學與陳省身有關
    1969年,丘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陳省身先生,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  12月12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召開的陳省身先生追思會上,丘成桐說,陳省身與自己的父親同生於1911年,不幸的是14歲時自己的父親去世。自1969年開始,自己跟隨陳省身35年,有重要的事都與陳先生講。自己常同陳先生開玩笑,陳省身也與自己開玩笑,相互之間無話不談。
  • 中國近現代數學之最——陳省身先生
    要說中國近現代數學成就最高的數學家那毫無疑問是陳省身先生。陳省身先生,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陳省身,終生從事數學研究
    陳省身:得了榮譽,這個熱鬧熱鬧,看見幾個有名的人也有意思,好玩。記者:好玩。陳省身:好玩就是,不什麼要緊。陳省身:嘉噹噹時是差不多都公認的最偉大的微分幾何學家,我這一行最偉大的,所有人都要看他。記者:在大師身邊您覺得您獲得的東西是什麼呢?
  • 非歐幾何學是怎麼從歐式幾何學的夾縫中誕生的?
    於是人們開始領悟到,也許這第5公理,只是在歐式幾何世界裡的一個特性,並不是幾何學的全貌。如果我們創建一個別的第5公理,也許就可以推演出一門全新的幾何學,也就是非歐幾何學。羅巴切夫斯基在非歐幾何學的創建上,德國的高斯,俄國的羅巴切夫斯基、匈牙利數學家波爾約最先意識到,第5公理是可以被替代的。
  • 從天才少年到幾何巨匠,南開之星陳省身
    陳省身猜想:中國在21世紀成為數學大國1972年,61歲的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重返祖國大陸,看到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他希望把最後的事業植根在祖國的土地上。整個科學教育界沸騰起來,陳省身等海外科學家也為此振奮。
  • 小理微講堂|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
    陳省身是20世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被譽為「微分幾何之父」。他曾先後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原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南開數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培養了包括廖山濤、吳文俊、丘成桐、鄭紹遠,李偉光等在內的著名數學家。1911年10月28日,陳省身出生於浙江嘉興城下塘街。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現在人們對華羅庚與陳省身兩位宣傳得比較多。其實,許寶騄先生的數理統計工作也是國際一流的。他很早就得到英國統計界皮爾遜(K. Person,1857-1936)學派的稱讚。圖2. 從左至右:華羅庚、陳省身、許寶騄訪:您在西南聯大是華羅庚與陳省身的學生,還與華羅庚有過不少交往。他們給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
  • 喻德生: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
    要使有向度量的概念變得更加有用,要發現各種有向度量的規律性,使有向度量的知識系統化,就必須對有向度量進行深入的研究,創立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為此,必須明確有向幾何學的研究對象,確立有向幾何學的研究方法,構建有向幾何學的知識體系。就我們所知,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他的數學名著《直觀幾何》中,利用三角形的有向面積證明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問題,這是歷史上較早的使用有向面積證題的例子。
  • 陳省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楊振寧、丘成桐都是他的學生
    1.陳省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 陳省身出生於1911年,祖籍浙江嘉興秀水縣。從秀州中學畢業後,陳省身隨父親遷到天津,在天津扶輪中學繼續讀書。1926年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非常幸運,碰到了我國數學界的開山鼻祖姜立夫教授,1920年姜立夫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我國第二個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