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楊武之——陳省身教授訪談錄

2020-12-01 返樸

撰文 | 張友餘(陝西師範大學數學系),本文原載於《科學》 1997年01期

來源:和樂數學

1996年5月,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吳文俊應貴州省數學會邀請赴黔訪問講學。我有幸受到約邀,前去聆聽兩位大師的報告。並藉此機會,繼續去年(編者註:指1995年)在清華大學參加紀念中國數學會成立60周年會議時對陳省身教授的採訪。5月23日下午,兩位大師與貴陽市一中的師生見面後,陳老留在休息室內休息,由於控制極嚴,我在人群中鑽空擠到陳老跟前,但說了幾句話便被制止。陳老看出我的心情,決定讓我隨車到他下榻的賓館去。採訪即在賓館會客廳進行,氣氛隨意而融洽,在場的還有鄭士寧師母及《中國現代數學家傳》編輯部成員嚴瑜。陳老對我的提問很感興趣,認真思索,細敘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往事,我們談話的主題是楊武之先生的史績及關於中國數學史的研究。

張友餘:今年(編者註:指1996年)是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武之是您的老師,過去您曾多次提到他。為紀念已故先輩,想請陳老較詳細地介紹楊武之的有關情況以及他的貢獻。

陳省身:楊武之先生(1896~1973),安徽合肥人。192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是當時美國著名的代數、數論專家狄克遜(L.E. Dickson,1874~1954)的學生,楊先生主攻數論方面的堆壘問題,是我國代數數論領域的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楊先生獲得博士後即回國,先在廈門大學教書,以後才到清華。我到清華時,他已經是那裡的教授。清華大學早期有關代數數論方面的課程,都是楊先生開,我入研究院後,曾選讀他開的「群論」課。華羅庚到清華,最早就是跟楊先生學習研究初等數論,發表了十多篇這類內容的論文,楊先生看出華羅庚是一位很有發展前途的青年,不久就鼓勵他研究當時新發展的解析數論,鼓勵他向新的方向進攻;以後又支持幫助他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跟隨名師哈代(G.H.Hardy,1877~1947)深造。那時的劍橋大學是世界解析數論研究的中心之一,華羅庚去劍橋進修兩年,經世界名師指點,進步很快。不出所料,幾年後就寫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堆壘素數論》。

張:1941年,華羅庚著的《堆壘素數論》送交教育部申請國家獎勵金。兩位評審專家現已查明一位是熊慶來,另一位很可能是何魯。楊武之是專門研究數論的博士,為什麼沒有直接參加評審?

陳:我的猜想,因為楊武之是清華的,與華羅庚同在一個系,屬推薦單位,評審人員可能需要請本單位以外的專家。那時熊慶來是雲南大學校長,何魯是重慶大學教授。華羅庚獲獎後,我們新中國數學會在西南聯大專門為此開了一個小型慶賀會,記得楊先生好像參加了這個慶賀會,當時他是西南聯大數學系的系主任。

張:楊先生對您主要有過哪些幫助?

陳:我在清華讀研究生時,數學系最活躍的兩位教授是孫光遠和楊武之,我主要是跟孫先生學幾何,選讀楊先生的課。與楊先生接觸最多的是1934年前半年,那時,我的導師孫光遠被南京的中央大學請走了,系主任熊慶來正在法國進修,楊先生代理清華數學系主任。我畢業和出國的選擇等問題,常去找楊先生商量。我是清華數學研究所的第一個畢業生,大概也是中國授予的第一個數學專業的碩士生,楊先生幫助我辦理了畢業和學位授予的手續。畢業後,我得到清華公費留學兩年的資助,清華公費留學一般是派往美國,我希望去德國,繼續跟已經熟悉的布拉希克(W. Blaschke,1885~1962)學習。布氏1932年曾應邀來北京大學講學,是一個很有創見的幾何學家,是當時德國漢堡大學的幾何教授、德國幾何學的領袖。我去德國的想法得到楊先生的積極支持,我第一次出國沒有經驗,在申請改派和辦理出國手續中,楊先生幫了很多忙,他是我那時在學校裡最可靠的朋友。

去德國漢堡讀博士的決策,對我後來的學術發展影響很大,是一個明智的選擇。1962年,楊先生和師母去日內瓦和振寧小住,我專程從美國去看望他們,楊先生送我一首詩:

衝破烏煙闊壯遊,果然捷足佔鰲頭。昔賢今聖遑多讓,獨步遙登百丈樓。漢堡巴黎訪大師,藝林學海植深基。蒲城身手傳高奇,疇史新添一健兒。

詩中提到的就是1934年去德國漢堡,兩年後又轉到法國巴黎繼續研究,為我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楊先生還促成了我和士寧的婚姻,使我一生有個幸福的家庭,成為我在數學研究中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

張:您和華羅庚都是世界著名數學家,年輕一代世界知名的陳景潤,是楊武之的學生華羅庚和閔嗣鶴的學生,與楊武之的教育可以說有間接關係。他的兒子楊振寧又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因此,我認為楊武之先生是我國20世紀育才成就極卓著的一位數學教育家。

楊振寧與陳省身

陳:楊先生確實培養了不少傑出的人才,代數、數論方面有成就的還有柯召、段學復等,他們都是楊武之的學生。從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差不多都受過楊先生的教育,他教書教得很好,人緣也好,對學生很負責任,不僅在學業上,其他各方面都很關心,學生們把他當成可靠的朋友,遇事願意去找他商量或幫忙。

楊先生最早學習研究初等數論,發表過有價值的論文。他後來的工作,偏於教育方面。在中國當時的環境,這個選擇是自然而合理的。他的洞察力很強,善於引導學生創新,鼓勵支持他們到世界研究的前沿去深造,去施展他們的才能。邁出去這一步,不少青年都得到過他的指點幫助,經他培養教育過的學生中,後來有傑出成就的很不少。

抗戰前夕,熊慶來到雲南大學當校長,他接替了清華數學系主任的職務一直到1948年,同時還兼任清華數學研究所的主任。在工作中,他善於團結同事、知人善用。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他擔任內遷設在昆明的西南聯大數學系主任多年,這個系雲集了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學校的十多位教授,當時中國最好的大部分數學教授都聚集在這裡,下面還帶有一批很聰明能幹的講師、助教。在戰爭環境中,條件異常艱苦,系主任楊先生巧妙地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讓年長一點的教授上基礎課,把好教學質量關;支持正處於發展開拓時期、剛留學歸國、30歲左右的幾位年輕教授,帶領一批講師助教和部分高年級學生,組織各種學術討論班,研究世界前沿的數學問題。雖然戰時的昆明信息閉塞,但有我們剛從國外帶回的最新資料,充分發揮人腦的思維作用,人盡其才,大家搞數學研究的熱情依然很高。幾年中取得的科研成果是西南聯大各學科中最突出的,有些成果超過了戰前水平,華羅庚、許寶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帶領下,還鍛鍊培養了一批青年。

楊先生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數學系任教授、當系主任幾十年,通過他的學術水平、教育才能和組織才能,培養出的學生後來在學術上、教學上超過他的人才不少,他的這些學生對中國數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楊武之是一位傑出的數學教育家,確實值得紀念!

陳省身與楊振寧

張:過去對楊武之的事跡宣傳很少,多數人僅知道他是楊振寧的父親、一位數學教授,對於他的業績知道的人不多。值此紀念楊武之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很希望能夠見到一本紀念楊武之的文集出版,總結他的教育經驗,以促進我國21世紀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陳:這是一件好事,最近我會見到振寧,可以和他談談此事。誰來任主編較合適呢?不知段學復先生的身體怎樣?如果段先生能夠出面牽頭比較合適,再找其他人幫助做具體工作。研究一下約稿的內容和對象,我還可以寫一點。

範曾繪《陳省身與楊振寧》,藏於南開大學省身樓

張:最近十多年來,您多次向我國數學界建議要重視數學史的研究。20世紀即將結束,很希望聽聽您關於開展20世紀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指教。

陳:數學史研究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並不容易。它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工作者須有廣博的學問,舉例如次。例一,何以希爾伯特(Hilbert)偉大?除了他的專長,如積分方程(Hilbert空間),代數數論,幾何基礎等外,他能解決其他方面最基本的問題,如狄利克雷(Dirichlet)原理(橢圓方程的基本存在定理),華林(Waring)問題等。例二,哈代(Hardy)喜歡提出如下的問題:比較拉格朗日(Lagrange)與拉普拉斯(Laplace)何人偉大?這樣的問題有意思,因為作者需要了解兩人的工作。

什麼東西發展都有一個歷史的程序,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學科的一個步驟。數學也是這樣,中國人應該搞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學,不要老跟著人家走。發展中國數學,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培養中國自己的高級數學人才,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總結20世紀,了解這個世紀中國數學家成長的道路,現代數學在中國發展成功的經驗,寫數學家傳是一個重要方面,還可以選一些好的專題進行研究。譬如:清華大學數學系早期培養人才的經驗,留法學生對中國數學發展的貢獻等,也可以考慮編一本論文目錄。不一定什麼都寫,典型的專題研究會有好的借鑑作用。現在已經有一些優秀青年數學家回到國內服務,南開就有幾個,他們的工作很出色。有個陳永川,回國後辦了一份雜誌叫《組合年刊》(英文),由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質量很高,這將有利於中國組合數學走向世界。還有張偉平等,都不錯。他們30歲出頭,很年輕,是中國21世紀數學發展的希望。

(談話間,鄭士寧師母有時也補充幾句,偶爾伴隨兩句笑語,其樂融融。不覺過了規定的訪談時間,接待人員進屋示意。面對這位為發展中國數學事業不辭辛勞滿頭銀髮的長輩,我不禁又補充了幾句。)

張:陳老,您和鄭士寧師母都已是80多歲高齡,近年您的腿腳又不甚方便,為了中國數學事業的發展,你們每年仍然奔波於美國、中國之間,做了大量工作,培養了眾多人才,你們的愛國深情,給我們做了好的榜樣。我想中國的子孫後代是不會忘記的,您的功德將永載史冊。

陳:每年好像都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回來辦。我願意盡最大努力,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多做點可以辦到的實事。數學工作是分頭去做的,競爭是努力的一部分。但有一原則:要欣賞別人的好工作,看成對自己的一份鼓勵,排除妒嫉的心理。中國的數學是全體中國人的。中國在21世紀成為數學大國是很有希望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和樂數學」,圖片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的父親曾破格提拔華羅庚,還給數學家陳省身當過紅娘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我國近代數學先驅,也是我國數論的第一位博士。他曾是華羅庚和陳省身的老師。華羅庚自學成才,踏進清華園。選擇的研究方向便是數論,師從楊武之。1938年,華羅庚出國留學後,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的系主任也是楊武之。楊武之力排眾議,向校方提議,直接將華羅庚升為正教授,後來校方同意了楊武之的提議。當時要想成為正教授,是需要經過講師、副教授層層提拔才行。
  • 徐自豪|「陳省身猜想」裡的吳大任夫婦與陳省身
    1937年陳省身學成歸國,應聘到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教授。適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平淪陷,陳省身輾轉去往長沙臨時大學(後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報到。在長沙,陳省身與清華數學系鄭桐蓀教授的女兒鄭士寧訂婚,介紹人是吳有訓、楊武之(楊振寧父親)。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徐教授生前曾與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向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郭金海進行過深度訪談,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口述史料。在這篇訪談錄中,徐利治追憶了他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老師華羅庚與陳省身的治學風格和學術之外的故事。它對學界了解和研究華羅庚與陳省身具有重要價值。
  • 巖士唐訪談節錄
    巖士唐訪談節錄
  • 只有初中文化,卻成為了清華教授,有人質疑他,他拿出了一疊論文
    華羅庚先生笑了一笑沒有說話,多年以後它回憶起來,說了這樣一番話:「正當該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 正在擔任大學教授的華羅庚先生從報紙上得知消息後,當夜激動地無法入眠。於是他下了一個決定,我要回祖國! 當時有人勸他:國外的教學環境好,福利高。
  • 現代中國數學第一人陳省身,93歲逝世,留下2個子女,現狀如何?
    而陳省身則是燦爛星河裡無法避免的一顆明星。年少便是卓爾不凡關於小學,陳省身只上了一天,因為放學目睹了老師打同學的手心,而不肯再踏入校門一步。陳省身的小學生涯就這樣結束了。陳省身9歲的時候就已經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嘉興建校最早的學校——秀州中學的預科一年級。
  • 陳省身:現代中國數學第一人
    直到8歲那年,陳省身才被送去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不過,在上學的第一天,陳省身就看到有位老師拿著戒尺打學生的手掌心。受到驚嚇的陳省身表示打死都不要去上學了!而且他祖母也怕他受欺負,希望他自然成長,所以就帶他回家了。所以,陳省身小學只上了一天! 不過,雖然陳省身不去上學,但他有在家裡自學。
  • 《我們這一代——滇雲人類學者訪談集萃》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 ;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記得當年每當吟誦這一段話時,都會熱血沸騰,對未來無限憧憬!時光荏苒,青春如在昨天,彈指之間我們已臨深秋。
  • 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葉落歸根不離南開
    對其選擇母校南開大學定居,陳省身解釋道:「我10歲離開老家浙江嘉興,到天津南開讀書,天津當是我的第二故鄉,後來僑居美國50多年。現在回來了,這裡自然是我的第二個家。」此時,距陳省身1930年畢業離開南開,已整整70年。  遇上恩師姜立夫  1926年秋,15歲的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
  • 陳省身:微積分之父,穩紮穩打的天才,親切的數學巨星
    陳省身則不同,他從小就喜好數學,認為數學既簡單又有趣,他學習數學並不僅限於課堂上,平時也會主動去看書,滿足愛好之餘,又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指定的參考書,陳省身不會立馬去看,而是先去了解自己是否合適去看,故而在學習數學時,陳省身會變得十分主動。從秀水中學畢業後,陳省身全家遷居天津,1926年,他從天津扶輪中學畢業,憑藉出色的成績,陳省身如願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一名新生。
  • 從天才少年到幾何巨匠,南開之星陳省身
    陳省身猜想:中國在21世紀成為數學大國1972年,61歲的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重返祖國大陸,看到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他希望把最後的事業植根在祖國的土地上。整個科學教育界沸騰起來,陳省身等海外科學家也為此振奮。
  • 丘成桐:現在三分之二的數學與陳省身有關
    丘成桐,哈佛大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數學家,也是惟一的菲爾茲數學獎華人得主。1969年,丘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陳省身先生,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  12月12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召開的陳省身先生追思會上,丘成桐說,陳省身與自己的父親同生於1911年,不幸的是14歲時自己的父親去世。
  • 火星男孩23歲訪談錄?史前文明存在,地球「保護者」在中國西部?
    一開始很多人聽到這番話後,認為波利斯卡肯定是科幻電影看得太多了,只不過在胡言亂語,但是接下來的話更讓人大感震驚,他不僅對天文宇宙了如指掌,而且所說的很多專業名詞就連大學教授都沒有聽說過。火星男孩成名後,許多媒體爭相報導,他在這些採訪中也對人類的未來做過預言,他聲稱在2008年的時候,一批火星人會來到地球上,他們之所以出現在地球,其實就是為了幫助人類渡過各種各樣的災難。
  • 火星男孩的23歲訪談錄!中國會出現地球「保護神」?他說對了嗎?
    23歲訪談錄在這篇訪談錄中,他回答了人類對他的一些疑問。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火星文明。我們並未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如果火星男孩真的是從火星而來,那麼火星文明為什麼消失了呢?他聲稱火星並非一個單一的星球,它有多個維度和空間構成,在這顆星球上,社會是由長老管制的,社會秩序也是利用道德來衡量的。
  • 20世紀最偉大的華裔數學大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
    陳省身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曾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教授),是原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南開數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瑞士聯邦理工大學、柏林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 中國近現代數學之最——陳省身先生
    要說中國近現代數學成就最高的數學家那毫無疑問是陳省身先生。陳省身先生,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2004年12月3日19時14分,陳省身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丘成桐南開大學授課 陳省身聆聽高徒講座
    中新網天津6月20日消息: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南開大學名譽教授丘成桐教授昨天做客南開大學「名人講座」,為師生做了題為《幾何與偏微分方程》的學術報告,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親臨現場聆聽了他這位引以為驕傲的學生的講演。每到精彩與獨到之處,陳先生頻頻點頭以示嘉許。
  • 陳省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楊振寧、丘成桐都是他的學生
    1.陳省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 陳省身出生於1911年,祖籍浙江嘉興秀水縣。從秀州中學畢業後,陳省身隨父親遷到天津,在天津扶輪中學繼續讀書。1926年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非常幸運,碰到了我國數學界的開山鼻祖姜立夫教授,1920年姜立夫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我國第二個數學系。
  • 陳省身:堪稱華人數學第一人,楊振寧、丘成桐都是他的學生
    1.陳省身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陳省身出生於1911年,祖籍浙江嘉興秀水縣。從秀州中學畢業後,陳省身隨父親遷到天津,在天津扶輪中學繼續讀書。1926年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非常幸運,碰到了我國數學界的開山鼻祖姜立夫教授,1920年姜立夫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我國第二個數學系。
  • 火星男孩的23歲訪談錄?對地球做出預測,「保護者」在中國西部?
    23歲訪談錄如今地球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很多國家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火星男孩的預言再次出現在了人們面前,之前在網絡上流傳著一份他的23歲訪談錄。在這篇訪談錄中,他說出自己的記憶已經受到了影響,關於火星的記憶已經不多了,他還預測2020年的災難或許只是一場開始,到了未來地球環境還會面臨著更多的考驗,不過大家不用擔心,因為那個時候地球會出現一位保護神,這名保護神就位於中國西部。火星男孩還聲稱地球上是存在過史前文明的,那個時候他們也是地球上的統治者,只不過由於一場大洪水,這些發達的文明也都一夜之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