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德生: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

2021-01-08 科學出版社

喻德生

南昌航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幾何學、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和數學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主持或參與省部級教學科研課題12項、廳局級教學科研課題16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撰寫《平面有向幾何學》等專著6部,主編出版教材12種。

「有向」是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應用非常廣泛的概念。我們經常遇到的有向數學模型無外乎如下兩類:

一是「泛物」的有向性。如微積分學中的左右極限、左右連續、左右導數等用到的量的有向性,定積分中用到的線段(即區間)的有向性,對坐標的曲線積分用到的曲線的有向性,對坐標的曲面積分用到的曲面的有向性等,這些都是有向性的例子。儘管這裡的問題很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只有正、負兩個方向,因此稱為「泛物」的有向性。然而,這裡的有向性沒有可加性,不便運算。

二是「泛向」的有向量,亦即我們在數學與物理中廣泛使用的向量。我們知道,這裡的向量有無窮多個方向,而且兩個方向不同的向量相加通常得到一個方向不同的向量。因此,我們稱為「泛向」的有向量。這種「泛向」的有向數學模型,對於我們來說方向太多,不便應用。

然而,正是由於「泛向」有向量的可加性與「泛物」有向性的二值性,啟示我們研究一種既有二值有向性、又有可加性的幾何量。一維空間的有向距離,二維空間的有向面積,三維空間、乃至一般的N維空間的有向體積等都是這種幾何量的例子。一般地,我們把帶有方向的度量稱為有向度量。

「有向度量」並不是數學中一個全新的概念,各種有向度量的概念散見於一些數學文獻中。但是,有向度量的概念並未發展成為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向度量的應用僅僅局限於其「有向性」,而極少觸及其「可加性」。要使有向度量的概念變得更加有用,要發現各種有向度量的規律性,使有向度量的知識系統化,就必須對有向度量進行深入的研究,創立一門獨立的幾何學——有向幾何學。為此,必須明確有向幾何學的研究對象,確立有向幾何學的研究方法,構建有向幾何學的知識體系。

就我們所知,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他的數學名著《直觀幾何》中,利用三角形的有向面積證明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問題,這是歷史上較早的使用有向面積證題的例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數學家Wilhelm Blaschke在他的《 圓與球》中,利用有向面積深入地討論了圓的極小性問題,這是歷史上比較系統地使用有向面積方法解決問題的例子。但是,有向面積法並未發展成一種普遍使用、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張景中院士,開創了數學機械化的研究,而計算機中使用的距離和面積都是有向的,因此數學機械化的研究拓廣了有向距離和有向面積應用的範圍。特別是張景中院士十分注重面積關係在數學機器證明中的作用,指出面積關係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關係」,並利用面積關係創立了一種可讀的數學機器證明方法——即所謂的消點法,也稱為面積法。

近年來,我們在分析與借鑑上述兩種思想方法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研究有向幾何問題的方法,即所謂的有向度量定值法。除上述提到的兩個原因外,我們也受到如下兩種數學思想方法的影響。

一是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我們知道,一個數學模型通常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結論。它往往包含一個或多個參數,只要給定參數的一個值,就可以得出一個相應的結論。這與經典幾何學中一個一個的、較少體現知識之間聯繫的結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此,我們自然會問,幾何學中能建立涵蓋面如此廣泛的結論嗎?這樣,尋找幾何學中聯繫不同結論的參數,進行幾何學中的數學建模,就成為我們研究有向幾何問題的一個重點。

二是函數論中的連續與不動點的思想方法。我們知道,經典幾何學中的結論通常是離散的,一個結論就要給出一個證明,比較麻煩。我們能否引進一個連續變化的量,使得對於變量的每一個值,某個幾何量或某幾個幾何量之間的關係始終是不變的?這樣,構造幾何量之間的定值模型就成為我們研究有向幾何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儘管幾何定值問題的研究較早,一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深入,但有向度量定值問題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近年來,我們研究了有向距離、有向面積定值的一些問題,得到了一些比較好的結果,並揭示了這些結果與一些著名的幾何結論之間的聯繫。

不僅使很多著名的幾何定理——Euler定理、Pappus定理、Pappus formula、蝴蝶定理、Servois定理、中線定理、Harcourt定理、Carnot 定理、Brahmagupta定理、切線與輔助圓定理、Anthemius定理、焦點和切線的Apollonius定理、Zerr定理、配極定理、Salmon定理、二次曲線的Pappus定理、兩直線上的Pappus定理、Desarques定理、Ceva定理、等截共軛點定理、共軛直徑的Apollonius定理、正弦及餘弦差角公式、Weitzentock不等式、麥比烏斯定理、Monge公式、Gauss五邊形公式、Erdos-Mordell不等式、Gauss定理、Gergonne定理、梯形的施泰納定理、拿破崙三角形定理、Cesaro定理、三角形的中垂線定理、Simson定理、三角形的共點線定理、完全四邊形的Simson線定理、高線定理、Neuberg定理、共點線的施泰納定理、Zvonko Cerin’s定理、雙重透視定理、三重透視定理、Pappus重心定理、角平分線定理、Menelans定理、Newton定理、Brianchon定理等結論和一大批數學競賽題在有向度量的思想方法下得到了推廣或證明,而且揭示了這些經典結論之間、有向度量與這些經典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繫。顯示出有向面積定值法的新穎性、綜合性、有效性和簡潔性。特別是在三角形、四邊形和二次曲線外切多邊形中有向面積定值問題的研究,涵蓋面廣、內容豐富、結論優美,並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關注。

打個比方說,如果我們把經典的幾何定理看成是一顆顆的珍珠,那麼幾何有向度量的定值定理就象一條條的項鍊,把一些看似沒有聯繫的若干幾何定理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因此,幾何有向度量的定值定理更能體現事物之間的聯繫,揭示事物的本質。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廣泛借鑑前人的一些有關結果,2014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平面有向幾何學》首部論著。之後,創造性地、廣泛地運用有向面積法和有向面積定值法,對平面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關兩點間有向距離、點到直線間有向距離的定值定理,有關三角形、多邊形和多角形有向面積的定值定理,推出了《有向幾何學:有向距離及其應用》(2016)、《有向幾何學:有向面積及其應用(上)》(2017)《有向幾何學:有向面積及其應用(下)》(2018)。我們又將平面有向幾何學的思想方法,應用於空間有關問題的研究,亦得到了一些比較好的結果,出版專著:《空間有向幾何學(上)》(2019)、《空間有向幾何學(下)》(2020)。

這對開拓數學研究的領域,揭示事物之間本質的聯繫,探索數學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豐富幾何學各學科、以及相關數學學科,特別是數學分析、高等數學等學科的教學內容,促進高等學校數學教學內容改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有向幾何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對數學定理的機械化證明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和參考價值。

本文整理自《空間有向幾何學(上)》(2019)、《空間有向幾何學(下)》(2020)等著作「前言」,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親愛的讀者,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科學出版社」的推送。為了不與「科學出版社」失散, 您可將「科學出版社」點亮為星標帳號,並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哦~

相關焦點

  • 非歐幾何學是怎麼從歐式幾何學的夾縫中誕生的?
    歐幾裡得大師在這5條公理裡有4條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除了第5條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很基礎的概念以外。第5條公理,我們又叫做平行公理。於是人們開始領悟到,也許這第5公理,只是在歐式幾何世界裡的一個特性,並不是幾何學的全貌。如果我們創建一個別的第5公理,也許就可以推演出一門全新的幾何學,也就是非歐幾何學。
  • 幾何學的發展與代數化
    在數學思維由算術向代數的發展過程中,以幾何為研究內容的空間思維形式也得到了發展,這種發展是與數量化思維發展同時產生和形成的。一.幾何學-空間思維的形成在數學的發展道路上,數與形-數量與空間不是割裂開的,它們是與人們認識世界的水平相適應並共同發展的,而且長度,面積,體積的量度使人們的數量與空間觀念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在中國古代,數量與空間思維形式的結合得到長足的發展。
  • 射影定理創始人,幾何學之父是何人物?
    你 牛頓增說過:幾何學的簡潔美卻又正是幾何學之所以完美的核心存在。幾何是我們們解決問題更加立體化,可以更直觀地看出問題的的本質所在。幾何還賦予人們更多的創造力,創造出更加美觀的建築,機器,圖像等。那麼幾何學和射影定理的先驅又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對射影定理有更加深如的了解就知道其又稱「歐幾裡得定理」,因此公認的幾何之父就是歐幾裡得了。
  • 幾何學遠不止歐幾裡得這麼簡單,非歐幾何才是現代幾何學的重點!
    幾何學包羅萬象,分支眾多,其分類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從幾何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將它分為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非歐幾何又分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仿影幾何和拓撲幾何等.也叫平行公理,也可以簡單的說: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唯一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是歐氏幾何的理論基礎.
  • 解析幾何學的誕生
    近代數學的發展,使得數學家族「人丁」興旺;目前很難有誰能系統、全面的掌握所有數學內容;學術前沿的大牛,也大都是在一個和幾個領域方向上「嘚瑟」,對其他方向的了解都可能達到隔行如隔山的程度;大家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有誰能站到高處俯視一下下呢?
  • 現代數學之幾何學的變革
    歐幾裡得幾何自誕生,就一直有數學家懷疑其第五公設,或平行公設更像是一個定理。達朗貝爾戲稱其為「幾何學的家醜」,這條長期困擾人們的公設就是:如果同一平面上的一條直線同另外兩條直線相交,同一側的兩個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則如果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它們必在這一側相交。
  • 根號2與幾何學zt
    這個故事在我們國人看來,也許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根號2不是一個數,有什麼稀奇的,為什麼要把發現這個的希帕索斯扔到海裡去呢?我們對這種事情是不會如此在乎的,因為這不涉及到我們世界觀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當西方發生巨大的科學革命浪潮和重大的發明時,我們都能很心平氣和地的看待著,都能欣然接受!
  • 康德究竟如何看待幾何學的可能性?
    (Aristotle,1976,p.101)笛卡爾所由以創立解析幾何學的「普遍數學」,則更加明確地向我們表明有大小的空間概念與數的概念的共同基礎在於無限可分的、作為空間樣態的本質的廣延。(參見錢捷,2013年,第261-266頁)康德在思考幾何學的可能性時也表現出了類似的立場,即幾何學空間的大小與數的概念是密切相關的。
  • 陳省身:什麼是幾何學
    有機會在此演講,自己覺得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我想從現在起,我們就像平常上課一樣,不怎麼嚴肅,隨便一點。我帶了一些材料,非常遺憾的是沒法投影。不投影也可以,我沒有什麼準備。大家希望我講一點幾何學,題目是《什麼是幾何學》。我雖然搞了幾十年的幾何工作,但是很抱歉的一點是,當你們聽完演講後,不會得到很簡單的答案,因為這是一門廣泛而偉大的學問。
  • 《幾何原本》--幾何學裡的聖經
    《幾何原本》僅僅靠著五個公理,就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幾何學,這方法更成了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典範。通俗的說,《幾何原本》先定義23個什麼點、線、面、角等概念,然後給出五個公理。就可以推導成千上萬的幾何學知識。我們可以把這5個公理當做地基,它支撐起了整個幾何學。其他學科也紛紛效仿。
  • 科大教授在幾何學領域取得國際性重大突破!
    相關成果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微分幾何學雜誌》是幾何學領域的頂尖刊物,發表過多篇劃時代的數學論文,如哈密爾頓關於裡奇流的奠基性工作。陳秀雄教授、王兵教授的這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
  • 神秘的宗教幾何學藝術,每個圖案都有特殊寓意,試著凝視一下圖案
    想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為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但是你知道宗教裡的一些圖案都是幾何狀的藝術創意的嗎?葡萄牙藝術家Joma Sipe說他進行視覺創作的目的是提升人們的「靈性」。乍一聽,你可能會以為這又是一個基督風格畫家,可實際上他畫的僅僅是幾何圖案。宇宙中的每個圖案都有他的特殊寓意,試著盯著這些圖案凝神多看一會,是否有一種突然「超脫」和「明心見性」的感覺呢?
  • 數學大師曼德爾布羅與漂亮的分形幾何學(圖)
    《美國數學會會志》今年連續在9月號和10月號上刊發憶述文章,回憶了美籍法國數學大師、「分形幾何學之父」伯努瓦·曼德爾布羅的奮鬥歷程,並高度評價他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計算機按照分形幾何學的算法生成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分形圖案。
  • 著寫流傳2300年數學經典,被世人稱為「幾何學之父」——歐幾裡得
    歐幾裡得,有時被稱為亞歷山大裡亞的歐幾裡得,以便區別於墨伽拉的歐幾裡得,希臘化時代的數學家,被稱為「幾何學之父」。他活躍於託勒密一世時期的亞歷山大裡亞,也是亞歷山太學派的成員。他在著作《幾何原本》中提出五大公設,成為歐洲數學的基礎。歐幾裡得也寫過一些關於透視、圓錐曲線、球面幾何學及數論的作品。歐幾裡得幾何被廣泛地認為是數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 幾何學有8大分支:歐氏幾何2000餘歲,分形幾何不足100歲
    直到近代,對第五條公設的探索,出現了另外的幾何學——非歐幾何學。廣義的來講,非歐幾何就是歐氏幾何之外的幾何;狹義的講,非歐幾何就是羅氏幾何;一般通常認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合稱非歐幾何。然而,在細緻地推理之後,反而得出很多有違直覺,同時邏輯上又沒有任何矛盾的新定理。因此,羅巴切夫斯基認為:第五公設不能被證明;基於新公理系統建立的幾何和歐氏幾何一樣是完善的、嚴密的。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日前,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金字塔,不朽的幾何學
    古埃及幾何學的發展並不遜色於古埃及的代數,古埃及人不僅有一套完整的幾何學單位,而且還掌握了許多計算公式。本期軒軒說埃及為大家帶來,古埃及的幾何學知識。古埃及的基本長度單位是腕尺,1腕尺等於從肘至中指尖的長度,約為52釐米。
  • 非歐幾裡得幾何學的重要性
    據說,在 19 世紀所有複雜的技術創造中間,最深刻的一個,非歐幾裡得幾何學,在技術上是最簡單的。
  • 泛函分析:n維空間到無窮維空間的幾何學和微積分學
    泛函分析的產生19世紀以來,數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於對歐幾裡得第五公設的研究,引入了新的幾何學——非歐幾何;出於對於代數方程求解的一般思考,建立並發展了群論;瑞典數學家弗列特荷姆和法國數學家阿達瑪發表的著作中,最先出現了把分析學一般化的萌芽;希爾伯特和海令哲則開創了「希爾伯特空間」的研究;到20世紀20年代,一般分析學開始在數學界逐漸形成,也就是泛函分析的基本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泛函分析成為數學中一門研究無限維線性空間上的泛函數和算子理論的獨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