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倪晉仁院士認為,在最幸運的時代,做最勤奮的人,這是科技工作者比較理想的狀態,和實現理想的機遇。
1989年,倪晉仁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至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系做博士後研究,後留校任教,於1991年被聘為副教授、1992年被聘為教授。
1993年,倪晉仁教授和陶澍院士等人合作,先後承擔了深圳-香港聯合治理深圳河一、二期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及環境監察與審核,這是我國最早的按照國際慣例招標的河流治理工程大型環境諮詢項目。
01從無到有建學科
在這個過程裡,倪晉仁考慮籌辦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科。
學科創建的過程,可謂舉步維艱。
「不僅軟硬體都跟不上,就連北京大學是否應該發展環境工程學科,在認識上也有很大分歧。」回憶起1995年組建環境工程研究所的經歷,倪晉仁感嘆不已。
在時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王義遒等校領導的支持下,1995年,他主導組建了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得以在城市與環境學院成立。
機構雖然有了,但但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讓倪晉仁再次頭疼:既沒有資金支持,也無法獲得好的辦公環境,甚至連專業生源和學科點的建立,都磕磕絆絆。
「我們可能是在學校最早招生計劃外研究生的。」倪晉仁教授說。「上世紀90年代,對環境工程學科的整體重視還不夠,能給我們塊牌子已經非常感激,拓墾開荒雖然艱苦,但是我們對未來一直充滿希望。」
從環境工程研究所掛牌,到合併進入環境科學中心的五年,是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科建設比較艱難的五年。
平臺搭建所面臨著辦公空間、人員編制、研究生、儀器設備、資金等一系列問題。辦公室、實驗室、儀器設備都需要倪晉仁自己籌錢租用,很多時候只能依靠橫向項目完成後的結餘款支付;人員費以及研究生培養費、生活費、醫療費與住宿費等,也需要自籌資金解決。
作為本應以學術研究為主的教授,倪晉仁卻常常為辦公室、經費,乃至計劃外如何招收研究生頭疼。
倪晉仁坦言,那時候,他一邊要做科研,一邊還得常年為研究所的「生計」而奔波。
1999年,教育部準備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而且國家批准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倪晉仁預感到,學科整合的最佳時機到了。
他找到北京大學時任常務副校長遲惠生,建議將環境工程研究所併入環境科學中心。建議得到了校領導與唐孝炎院士的支持,至此,北京大學決定加大環境工程學科建設。
2000年,北京大學成為首批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單位。藉助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整合優勢,環境工程學科博士點也順利建立。
此外,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實驗室和教育部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借著中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東風,建立起來。
02從有到好加團隊
倪晉仁本來是研究水利工程的,在水利專業上可謂輕車熟路、順風順水。可他偏偏對並不熟悉的環境工程產生了興趣,從此走上了一條艱難的新道路,幾乎將既有優勢清零。
如果按照原有的專業方向前行,倪晉仁確實是「輕車熟路」。
早在1992年,倪晉仁就被北京大學破格聘為教授,同年獲得錢寧泥沙科學獎,1994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全國博士後十佳(國氏)獎、國家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1996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997年,倪晉仁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江河泥沙災害形成機理及其防治研究」,那年他才35歲,可謂意氣風發。
面對學科方向的重大轉變,倪晉仁「從零開始學習、摸索、實踐,雖然疲於奔命,但也樂於通過不斷的嘗試,探尋北大環境工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學科建立了、重點實驗室也有了,但北京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其實仍然處於邊建設、邊探索階段。
倪晉仁認為,直到2007年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環境工程才在基礎設施、學科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趨於良性發展,水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得到系統加強。
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倪晉仁用了十年時間,先後組建教育部水沙科學重點實驗室、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環境工程實驗室、深圳研究生院環境工程專業學科建設。
他還倡議並組建了「國立新加坡大學-北京大學-牛津大學」水與環境技術平臺,以及北京市新型汙水深度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院發展的軟實力,首要靠優質人才,到了發展期,我們開始有計劃地引進更多的、代表學科發展新方向的教師,也同時注重學院自身對人才的培養。」倪晉仁教授說。
為此,在倪晉仁有意識的推動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十幾年間,吸引併網羅了一批優秀人才,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03趣聞「一屋三院士」
從籌建環境工程研究所開始,倪晉仁就認定了以「水」為主、以環境基礎與應用研究結合為特點的發展方向。
他說,自己的求學之路和科研探索,沒有多複雜的考慮,「只因『喜好『二字。環境研究對人類有積極正面的意義,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本身就是快樂的。」
「環境學科本就是一個交叉的、新興的學科,它敞開懷抱歡迎一切有志於從事研究的人。」
2015年初,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發布,倪晉仁位列環境科學學科類別。同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倪晉仁的當選,在當年引發社會對「一屋三院士」的關注。
因為,同樣出生於1962年的王光謙、胡春宏,和倪晉仁,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現武漢大學)讀本科時就是同級校友,一起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讀研究生後,三人住在同一宿舍:清華大學2號樓474寢室。
2009年,王光謙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胡春宏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倪晉仁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一屋三院士」的美名,不脛而走。
另一個趣聞,則是源於王光謙院士的回憶。
他說讀研究生的時候,倪晉仁曾經花了一幅畫貼在474寢室的門上,畫上的內容是三隻老虎,並將他們的宿舍題名為「三虎居」——沒想到多年後,三個人都真的成了各自學術領域的佼佼者,並且都當選為了院士。
於是,又有了「三人成虎」新解,指三個很厲害的人成了院士,各自都是專業領域的王級人士。
04幸運要做勤奮人
倪晉仁院士對環境保護,尤其是因其專業,對於水資源環境的保護,極為重視。
而長期致力於水沙科學與環境工程交叉的跨學科研究,讓倪晉仁院士特別看重研究能力和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
「首先就是要具備研究的能力,否則都是空談。」他說。
「環境學科的前瞻性就在於,該優先做的是『保健醫生』的工作,而不是『急診室、搶救室』的緊張應急,談環境問題一定要從長遠視角出發。」
在倪晉仁帶過的博士們眼中,「倪老師是個簡樸而自信的人,」他的學生甚至記得,有一次跟隨倪晉仁院士去國外開會,發現倪晉仁院士穿的西服手臂處有個破洞。
倪晉仁院士回應他說,衣著乾淨整潔就行,舊一點甚至小處破,不丟人,自信不是來自穿什麼,而是是否發自內心有自信的底氣。
但在科研上,博士們的感受則是,「在研究條件方面,無論是儀器設備,還是師資力量,都是竭盡所能的支持,倪老師大方的很。」
倪晉仁院士曾經撰文,總結自己的科研之路和心得感受:
「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最幸運的莫過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機會做自己想幹的事了。比較理想的狀態是:
在三十歲前有機會通過努力學習打造自身,在四十歲前有機會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在五十歲前後有機會利用專長服務社會。
而改革開放恰好為我們這一代被稱為「最幸運的」和「世界上最勤奮的」人,提供了實現理想的機遇。」
本文由遠鑑智庫·專家服務中心撰稿、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1.北京大學校報《倪晉仁:聚沙成學科之塔,滴水穿攻堅之石》 作者:馬昕琳
2.民建中央網站《改革開放——勤奮者的時代機遇》 作者:倪晉仁
3.清華研讀間·《一屋三院士,解讀清華史上學術最牛寢室》 作者:李紀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