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釔高壓相結構及超導轉變溫度的理論預測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最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合金研究部陳粵博士、胡青苗研究員與楊銳研究員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結合進化算法,預測了壓力高於100 GPa時釔的晶體結構,發現該條件下超導轉變溫度Tc隨壓力P增大而降低,與100 GPa以下時的Tc-P關係相反。

稀土金屬元素釔在高壓下發生超導轉變,是具有最高超導轉變溫度的單質之一。實驗研究表明,在壓力低於100 GPa左右時,釔的超導轉變溫度隨壓力增加而單調升高。另一方面,隨壓力增加,釔中發生豐富的結構相變。當壓力由0增大到100 GPa左右時,釔的結構相變序列為hcp→Sm-type→dhcp→dfcc。因此,研究釔的高壓結構轉變及超導轉變溫度的耦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目前,文獻報導的最高壓力為100 GPa左右,更高壓力下釔的晶體結構以及能否通過繼續增大壓力獲得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是超導和高壓研究領域的一個前沿問題。

工程合金研究部科研人員採用第一原理結合進化算法預測,在97 GPa左右時,釔發生由dfcc到oF16-Fddd或hP3-P3121結構相變。兩種新型的高壓晶體結構oF16-Fddd及hP3-P3121能量比其它晶體結構更低(圖1)。聲子散射譜的計算結果表明,這兩種結構都不存在振動虛頻。上述結果分別從能量學和動力學角度說明oF16-Fddd及hP3-P3121結構在97GPa以上能夠穩定存在。通過分析電子分波態密度、能帶以及電荷密度,研究發現高壓下s→d電子轉移以及電子向晶格間隙處的偏聚對oF16-Fddd與hP3-P3121相的穩定性有重要貢獻。

在確定了釔在不同壓力下的穩定相結構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採用第一原理線性響應理論,預測了釔在不同壓力下的穩定晶體結構對應的超導轉變溫度Tc。在100 GPa以下時,Tc隨壓力增大而單調升高,與實驗值符合良好(圖2)。但當壓力大於100 GPa時,理論計算預測Tc隨著壓力的增大而下降。這意味著無法採用增大壓力的方法得到更高的釔超導轉變溫度。

該研究工作對理解釔的高壓相變及超導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為相關領域的實驗研究指引了方向。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157004(2012)。相關工作還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B,84,132101(2011)。

這些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葛庭燧獎研金、中國科學院王寬誠博士後工作獎勵基金以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資助。

圖1 釔可能存在的新型高壓晶體結構示意圖(a);不同晶體結構的焓隨壓力的變化(b)。

圖2 不同壓力下釔超導轉變溫度計算值與實驗值的比較(黑色圓點與實線表示實驗值)。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釔高壓相變及超導轉變研究獲進展
    ,預測了壓力高於100GPa時釔的晶體結構,發現該條件下超導轉變溫度(Tc)隨壓力(P)增大而降低,與100GPa以下時的Tc-P關係相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稀土金屬元素釔能夠在高壓下發生超導轉變,是具有最高超導轉變溫度的單質之一。實驗研究表明,在壓力低於100GPa時,釔的超導轉變溫度隨壓力增加而單調升高。另一方面,隨著壓力增加,釔中發生了豐富的結構相變。因此,研究釔的高壓結構轉變及超導轉變溫度的耦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從BCS理論可以看出,超導只可能出現在足夠低溫的條件下。事實上直到1986年鑭鋇銅氧超導材料被發現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超導轉變溫度不可能超過30K。而鑭鋇銅氧的35K轉變溫度,正式宣告了高溫超導探索之路的啟程,發現者來自瑞士IBM研究實驗室的德國物理學家貝德諾爾茨(Johannes Bednorz)和瑞士物理學家繆勒(K. Alex Müller)因此斬獲1987年的「炸藥獎」。
  • 打破超導記錄?高壓出奇蹟
    高溫超導體的進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停滯期,幾十年來都沒有出現過什麼有力的新競爭者。但是一直以來,研究人員都在為了能更好地理解超導性而不斷努力。現在,這些努力似乎即將得到回報。讓我們先將時間退回到幾年前,那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高壓形式的硫化氫,它可以在203K(零下70°C)時展現出超導性,這一溫度比以往的任何材料都要高出大約65K。
  • 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探索和超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溫低壓超導材料研究領域獲新進展。理論預言指出鈹摻雜的甲烷分子在低壓下是一種金屬並且具有超導電性,基於大量的計算數據揭示了鈹摻雜的甲烷分子的超導電性規律。
  • 超導研究的溫度變遷
    突如其來的競賽超導現象一開始就不是理論的產物,它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低溫世界的好奇。發現這一現象的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是從氫和氦的液化開始。荷蘭物理學家卡西米爾曾評論說:「一旦昂內斯給了他們液氦,告訴他們測量金屬的電阻,他們就不可能不發現超導電性。」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實際上,硫化氫H₂S這種著名的臭雞蛋味氣體在高壓下會變身高溫超導體,曾被中國科學家預言。2014年,吉林大學的馬琰銘和崔田團隊各自通過理論計算做出預測:H₂S在16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為80K;H₂S與H₂複合成的H3S結構在20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在191K至204K之間。
  • 物理所壓力誘導的強自旋軌道耦合化合物超導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靳常青研究員領導的高壓新材料和物理研究組與理論預言了以上拓撲序化合物的方忠戴希研究組密切合作,開展了拓撲序化合物壓力效應的系統研究,發現了壓力誘導的Bi2Te3拓撲化合物超導現象 【Proc. Natl Acad. Sci.
  • 黑磷高壓調控的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研究員鄒良劍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研究團隊以及香港大學教授沈順清合作,在靜水壓調控塊體黑磷的電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證明壓力下黑磷可以從半導體轉變成狄拉克半金屬,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B》上【Physical Review B 93, 195434 (2016)】。
  • 物理所等在黑磷單晶的高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對黑磷單晶重新研究的興趣,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多個課題組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開展了實驗和理論的研究。早期的高壓研究顯示,黑磷在常壓下具有正交結構(A17相),高壓下會經歷兩個結構相變,分別在約5GPa和10GPa依次轉變為菱方結構(A7相)和簡單立方結構(SC),而且這兩個高壓相在低溫下都出現超導電性。
  • 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拓撲超導體因其在Majorana 費米子的研究和拓撲量子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早在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就已經發現,當溫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浸泡在液氨裡的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個真正能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BCS理論。
  • 科學家設計出超導氫金屬合金材料
    原則上,所有已知的材料都能夠被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或者說是轉變溫度而成為超導體,但由於發生轉變的臨界溫度非常低,因而限制了超導物質的廣泛應用。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通過額外的化學處理,可以提高材料的轉變溫度,實現高溫超導。現在,科學家常常利用理論模型來了解提高材料轉變溫度的特徵和壓力。在此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在特定的溫度、壓力和化合物成分等條件下,對3種金屬氫化物在原子水平上的行為進行了模擬研究。
  • 進展 | 高壓誘發的量子自旋液體材料的Mott相變和超導
    它的基態不產生自發的對稱性破缺,沒有確定的序參量,超越了朗道相變理論所能描述的物相範疇,代表了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Nature 464(2010) 199)。通常認為QSL是非常規超導體的母體,經過適當的電子或者空穴摻雜之後發生Mott相變就會變成超導(Science 235(1987) 1196)。
  • 超導效應是什麼,絕緣體如何轉變為超導體?一位帶你了解
    首先,昂內斯將汞冷卻到零下40℃,使汞凝固成線狀;然後利用液氦將溫度降低至4.2K附近,並在汞線兩端施加電壓;當溫度稍低於4.2K時(相當於-269℃時,將開氏溫度轉變為攝氏度的公式就是開氏溫度-273,因為絕對零度是-273度),汞的電阻突然消失,表現出超導狀態,後來他又發現許多金屬和合金都具有與上述汞相類似的低溫下失去電阻的特性,由於它的特殊導電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稱之為超導效應。
  • 進展|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的高溫超導電性
    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另一方面,根據BCS理論,人們預期如果在高壓下獲得金屬氫或高度富氫材料可能會實現高溫甚至室溫超導。
  • 金屬氫新進展:壓力高於350Gpa,高壓下的氫分子可以轉變為半金屬
    特別是與高溫超導態相關的金屬化條件一直是科學界爭論的焦點,而這一領域的進展與理論方法和實驗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此前的報導中,有研究稱室溫條件下在260到270 GPa壓力下,實驗發現了金屬態氫的存在。然後此後不久的更多實驗,卻對該研究結果表示異議,他們認為氫分子只是轉變成了半金屬或過渡到另一種狀態。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早在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就已經發現,當溫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浸泡在液氨裡的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個真正能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BCS理論。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進展 | 基於標準四電極法研究籠型富氫化物LaH₁₀的高溫超導電性
    自從1911年超導現象被發現以來,室溫超導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基於電-聲耦合機制的常規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Tc)通常很難超過麥克米蘭極限~40K。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為實現室溫超導帶來了希望,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最高Tc(常壓下~134K,高壓下~164K)很難進一步提高,而且非常規超導機理至今仍懸而未決。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些正離子在金屬中的排列是周期性且有序的,形成所謂「晶體點陣」或「晶格」。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失去的電子」會成為自由電子,不再為某一特定的正離子所束縛。在未通電或其他情況(如溫度、數密度等未變)下,金屬中的自由電子會像氣體中的分子一樣不停地做無規則熱運動,朝任意方向運動的概率都一樣,不會發生定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