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HLA
HLA是指人類白細胞抗原,骨髓與器官移植是治療白血病、癌症等人類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在移植過程中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決定移植排斥反應高低的重要因素。在進行骨髓和其他器官移植時,供者和受者之間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容易發生排斥反應。
一個是沉默好靜的瀘州女子,一個是韓國白血病患兒,這兩人原本不可能有太多交集,卻因為一通電話,將兩個人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今年5月,29歲的瀘州女子範姣得知自己2009年留下的造血幹細胞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範姣決定捐贈。本月5日,範姣得知她的HLA(人體白細胞抗原)與患者高配。本周五,範姣將進行體檢,通過後將於7月7日前往北京進行捐贈。
如果捐贈成功,範姣將成為瀘州首例涉外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志願者,同時也是四川對韓捐獻造血幹細胞的第一人。
結緣
6年前成為志願者
6年後與韓國患兒配型成功
2009年5月某天,範姣從瀘州市水井溝白塔附近經過,發現當地在宣傳造血幹細胞相關活動,她現場進行了採血和信息登記。不久之後,她獲得了由四川省紅十字會和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四川分庫頒發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榮譽證書》,成了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今年4月底,範姣父親突然接到四川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說範姣的HLA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儲配成功。「當時留了自己和爸爸的電話,我的電話換過一次,所以就打到他那兒去了。」範姣說,經過一番考慮和遊說之後,範姣決定捐獻自己的造血幹細胞給韓國白血病患兒。
「最開始還是有些猶豫的,畢竟類似的事情之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昨日,範姣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最初對造血幹細胞捐獻了解並不多,尤其擔心是否有後遺症。經過一番查找資料後,她打消了這個顧慮。另一個她不了解的是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要持續多久,「我去年結婚,今年準備要娃娃,如果時間太長了肯定也不行。」
通過了解和諮詢,她最終在同意書上籤下了名字。同時,她也和丈夫商量,將今年要娃娃的計劃延後,全心全意做好捐獻準備工作。
幕後
瀘州首例
我省對韓捐獻骨髓第一人
5月12日,瀘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帶著範姣到醫院進行了檢查,同時抽取了10管血液,6管留在醫院,4管寄往深圳。6月5日,範姣接到中華骨髓庫四川分庫打來的電話:「你的HLA和韓國白血病小孩高配成功,預計7月進行捐獻。」這個消息讓她既緊張又高興,緊張的是自己是第一次捐獻,高興的是她將可能挽救一個白血病患兒的生命。
「本周五進行體檢,通過後將於7月7日赴京捐獻。」昨日,瀘州市紅十字會張映平說,5月12日主要是進行的傳染病方面的檢查,這次是身體全面的檢查,無問題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陪範姣前往北京,「先要打幾天動員劑,如果順利將在7月13日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
張映平介紹,瀘州紅十字會自2002年開展造血幹細胞捐贈工作以來,瀘州志願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僅有幾例,而向這種涉外的捐獻,範姣是全市首例。中華骨髓庫四川分庫工作人員王淞也表示,涉外的造血幹細胞捐贈去年有兩例,分別是捐獻給美國和泰國的患者,今年有一例將捐獻給澳大利亞的患者,範姣如成功捐贈,將成為四川第四例,同時也是四川首個面向韓國的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案例。
傳遞
給同事「科普」
說服家人同意捐獻幹細胞
今年29歲的範姣在四川醫科大學電教科從事維護工作,平常比較清閒,是一個比較靜的人。她雖然已工作四年了,但一直都比較「默默無聞」。要捐獻骨髓給一個韓國人,這讓範姣幾個偶然從報紙上得知消息的同事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對此,範姣便趁機給他們「科普」了一番。
而在給同事「科普」之前,範姣還花了很多工夫說服家人。通過一番解釋,她首先說服了老公、父母和比較開明的外公,倒是以前是醫生的外婆不同意範姣捐獻,「主要是我小時候身體不好,外婆擔心捐獻會有後遺症。」對此,範姣耍起了「無賴」,說「我已經決定了,就是來通知您」,成功讓外婆閉嘴。而她遠在甘肅慶陽的公婆,她卻未提此事,主要是怕他們擔心。
為了保證體檢和接下來的捐獻順利進行,她戒掉了「重口味」飲食,平常清淡飲食,也注意休息和適當運動。「7月7號,北京等著我。小思密達,等著我!」6月5日得知自己HLA與韓國患兒高配消息後,範姣在QQ空間寫下了這條心情,「希望一切都順利進行吧。」
「誰都有生老病死,人要學會換位思考,能幫忙就儘量幫忙。」範姣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幾天前,她一個朋友的朋友因為白血病離開了這個世界,讓她特別感慨。「他是個很能找錢的老闆,但找不到適合的配型,再多的錢已然無用。」範姣說,韓國患兒能配型成功,也算是難得的緣分。
上月22日,範姣老公白先生回到了甘肅慶陽的老家看望家人。昨日下午,記者撥通了他的電話,他對妻子的捐獻舉動很支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畢竟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揭秘
韓國患兒如何找到瀘州女子?
中華骨髓庫四川分庫工作人員王淞介紹,如果有人患白血病住院,醫院一般會首先考慮親緣性配型,「親緣性配型成功機率大,一般雙胞胎配型可達百分之百,手術一般大型醫院即可進行。」如果無法實現親緣性配型,只能嘗試非血緣性配型,國內患者可通過醫院相關系統進入中華骨髓庫配型,如果還不成功,則只有向世界其他骨髓庫求助。
據了解,非血緣關係的HLA相合率極低,一般為1/400至1/10000之間,而不同種族人群間的HLA相合率更低,達到幾十萬分之一甚至幾百萬分之一,甚至找遍全世界骨髓庫,也有可能找不到合適的配型。「韓國患兒與範姣HLA配型機率到底有多低不好說,但他無疑是幸運的。」王淞說,可以肯定的是患兒在韓國未能成功配型,才找到了中國這邊。
科普
造血幹細胞捐獻有後遺症嗎?
造血幹細胞捐獻原來叫骨髓捐獻,顧名思義,很多人以為是要用針頭刺穿骨頭或軟骨提取造血幹細胞,因此怕得不得了,捐贈者也寥寥。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王淞說,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項目啟動10多年來,都是從血液中提取造血幹細胞,並未直接從骨頭中提取過骨髓。「其程序與獻血差不多,通過血液提取造血幹細胞,因此並沒有什麼風險。」王淞說。唯一不同的是,捐獻之前需要給人體注射動員劑,將骨頭中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到血液中來,再通過血液進行提取。
「動員劑每天打一針,要連續打兩三天。」王淞介紹,人體注射動員劑後,會偶發性地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酸軟症狀,這種症狀過幾天就會好轉。中華骨髓庫通過對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跟蹤發現,中國骨髓移植10多年,未發現一例有後遺症症狀出現,世界範圍內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