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艾略特誕辰200年:醜聞生活、卓越頭腦和偉大的文學遺產

2021-01-12 界面新聞

30歲的艾略特,Alexandre-Louis-François d'Albert-Durade繪

英國女作家瑪麗·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取了一個筆名叫做「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因為她希望人們嚴肅地將她視作一名作家。

其他女性作家,例如瑪麗亞·埃奇沃思(Maria Edgeworth)和簡·奧斯汀,以自己的名字寫作。但埃文斯擔心,如果自己的(女性)身份被發現,她的作品將被視為「輕飄的」和「感性的」。

令人驚訝的是,她所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艾略特出生200年以來,她的聲譽一直穩步升高。而她的《米德爾馬契》通常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艾略特的真實身份在她的第一本暢銷長篇小說《亞當·比德》於1859年出版後就曝光了。評論家不僅驚嘆於作者是一位女性(他們曾想像作者應該是一位善良的鄉村男牧師),而且她是一個無神論者,和另一個女人的丈夫公開生活在一起。

在當時,只有少數女性受過正規教育或擁有財產,也只有很少的中產階級女性從事有償工作,而艾略特克服了一切障礙。

按照維多利亞時代的標準,艾略特過著不體面的生活,但她是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米德爾馬契》
[英]喬治·艾略特 著 項星耀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9

而在文學季刊上,人們關於艾略特的作品所寫下的成千上萬文字中,對她緋聞八卦的興趣遠不及對「她是否呈現出了真實的世界」這一問題的興趣高。

不管19世紀的這些評論家(主要是男性)如何因為艾略特政治和文化上的異見而抨擊她的小說,很顯然(的確令人驚訝),他們仍是將它們視作重要的作品來嚴肅對待的。

一位「偉大的、長馬臉的女學者」

艾略特於1819年11月22日出生於英國沃裡克郡紐尼頓,是羅伯特和克裡斯蒂安娜·埃文斯的三女兒。她接受到了那個時代的女性通常無法接受到的教育。她被認為「身體不具有吸引力」,而她的父親覺得,這將嚴重影響她的婚姻前景。

1850年,艾略特(當時稱自己為瑪麗安·埃文斯)從考文垂移居至倫敦,決心成為一名作家。

在此之前幾年,她翻譯過德國神學家、作家大衛·施特勞斯(David Strauss)的《耶穌的一生,批判性研究》(The Life of Jesus, Critically Examined)。眾所周知,施特勞斯認為《聖經》新約中的「奇蹟」是神話和虛構的謊言。沙夫茨伯裡伯爵嚴厲譴責艾略特的譯本是「從地獄的大嘴中嘔吐出的有史以來最有毒的書籍」。

艾略特的父親認為她的長相會嚴重影響她的婚姻前景

(當時)艾略特居住在英國激進出版商約翰·查普曼(John Chapman)的家中,查普曼任命她為《威斯敏斯特評論》的助理編輯。她深受英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影響,特別是他關於性別平等的開創性論文《婦女的屈從地位》(Subjection of Women)。

她對1848年歐洲大陸的革命(民族之春,是1848年在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表示同情。她對婦女的教育寄予厚望,並支持女性參政權。

這時,艾略特與查普曼和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英國哲學家、生物學家)等已婚男性形成了一系列依戀關係,此後她才遇見了她的一生摯愛,英國哲學家、文學與戲劇批評家喬治·亨利·劉易斯,他們共同建立了一份彼此承諾的終生關係。

劉易斯當時和艾格尼絲·傑維斯處在婚姻中,與她育有三個孩子。和當時文學界其他的非常規情感關係不同,劉易斯和艾略特並沒有將他們的關係保密。

像其他許多男性一樣,劉易斯被艾略特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她好奇心極強,對創新的興趣無窮無盡。

美籍英裔作家亨利·詹姆斯有一句廣為人知的描述,稱艾略特「醜陋得極美」。

不過,他也以他那有名的刻薄,對艾略特個性中的吸引力做出了令人驚訝的反應:「看我啊,的確愛上了這個長馬臉的女學者!」

她所實踐的人文主義

1854年,艾略特翻譯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Feurerbach)的《基督教的本質》(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費爾巴哈在其中宣稱上帝是人類想像出的虛構之物。取而代之,他希望思考他稱之為「物種存在」(species being)的事物,也就是說,思考作為人類、作為更廣泛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去看待問題,意味著什麼。

費爾巴哈的思想對於塑造艾略特小說中的人文主義實踐至關重要,而人文主義實踐又成為了艾略特小說中「跳動的心臟」。

喬治·亨利·劉易斯

艾略特的社會意識、對資本主義生動的批判,在她1861年關於一名亞麻織布工的《織工馬南傳》和她1876年的傑作《丹尼爾·德隆達》中強烈地展現出來。後者是關於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女主人公格溫多林·哈裡斯的故事,其中並涉及了當時英國社會對猶太人容易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偏見。

也許這才是艾略特作品的真正主題。她的小說通過精心設計的人物肖像、流言的線索、情感和聯繫的網絡,人物與人物的聯繫,將整部作品聯結在一起。

社交世界的背景場景,與更深層次的私人生活,甚至人類意識交織在一起,於是小說反映了將社會聯繫在一起的脆弱的、類似網狀的聯結。

她的角色動機可能是自我滿足、自欺欺人甚或對自己也隱藏了動機,也可能是所有這些動機的結合。而當他們在小說世界中遇到糾結悖論時,會迫使讀者重新打量自己和自己的觀點。

簡而言之,沒有人像艾略特那樣誠實或暴露脆弱。如果你讀了她的作品,並且真的用了心,那麼你可能會發現你對自己不了解的一面,而也許你寧願永遠都不知道。

正如英國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對於《米德爾馬契》一書著名的評價,它是「少數幾本為成年人而寫的英語小說之一」。

米德爾馬契——最偉大的英語小說

從1871年12月開始,《米德爾馬契》分為八個部分在月刊上連載,並於1872年12月以兩個幾尼(舊時英國金幣)的售價上架了四卷冊,售出8500冊。但要等到廉價版於1874年發售時,小說才真正獲得了讀者的歡迎,到1878年又售出了3.1萬冊。

就像艾略特所有的小說一樣,這部小說中的故事是多層面的。它主要圍繞著多蘿西婭·布魯克這位女主人公而寫。她與性格無趣的牧師愛德華·卡蘇朋處於糟糕的婚姻中,此外,特羅修斯·裡德蓋特——一位曾在倫敦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想將現代醫學帶到中部地區,但娶了一位不合心意的妻子。

《米德爾馬契》的更深層次主題,是圍繞角色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倫理戲劇,其中的社會環境對當代理解19世紀的現實主義至關重要(反倒常常讓維多利亞時代的評論家感到困惑)。

當時的評論家喜愛小說中的社會全景圖,「就像一間取材於生活的肖像博物館。」他們甚至發現,正如《泰晤士報》所說,它具有「哲學的力量」。但是他們並沒有立即意識到,這是艾略特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們扼腕嘆息,認為它不如她早前的作品《亞當·比德》那樣「令人愉悅」,她早期所寫的鄉村故事是關於引誘、殺嬰、階級和教育等主題的。

一副艾略特的攝影肖像,1865年左右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米德爾馬契》中,多蘿西婭有錢。與簡·奧斯汀不同,她並不需要面對貧窮的威脅。的確,她根本沒有必要結婚。但她還是結了婚。

在一定程度上,她擁有自由。但她的靈魂之大卻被機會的狹窄所限制。也不能完全歸咎於省城(provincial)社會。多蘿西婭渴望做一些事情、實現一些目標,但她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是她,也是我們的悲劇。

當多蘿西婭陷在婚姻的痛苦中,又面臨人類社會的苦難時,我們讀到了艾略特作品中最具心碎之美的一段話。她寫道:

「……如果我們對所有平凡的人類生活持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和熱切的情感,那就好像聽到青草生長和松鼠心跳的聲音,我們應該強烈地感受到這寂靜背後的呼嘯聲。照這樣看來,我們中因走得最快(而聽不到那些聲音)的人,簡直是愚蠢到家了。」

這是潛藏在艾略特小說暗角中的痛苦——這是對她的偉大、以及我們努力讀懂她的量尺。

多蘿西婭對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的追尋,與後世的女權主義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她該如何成就某種目標?她應當把精力放在哪裡?她又該如何影響他人的生活?

我們都是「多蘿西婭」,都悲劇般地渴望著某種東西。正如維吉尼亞·伍爾夫所說,多蘿西婭和艾略特筆下的其他女主人公都感到了「對某種東西的需求——但她們幾乎不知道,這種東西可能與人類的存在是相矛盾的」。

本文作者卡米拉·尼爾森(Camilla Nelson)是澳大利亞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Australia)傳媒系副教授。

(翻譯:西楠)

相關焦點

  • 喬治·艾略特的豔情史
    艾略特在去世後被文學傳記作家林德爾·戈登(Lyndall Gordon)稱為「智慧的天使」,她對大眾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讓人們忽略她世俗、激進的個性和經歷。在艾略特誕辰200周年之際,懷特對艾略特的印象提醒人們:「儘管她的小說是對人們來說算得上是永恆的必需品,但她的那些風流史、對社會的挑戰同樣貫穿了她的一生。」儘管艾略特十六歲就輟學了,但她能夠自由父親管理的那座的莊園的圖書館在小說中,艾略特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這些角色的痛苦和煩惱讓讀者了解野心,愛情和與傳統對抗的重要性。
  • 查爾斯·狄更斯誕辰200年:英國掀起紀念熱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誕辰200周年紀念日,從去年下半年起,英國就開始舉辦一系列文學活動,以紀念狄更斯這位文學寫作和大眾閱讀100多年的作家。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他是堅定關注下層社會和受壓迫窮人的先驅者。狄更斯如此真切地看到這個世界,並為這個充滿嘲諷、憎恨、無知又抽泣的世界做出了貢獻。他收集這些經歷和他的所作所為作為小說的素材,真實的生活描寫,加上嘲諷、憎恨、無知和傷感。狄更斯像一個「為子孫後代描寫倫敦的特殊記者」。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曾說,狄更斯是一位偉大的社會批判家。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①】壯麗人生
    編者按: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由中宣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中央編譯局、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承辦的「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於2018年5月5日至8月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 何毅亭:紀念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每當我們提起恩格斯,總是自然而然地要把他同馬克思、同馬克思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馬克思一起為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日 重溫總書記引用過的偉人論述
    今天是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這個預言的科學價值。  ——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題:永恆的真理 時代的篇章——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黃小希、羅爭光、林暉歷史長河奔流不息,真理之光穿越時空。1818年5月5日,德國小城特裡爾,一代偉人馬克思誕生。200年後,世界東方。
  • 哈佛校長北大演講:偉大的大學堅持真理,追求卓越
    哈佛校長北大演講:偉大的大學堅持真理,追求卓越  Evelyn Zhang • 2019-03-21 13:44:26 來源:前瞻網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他的信仰和愛情的樣子
    200年前的今天 恩格斯出生於德國一個富裕的家庭 17歲時,他的父親收購了曼徹斯特一家紡織廠 如果按部就班,他將過上富裕而輕鬆的生活 但他卻選擇為無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而奮鬥 1843年,他在曼徹斯特結識瑪麗·伯恩斯 並與之相愛 瑪麗是一位愛爾蘭女工,兩人貧富懸殊 這段戀情在當時看來,是有些「離經叛道
  • 重塑「她」名|喬治·艾略特和其他24位女性作家首次以「真名」亮相
    正文《米德爾馬契》將在近150年來首次以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真名瑪麗·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出版,與之同時出版的還有其他24部歷史作品,這些女性的作品以前只以男性筆名出版過。在19世紀中期,埃文斯使用了喬治·艾略特這個筆名,以確保她的作品能夠受到重視。
  • 達爾文的進化論之旅:各地紀念其誕辰200周年
    在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狀況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記達爾文和他的這次偉大航行——  一個偉大的思想誕生了  恩格斯指出,在被基督教神學體系籠罩的19世紀西方世界,包括許多科學家在內的人們的思想特徵是,堅信地球和物種一旦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出來後就永遠不變。這套神學觀的實質或潛臺詞是證明上帝的存在和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永久、合法。
  • 日本政治和外交中的「偏」和「恥」:從神戶制鋼醜聞說起
    近日,日本神戶制鋼篡改其鋁材和銅材檢測數據、以次充好的醜聞持續發酵,造假產品流入200多家企業,豐田、日產、馬自達等車企均透露使用了神戶制鋼的問題產品。此外,日本國土交通省還發現,日產旗下工廠普遍存在讓無資質質檢員對下線新車進行最終質檢的情況。以品質和匠心聞名的日本製造為何會接連傳出如此醜聞,這其中的深層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誕辰160周年,十件事回顧他的一生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誕辰160周年,十件事回顧他的一生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鍾娜 2016-07-29 14:18 來源: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撰文丨董牧孜2020年,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誕辰250周年。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紀念黑格爾的意義何在?黑格爾的思想遺產仍在發揮哪些現實意義?
  • 「奪回她姓名」:喬治·艾略特等25位女作家將以真名再版著作
    編譯丨肖舒妍瑪麗·安·埃文斯在19世紀中期採用了喬治·艾略特這個筆名,以確保她的作品獲得重視。《米德爾馬契》最早在1871年至1872年分為八部出版,但從署上她的真名。埃文斯表示,「我決定使用筆名繼續隱藏身份,因為筆名既能保住一切好處,又不會帶來名譽上的麻煩。」
  •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紀念曾呈奎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緬懷他「愛國敬業、耕海澤農、前瞻布局、甘為人梯」的偉大科學精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於6月18日舉行曾呈奎110周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
  • 繼承科學理論 堅定理想信念 推進偉大事業
    繼承科學理論 堅定理想信念 推進偉大事業——「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登  編者按  為重溫恩格斯的生平事業、理論貢獻和精神風範,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意義和時代價值,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 簡·奧斯汀誕辰|他們來這裡看或是被看,只為一段好姻緣
    【編者按】1775年12月16日,簡·奧斯汀出生於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在短暫的一生中奧斯汀留下了包括《傲慢與偏見》在內的六部偉大的小說。誠如英國作家司各特所說,奧斯汀在描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心感情以及許多錯綜複雜的瑣事方面,確實才華過人,「她有神來之筆,能將司空見慣之事與人變得妙趣橫生。」
  • 女作家張翎談女作家:有一種文學探幽叫「三種愛」
    為什麼選擇「愛」來定義她們的文學與人生?張翎:我原先的書名是《那些年,那些驚世駭俗的女子》,凸顯的是這三位歐美文學史上的傑出女作家在那個時代裡的勇氣膽略和獨特文採。而出版社覺得《三種愛》的書名,更容易被讀者接受。經過幾個回合的討論,最後還是作者服從了市場的需求———儘管,市場從來都是那麼一個捉摸不透的東西,服從和不服從可能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區別。
  • 智商200,生活邋遢?140年來,我們對這個男人的誤解實在太深了
    在大多數人的映像裡,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相對論的創造者,一個髮型奇怪、性格古怪的天才……網上充斥著海量的關於愛因斯坦真真假假的故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通過這些二手信息來間接解讀他的。問題來了,這麼多年來你所了解到的愛因斯坦,都是真的麼?
  • 恩格斯誕辰200年,再讀《共產黨宣言》,對自由有了新的看法
    187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與馬克思合作擬定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在1848年2月問世,至今已發表172周年,對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直接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