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進口海產品「斷檔」 商家改賣國水產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見習記者 肖偉

在中國疫情逐漸消退的同時,全球多國疫情呈現擴大趨勢,對以進口海產品為代表的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解,受跨國物流通道萎縮等因素影響,上遊原產地產品價格跳水、下遊消費終端難見現貨,呈現「冰火兩重天」現象。

有行業人士表示,若國際物流中斷情況不及時改善,進口海產品將在4月中旬迎來全線暴漲。餐飲、零售、電商等業態已在積極尋求替代方案,依託更為穩定的國內水產品,把握當下消費復甦良機。

物流不暢上遊產品價賤如泥

根據納斯達克三文魚指數顯示,挪威養殖三文魚出口商現貨報價在2020年第13周再次下跌,同比第12周下跌7.6%,報價為每公斤54.39挪威克朗或37.33元人民幣。該價格指數同比2月份下跌27%。即便是如此低迷的價格,挪威漁民仍在加快捕撈三文魚,第13周出口量較前一周增加344噸至15676噸,同比增長2%。

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為了防控疫情蔓延,國際航班大量停飛,跨國貨櫃運輸量明顯下降,這是原產地海產品大量積壓、上遊產品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漁民背負經營壓力,又要面對各項開支,不得不斬倉出貨,導致原產地產品價賤如泥。」他還表示:「從挪威到中國的洲際航空運輸完全停頓,陸上運輸需要20多天時間。運輸距離越遠,供應鏈條越長,越容易受到疫情影響。」

越南海產品出口生產協會發布報告,3月份越南海產品出口金額僅為5.49億美元,巴沙魚和金槍魚出口金額下降29%,魷魚出口金額下降31%,蝦類出口金額下降15%。越南海產品銷量下滑最嚴重的市場為歐盟,同比下降40%;其次為中國,同比下降25%。越南最大的蝦類生產商明富集團總裁LeVanQuang表示:「很多美國和歐洲客戶要求暫停發貨,甚至取消訂單,訂單量減少35%至50%。中東、亞洲和南美出口國也遇到同類問題。」

進口萎縮國產海鮮加大供應

在長沙馬王堆交易市場裡,來自海外原產地的中高端海產品已經難得一見。幾隻加拿大象拔蚌孤獨而安靜的躺在水箱裡,它們的對面是一筐又一筐來自湖南益陽的鮮活小龍蝦,在明亮的陽光下喧囂的爬動著。

一位貿易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冰鮮三文魚、金槍魚、波士頓龍蝦、加拿大象拔蚌、澳鮑、帝王蟹等進口海產品斷檔了,供貨方留了一些樣品做宣傳。因為疫情影響,現在進口貨櫃基本上都停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恢復。一旦庫存全部出清,又無法及時補貨,進口海產品價格最遲會在4月中旬迎來暴漲。」

長沙徐記海鮮門店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進口海產品不是全部斷檔了,也有一部分來自越南、緬甸等地的海產品還在往國內發貨。這些生產基地離我國口岸很近,物流路徑短,供應尚算及時,價格略有起伏。」他還表示:「國內水產品已經恢復供應,青口貝、帶子貝、石斑魚等產品供應很充足;湖北、湖南小龍蝦也上市了。現在是消費復甦的時候,餐飲企業開門做生意,要迎四方客,能做八方菜,不可能在進口海產品這一棵樹上吊死。」

UCN國際海產品資訊平臺發布消息稱,國內大量實體加工企業與電商、直播平臺等線上渠道聯手,加快冷凍海產品的採買和發貨速度,試圖抓住當前國內消費復甦的時間窗口。3月份,廣東、湖南、四川、重慶等地的國產冷凍鮭魚銷量同比2月份增長超過20%。

4月6日,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撰文指出:「我們觀察到中國港口貨櫃吞吐量在持續下降,歐洲卡車邊境通過時間在延長,美國供應鏈在持續惡化。受疫情擴散影響,全球供應鏈情況不容樂觀。如果在4月末,跨國物流出現了恢復跡象,我們預計全球供應鏈全面復甦最早會在三季度出現。全球供應鏈何時能夠完全恢復,這要看疫情如何演化,關鍵取決於各國抗擊疫情的措施和力度如何。」

(編輯 張偉 孫倩)

相關焦點

  • Ocean Gala、萬科物流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進口海產品零售業
    Ocean Gala、萬科物流成立合資公司,開發進口海產品零售業2018-11-08 09: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UCN國際海產資訊        瀏覽量: 1688 次 我要評論
  • 從哪進口,流向何方?大數據揭示國內進口海產品流通路徑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從哪進口,流向何方?大數據揭示國內進口海產品流通路徑近期一些地方新冠疫情的出現,一度與「進口海產品」關聯較多。北京新發地疫情初期外界曾將矛頭曾指向進口三文魚,此後海關總署通報從厄瓜多進口冷凍白蝦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
  • 我國水產品大進大出,並演變成為淨進口國
    我國水產品貿易呈現大進大出的格局,並一直是淨出口國。但是從2019年開始首次正式成為淨進口國,當年淨進口金額為29.5億美元,淨進口量148.2萬噸。 中國是海產品消費大國,海產品消費量佔全球市場份額1/3以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優化,水產品總體需求仍將快速增長。
  • 京深海鮮市場不再向個人開放 疫情倒逼中國水產行業升級?
    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79場新聞發布會上,首農食品集團副總經理趙國榮宣布。據悉,自9月18日復市以來,該市場原凍品區取消線下交易,全部轉型為線上交易,實行賣家註冊制和買家會員制。
  • 江西上饒: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走俏市場
    江西上饒: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走俏市場2011-04-14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上饒日報        瀏覽量: 5058 次 我要評論 &nbsp  日前,記者走訪了江西上饒市多家超市和菜場,了解到海產品乾貨和本地水產價格穩定。
  • 又有三地在進口海產品外包裝測出新冠病毒!多地拉響警報...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這個消息非常重要,它提醒了兩個方面——進口的海產品把病毒帶入中國是有可能的,這種帶入能不能引起新的疫情暴發,還需進一步科學論證對於進口的、尤其是來自有疫情國家的物品,尤其是有冷凍包裝和冷凍低溫保存的進口產品,要加強檢查,或乾脆禁止進口。這些措施能夠減少風險。厄瓜多白蝦是不是完全不能吃了?
  • 休漁期來臨 8種海捕鮮水產8日起全面下架
    記者從各方了解到,雖然海鮮產品減少,但供應不會斷檔,還會有水產凍品以及養殖和進口水產品補充市場。東門農貿市場的海鮮經營戶華雲娟表示,冷凍海產品的價格和新鮮的相差不多,比如冷凍帶魚每斤20元、冷凍小黃魚每斤25元,「雖然價格差不多,但是銷量明顯比之前少了許多,畢竟冷凍海鮮的口感不如新鮮的好。所以,現在我們會注意進貨時的量,以確保每天能賣完。」
  • 鄆城縣市場監管局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切實防範進口冷凍冷藏肉品、海產品新冠病毒風險,鄆城縣市場監管局多措並舉,加強對轄區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及相關從業人員的風險排查及核酸檢測工作。一是加強排查。
  • 上海海產品來源海域未受核汙染影響 可放心食用
    對此,本市相關部門昨天明確給出「定心丸」:本市供應的海產品,其養殖和捕撈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進口海產品經嚴格檢驗,市民可放心食用。 據悉,本市水產品年消費量約40萬噸,基本來源於國內和近海養殖,來源於日本及周邊海域的水產品比例很小,考慮到季節因素,目前本市供應的水產品大多數來源於國內水域養殖。
  • 南美白蝦驚魂:疫情襲擾只要進貨就虧損,商家求自保急稱是國產貨
    7月11日下午,AI財經社在北京市海澱區錦繡大地市場看到,生鮮區內只剩下肉類商戶正常營業,水產商戶紛紛閉門謝客,「疫情之後就沒見開張過。」一位肉類商戶如是說。儘管早在兩個月前,中國海關就已對厄瓜多進口白蝦增加了一道閘門,所有運往中國的白蝦,必須持有厄瓜多的官方檢測報告才可接受申報,放行入關。
  • 挪威看好中國海產品市場
    挪威海產局的市場調查表明,挪威是最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海產品產地。中國是挪威最主要的海產品出口市場之一,出口量排在第三位,也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中國是挪威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我很高興挪威海產品在中國市場有如此亮眼的表現。」 內斯維克說:「 中國消費者對營養美味的海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為挪威海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契機。
  • 廈門國際海鮮展周日「開席」 高大上特色水產聚廈「鬥鮮」
    本屆海鮮展以「助力疫後水產行業復甦引領綠色健康海鮮消費」為主題,充分抓住年末海鮮需求上升及海鮮產業電商發展新機遇,為海鮮產業搭建產銷合作平臺。  據悉,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為本屆海鮮展的指導單位,廈門國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市海洋發展局聯合主辦。
  • 新冠疫情導致我國三文魚進口減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產貿易的發展,國外水產品進口逐年增多,2019年進口額達歷史新高的187億美元。三文魚因肉質綿密、口感柔爽,成為進口水產品裡的「座上賓」。特別是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進口三文魚切割案板檢測出新冠病毒」讓三文魚成為關注焦點,由此也提高了我國對進口水產品防疫檢測的進一步重視。
  • 新發地市場清理消殺所有冷庫,暫停水產、凍品銷售存儲
    、冰鮮、凍貨、冷藏肉類、海產品等全部進行清理,目前已經完成所有冷庫的清理消殺,豬肉交易大廳經營不受影響。新發地市場隨即建立工作機制,加強冷庫管控,無條件對水產、冰鮮、凍貨、冷藏肉類、海產品等全部進行清理,新發地便民菜市場水產交易已經暫停。對清理完的冷庫及時進行消殺和斷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市場管理人員每天定時定點對區域內冷庫進行檢查,各區域、各部門全方位、無死角落實冷庫管控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對蔬菜、水果類的儲藏庫和冷庫,工作人員每天要做好登記和查驗。
  • 全國多地海鮮水產市場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北京  京深海鮮市場、嶽各莊市場檢測樣本均為陰性  6月14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6場新聞發布會上,豐臺區副區長張婕介紹新發地市場疫情發生以來,豐臺區在市場管控、現場消殺、核酸篩查、人員排查、社區防控等工作的情況
  • 紅蝦當紅,這個離南極最近的國家海產品,我們竟然觸手可及
    2018年11月30日-12月1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本次G20峰會中,中國與阿根廷籤署37份協議,主要涉及政治、經貿、農業、動植物檢驗檢疫、環境、文化、教育等領域,其中隨著合作的推進,阿根廷對中國食品出口有望翻番。
  • 疫情都與海產品有關,蝙蝠是否洗脫了嫌疑?
    從剛開始的武漢,到後來的北京,在說現在的大連,他們有個共同點,武漢的發現地在華南海鮮市場,北京的發現地在京深海鮮市場海鮮區,大連確診病例中有30個人都是大連凱洋海鮮公司的員工,可以確定一個問題,新冠病毒的起源都與海鮮有著一定的關係,而且主要是進口海鮮。
  • 【凍品市場】海關總署:取消提交進口水產品的原產地證書
    海關總署:取消提交進口水產品的原產地證書 8月31日,海關總署發布2020年第99號公告,調整部分進出境貨物監管要求,其中第九條指出,將取消對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向進口口岸海關提交進口水產品的原產地證書。
  • 未來,我們將更加依賴海產品
    未來,海產品可能成為餐桌上的「主力」。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批發「魚翅」5元一隻 商家:低價魚翅都是人造的
    可如今不少飯店接二連三推出各種低價魚翅,甚至有的自助餐店內的魚翅湯也隨便喝,真的是商家賠本迎客嗎?日前,記者在水產批發市場裡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這些低價的魚翅,很有可能都是用魚皮明膠以及澱粉合成的人造魚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