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美院「腚姐」事件給我的最大的感受是除了「腚姐」本人高度疑似的「社交網絡焦慮症」外,當今的網絡社會更是兇險異常,網絡生態極其惡劣。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簡單捋一捋清華腚姐事件,這裡集中談兩點。「腚姐」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毫無疑問的,但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一判斷比起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她無疑患有一種「極度渴望曝光」、「對利用網絡來伸張正義的畸形依賴」的某種社交網絡焦慮症。
這種焦慮症反映在她身上是使之喪失了「公共理性」,侵蝕了她的「常識」和同理心。反映在網絡乃至整個社會上則是造就了網絡生態的惡劣化乃至整個網絡甚至波及現實社會的高危現狀。
這種社交網絡焦慮症在人身上的表現是:
一、盲目自信。遇事認定自己的判斷100%可靠。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智慧程度與其自信程度常常成反比。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信。類似於孔子說的「必」與「固」。
二、視「公共理性」與「程序正義」如無物,缺乏或者選擇性迴避「常識」。
三、缺乏同理心,對待自我和他人的雙重標準。
四、網絡與現實的脫節或者說是規則不一。
第一條表現很簡單,就是「腚姐」遇事後一口咬定屁股是對方摸的,無視或者選擇性忽略任何其他可能性。
第二條表現在事發後第一時間將自己的「遭遇」迫不及待地發到朋友圈。實際上,她自己也清楚真相尚待警方調取視頻等來證實,但她就是「手欠」忍不住去曝光。同時,在事發當時就強行查看學弟的身份證件,挾自己臆斷的「事實」(可能還有現場他人的慫恿)公然違法。
第三條我們先不討論即便是真的摸了屁股,構成了性騷擾,是否就有權通過網絡進行所謂「社死」,學弟應不應該「社死」。我們看「腚姐」得知真相後的系列態度,如尚要求「互相道歉」;真相尚待明了時,急著扒對方的身份,同時卻要求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隱私。這一點上,某個網絡大V在評價「腚姐」的行為時說得好,「別人稍冒犯自己,讓對方去死;自己嚴重冒犯對方,自覺若無其事。」
第四條,對於很多患有社交網絡症候群的人來說,現實生活可以平淡,但其在社交媒體上的畫像(白板)可不能平淡。對於每天挖空心思,不斷製造和鞏固朋友圈某種人設的人來說,好不容易抓住一個以自己為主角的「爆炸性」消息,能不好好利用嗎?於是,激動不已,熱血沸騰,常識、程序、規則甚至對方的死活統統可以不管,先充實那塊白板再說。不然,生活真的好蒼白啊。現實生活中的路人當慣了,社交網絡上絕不能居於人後……
我們說,網絡各種行為是人類在現實交往中的行為的反映,這些行為當然超不出傳統的倫理道德範疇。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探討過了,叫毋「意、必、固、我」。這個概念語出《論語·子罕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後人總結為「意必固我「。這是說孔子一生以四絕「勿意(憑空猜測主觀臆斷)勿必(對自己的判斷絕對肯定,不容辯駁)、勿固(拘泥固執,一槓到底)、勿我(自私自利,世界為我而存在,別人為我而活)」要求自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處理人際關係。
「腚姐」的行為與惡劣的網絡生態互為表裡
其實這個事件我更感興趣的是此事所折射出的網絡生態(兇險)的部分。我覺得這一部分更有研究價值。這種焦慮症不但充斥在網絡世界裡,社交媒體上,更波及現實生活。
比如說相對於國外的網絡輿論以及社交媒體,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反轉」?原因無他,「腚姐」這樣的人太多了。
腚姐深知網絡的威力,社交網絡是「殺人」利器,她一開始就準備致學弟於死地,要讓學弟「社死」。說明其已經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學弟可能造成的後果。
社交網絡不是烏託邦,更不是法外之地,它同樣需要尊重現實理性。如果業已成熟並不斷發展的現實理性(常識、法律、規則、道德約束等)不能在網絡世界中植根,那麼網絡裡蘊藏的這股邪惡之力必將進行「以暴制暴」的反噬,從而讓焦慮者的衝突各方付出沉重的代價以致無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