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喪葬文化中關於「頭七」的說法,指的是死者從死亡之日起,到第七天去上墳,祭祀燒紙,民間也叫燒七。
民間有七日還魂之說,這一天逝者都要回家
中國人的喪殯習俗,一般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其預備一頓晚飯,便需早早地上床睡覺全家迴避;據說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在六道輪迴裡受煎熬,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臺,開始黃泉路之路,從此一去永不歸。
家人為逝者燒頭七
在民間流傳人有三魂七魄,「頭七」也叫做「燒七」,而這裡的「燒七」就是指燒七個七,七天燒一次,七七四十九天,「頭七」就是「燒頭七」。據說人歸天后,「閻王」每七天審問一次,然後一七「去其一魄」,直到七魄去盡。
陽間的人每七天便去墳地燒紙錢向「閻王」求情。我們河北滄州一代的風俗是燒紙祭祀五個「七」,意義上是每到一個「七」就去墳上祭拜一下。而因三七諧音「散」、四七諧音「死」,所以,一般三七、四七不燒,只燒頭七、二七、五七。
家鄉有頭七面、二七飯的說法,因此頭七要帶一碗麵條,二七帶米飯之類,五七要帶「仙桃果木」等祭品。燒過頭七後,每「七」扣除一天,就是每個「七」實際上只有六天,五「七」燒完正好是一個月。
有一些農村習俗仍然保留至今,在年輕人看來甚至覺得有些迷信的說法。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前年有白事回老家,第三天跟著親屬去圓墳,燒完紙,獻上祭品,禮畢後,前去的人們把那些水果之類三三兩兩分開,只一次就說連七都帶了,意思是所有的七都不燒了,當時未免有些錯愕。
結束語:家鄉從此再也沒有燒「頭七」這一說了,似乎覺得這些傳統文化足以被時代慢慢簡化掉,倒也省去不少心力,卻又有些失落感。「頭七」習俗由來已久,在民間,看似人們把對逝去親人的不舍之情,寄託於虛無的迷信之中,但其對逝去的親人的感情卻是真實的。不知道這樣的習俗是該傳承還是剔除?請朋友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