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將嘗試人工消霧 發射液氮對環境人體無害

2021-01-17 半島網官網

  

氣象臺開放日活動迎來不少市民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青島市氣象局舉行開放活動。關於一直備受關注的人工消霧試驗,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時間初步定在霧天相對較多的五六月份,採用的液氮消霧的方式在國內已經有所嘗試,但在青島將會是首次進行試驗。相對於平流霧來說,人工消霧對於輻射霧的效果會更明顯。  

市區年均霧日為53.5天

  當天上午9點左右,青島市氣象臺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隊。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當天,開放的系統包括了氣象預報業務平臺、氣象影視製作室、人工影響天氣裝備、氣象探測儀器等。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氣象臺了解到,市區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2002年的7月15日,最高氣溫為38.9℃,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86年的1月4日,最低氣溫為-11.7℃。全市最極端高溫出現在2002年7月15日的原膠南,達到41℃,而極端最低氣溫在萊西,是1981年1月27日的-21.1℃。工作人員說,青島有兩個相對較暖期,是1935年到1946年,1988年至今,最近的二十年,升溫明顯高於上一個暖期。

  「我們都知道,五六月份的時候,青島霧天多起來。」青島一年的霧天能有多少天呢?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根據1981年到2010年數據顯示,島城降水日數為75.4,大風日數為12.4,雷暴日數為21.1,浮塵日數為3.8,無霜期為209.7,霧日數為33.1,而市區的年平均霧日為53.5天。青島的年平均降水量為664.4mm,市區為664.1mm;年平均氣溫為12.8℃,市區為13℃;年平均風速為3.1m/s,市區為4.6m/s;全市的主導風向,冬季為西北偏北風,夏季為東南偏南、東南風。對於島城多霧的原因,氣象臺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主要是由於島城的城市地形造成,有數據顯示,島城的市區在前年出現了68天的霧天。  

預計5到6月試驗人工消霧

  我們是否可以人工消霧呢?工作人員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預計在今年5月到6月,也就是霧天較為集中的時候,島城將試驗人工消霧,而這也將是島城首次進行試驗。

  人工消霧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消暖霧天,這種霧區的溫度高於0℃;一種是人工消過冷霧。消暖霧的試驗方法有加熱法、吸溼法、人工擾動混合法等。加熱法是對小範圍區域霧區如機場跑道等,大量燃燒汽油等燃料、加熱空氣使霧滴蒸發而消失。而吸溼法是播撒鹽、尿素等吸溼質粒作催化劑,產生大量凝結核,水汽在凝結核上凝結長成大水滴,霧滴會蒸發並在大水滴上凝結。人工擾動混合法是用直升飛機在霧區頂部攪拌空氣,把霧頂以上乾燥空氣驅下來與霧中空氣混合。

  對於消除過冷霧,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主要是用飛機或地面設備,將乾冰、液化丙烷等催化劑播撒到霧中,產生大量冰晶,它們通過冰水轉化過程,奪取原霧滴的水分、霧滴便蒸發而冰晶不斷長大降落地面。據介紹,這種方法效果顯著,已能實際應用。對於預計在5月到6月份進行的消霧,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將採用液氮來消霧。工作人員說,在國內多個地區都已有過對於消霧的探索,「今年,青島也將進行人工消霧,當然也還是個試驗。」

  「以前,青島沒有開展這項工作,今年打算嘗試一下。」利用液氮,使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其實和人工降雨差不多。市氣象局人影辦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效果好的話,以後會在青島推廣,不過,從目前國內的經驗來看,應該說效果只算一般,不過,消霧的成本造價不算高,通過液氮車的發射管向空中發射液氮,進而達到消霧的目的。

  工作人員說,其實,人工消霧效果較為理想的是輻射霧。輻射霧指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輻射霧在北方的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節比較常見。工作人員說,相對於平流霧來說,輻射霧的消除效果要明顯一些。據了解,液氮是人工增雨常用的催化劑之一,並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工作人員說,對於人工消霧,一般是進行局部的霧消除,比如飛機場、高速公路的大霧易發點等,緩解因為大霧造成的交通出行上的壓力。  

以後將加大海上預報力度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現場了解到,自動氣象站可以對風、溫、壓、溼、能見度等常規天氣要素以及土壤 、輻射、海洋水文等相關要素進行無人全天候連續監測,由傳感器、採集器、太陽能電源系統、通訊模塊等部分構成,採用無線通訊方式將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到數據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青島全市共有200餘套自動氣象站分布在城鎮社區、海區海島、高速公路、農田大棚等區域。

  說起稱重式降水傳感器,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也算是較為有看點的項目,是去年剛剛添加的 。通過這個稱重式降水傳感器,能夠測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比如雨夾雪等。「我們常說的毛毛雨,如果下的時間長了,那可以測出量來 。但是時間比較短的 ,就很難進行測量,只能說是微量。」可是有了這個設備之後,就可以靠測量重量計算出水量。工作人員說,以前,遇到降雪的時候,工作人員會選用定量的熱水將雪融化開,然後進行相應的計算,新的監測設備上馬後,監測也就更精確。

  工作人員說,他們也將加強海上的預報。現在,關於海上的預報是大範圍,根據設置的幾個點,來預報周圍的氣象情況 。以後,他們將加大海上的監測力度,主要是針對港口航線、居民作業區域、還有漁業養殖的區域,儘量進行全覆蓋,加大對於監測區域的密度。以後,只要有人居住的島嶼,都要設置相應的檢測設備。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劉金震 圖片由通訊員林澤磊提供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王泯蘇]

相關焦點

  • 現代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
    通過向雲中播撒碘化銀成冰劑,產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冰核轉化成冰晶,冰晶吸附水汽,凝結增長,碰並增長,當冰晶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降落,進入暖區融化成為雨滴,從而引發雲層降水或增大降水強度或者向雲中播撒乾冰、液氮等致冷劑,在其周圍形成-40℃的區域,即有自生冰晶,大量過冷水滴迅速凍結,引發冰晶效應。在冷雲催化過程中,冰晶凝華釋放潛熱,使雲體溫度升高,促進上升氣流的發展,進一步加強降雨。
  • 人工影響天氣的作用有哪些
    通過向雲中播撒大小適當的鹽粉等吸溼劑,可以改變雲滴譜分布的均勻性,吸溼性凝結核在相對溼度接近100%的雲霧環境中能增長成直徑超過40微米的大滴,促進凝結碰並增長,生成雨滴增加降水。  人工增雪的原理和人工增雨中對冷雲催化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唯一的區別是人工增雪宜採用人工冰核劑做催化劑。
  • 人體冷凍技術:數百人被冰封進-196℃液氮,網友:不如發射到太空
    說起人體冷凍技術,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在科學領域,人體冷凍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延續人類生命的一種有效嘗試,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低劣的騙術而已。傳說中的人體冷凍技術到底是什麼,我們能否憑藉這項技術獲得新生?
  • 人體冷凍技術:數百人被冰封進-196℃液氮,網友:不如發射到太空
    說起人體冷凍技術,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在科學領域,人體冷凍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它是延續人類生命的一種有效嘗試,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低劣的騙術而已。傳說中的人體冷凍技術到底是什麼,我們能否憑藉這項技術獲得新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這個問題。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江蘇人工景觀造霧系統
    普遍應用於加溼、降塵、降溫、除臭、消毒、農業造景等;加溼如中央空調、幹噪環境、較大面積使用;降塵如採煤、紡織造紙、包裝木器加工、煙囪等環境;降溫如高溫、高熱工作環境及簡易廠房;除臭如垃圾車、垃圾掩埋場、畜牧業、市場等;消毒如醫藥、行人擁堵過道、邊檢通關等;農業造景如園林景觀造霧、花卉苗圃、溫室栽培、噴藥施肥等。我們根據產生的霧粒直徑大小和應用範圍將分為景觀細霧(又稱霧森)和冷霧。
  • 生態環境部:固定汙染源廢氣鹼霧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生態環境部:固定汙染源廢氣鹼霧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固定汙染源廢氣鹼霧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全文如下:固定汙染源廢氣鹼霧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 我市首次開展人工消雹作業
    原來,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分隊在此實施我市首次人工消雹作業。正是在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這裡的村民避免了一次冰雹侵襲。  冰雹是一種堅硬不易碎、內核不透明的冰粒,它是在冰雹雲中形成的。每年4月至6月是我國雹災發生次數最多的時段,從高空急速落下的冰雹伴著猛烈的暴風雨,常常會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並且直接威脅人畜生命安全。
  • 仁懷怎樣人工造霧性價比高
    仁懷怎樣人工造霧性價比高人造霧技術主要是模仿自然界的霧來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生活的要求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所以我們就模仿自然界的霧,造成了我們需要的霧。這樣不管是早晨還是白天,夜晚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霧的存在,增加了空氣的能量,增強了我們的生活情調,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 金烏賊將重返青島市民餐桌 人工培育取得技術突破
    潘旭業 攝  記者 潘旭業  7日,記者從青島開發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獲悉,經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6年的攻堅,金烏賊苗種人工規模繁育,工廠化養殖通過相關委員會的驗收。據悉,因大量捕撈,目前野生金烏賊幾近枯竭,通過人工培育以及規模化養殖,金烏賊將重現市民餐桌。
  • 新田人工消雹撐起煙田「保護傘」
    新田人工消雹撐起煙田「保護傘」華聲在線3月3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蔣茜 通訊員 蔣軍君)「嘭嘭嘭……」3月27日上午,新田縣氣象部門在接到強對流天氣預警信息後,安排專人到新圩鎮祖亭下村炮點開展人工消雹作業,發射消雹彈4枚,成功消除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對當地烤菸種植區的不利影響
  • 現制液氮食品最好不要吃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阮光鋒    最近幾年,一種液氮冰淇淋在很多國家走紅,食用時,鼻腔口腔中會冒出白色煙霧,它還有一個很炫酷的名字叫「龍之息」。不過,最近有媒體報導,一名5歲的小女孩在食用液氮冰淇淋時,不慎將紙碗中的液氮倒在了腹部,引發腹部皮膚凍傷,並極有可能留下疤痕。液氮冰淇淋到底是什麼東西?消費者可以放心吃嗎?    液氮冰淇淋是怎麼做的?  氮氣是一種氣體,我們呼吸的空氣中78%都是它。氮氣冷卻為液體時,它的溫度可以達到-196℃。液氮冰淇淋在國內外都很火,不少人都想去體驗。
  • 直播液氮實驗意外 人體皮膚接觸液氮超2秒會凍傷且不可逆轉
    直播液氮實驗中發生了意外,女主持被嚇蒙,液氮實驗是什麼?液氮,液態的氮氣。是惰性的,無色,無臭,無腐蝕性,不可燃,溫度極低。氮構成了大氣的大部分(體積比78.03%,重量比75.5%)。氮是不活潑的,不支持燃燒。汽化時大量吸熱接觸造成凍傷。在常壓下,液氮溫度為-196℃;1立方米的液氮可以膨脹至696立方米 21°C的純氣態氮。液氮是無色、無味,在高壓下低溫的液體和氣體。液氮(常寫為LN2),是氮氣在低溫下形成的液體形態。
  • 已開展人工消雹作業!
    已開展人工消雹作業!沂南界湖突下冰雹前十街與臨西九路附近的大樹被吹倒目前日照、淄博、濰坊、煙臺均出現冰雹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防範小編絕不是危言聳聽為應對今晚我市局部地區出現的冰雹天氣,全市氣象部門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
  • 隕石對人體無害
    關鍵是這種累積和釋放對人體是否有害。答案是無害。宇宙射線,是宇宙中無處不在的帶電粒子流,放射性是非常微弱的,而且衰變速度非常快。即使是剛剛落地的目擊隕石,所殘存的宇宙射線也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再來說說隕石自身含有的放射型物質。一般認為放射性元素是在恆星內部的極端高溫高壓環境中生成的,並伴隨著恆星的消亡而廣泛分布在宇宙中。換句話說,哪裡都有,哪裡都很少。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透過電控玻璃窗望過去,就是展文蓮的棲身之地: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她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的醫療病房中,49歲身患肺癌的展文蓮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
  • 人工消雹減災情
    本報訊(通訊員曾曉偉記者聶建春)7月8日,省氣象部門在宿州、蚌埠、阜陽、淮北、亳州等市實施大範圍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效減輕當地雹災帶來的損失。  7月8日上午9時30分,省氣象臺預報我省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省氣象局根據合肥都卜勒天氣雷達回波強弱,製作手機氣象簡訊天氣警報發布內容和時間,對全省各地、特別是災害性天氣可能發生的地區進行跟蹤服務。
  • 電磁波無處不在 它對人體到底有害無害
    電磁波無處不在 它對人體到底有害無害   法國《未來科學》雜誌近期刊登了一篇關於電磁波的科普短文,文中指出,電磁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它對人體到底有害無害?所有運轉的電器都在發射電磁波。因此,即使你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家中也沒有無線網絡,也並不能意味著你就和電磁波無緣,你照樣無時無刻不沐浴在電磁波的環境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只要你打開收音機,你就發現電波就在那裡,雖然看不見,但卻在無形地運作。  電磁波世界,無所不有。有長波、短波,有高能波、低能波,有強波、微波,有可見的、不可見的,而看不見的電磁波要遠遠多於可見波。
  • 網紅液氮冰淇淋:看上去仙氣飄飄 吃起來容易凍傷
    外形新穎價格親民液氮冰淇淋受追捧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武昌一家液氮冰淇淋店面裡看到,店員將激凌軟糊,直接擠到液氮中,簡單地攪拌幾下,就完成了製作。由於液氮沸點極低,當其汽化後,可以冒出白煙,遠遠看起來仙氣繚繞,仿佛自帶特效。這種冒煙冰激凌售價每份18元,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和小朋友駐足購買。
  • 專家:附生生物對人無害
    「這些蟹子都是青島近海海捕的,保準肥,你一百個放心。」攤主向記者打包票。  那這三隻蟹子裡有沒有網友提到的奇怪生物呢?記者買回後打開了其中一隻蟹子外殼,仔細觀察了一圈並未發現異樣。記者用剪刀撥開兩側一條條的蟹腮,然後發現了玄機,蟹腮的內側面附著著幾個微黃色的「小蘑菇」,正是網帖中反映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