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海龜垃圾堆產卵視頻拍攝者:海漂垃圾一年比一年多難清除

2021-01-07 澎湃新聞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海龜趴在垃圾堆裡產卵的視頻,其背後日趨惡化的海洋生態環境警醒世人。

1月22日晚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聯繫到了視頻拍攝者,研究陸蟹生態的臺灣學者劉烘昌博士。

他向澎湃新聞講述了拍攝這段視頻背後的故事。劉烘昌在回復的郵件中稱,視頻拍攝於去年的聖誕節,地點是聖誕島,這是位於一座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島。

看看新聞 圖

2017年12月25日晚間,劉烘昌一行六人來到格烈達海灘觀看海龜產卵,意外發現並記錄了上述一幕。隨後,他將拍攝的視頻提供給了臺灣公共電視臺紀錄片節目「我們的島」。視頻也引來了BBC的關注,希望可以在其EARTH頻道播放,以起到宣傳保護自然的作用。

劉烘昌說,將視頻提供給臺灣公共電視臺和BBC這樣的公共媒體,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人自我反思,反思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破壞,身體力行,挺身出來保護自然環境。

注射針筒、釣魚用的浮標、塑料玩具、空的瓦斯鋼瓶等等,這些海洋垃圾究竟帶來怎樣的威脅?

劉烘昌告訴澎湃新聞,廢棄的流刺網會造成海洋魚類的死亡、海龜等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袋嚴重至死。當然,人類可能最終飽嘗自己種下的惡果,「除了影響海洋生物的健康之外,這些垃圾最後也會通過自然生態體系的食物鏈進入到所有生物的體內,包括我們人類」。

因此,他呼籲人類除不亂丟垃圾之外,還要妥善處理陸地上的垃圾,並努力清除海洋中已有的垃圾。

據劉烘昌講,目前,住在聖誕島的居民已自發去格烈達海灘清除垃圾,澳洲本土人也組成志願團,準確前往島上協助清理垃圾。

拍攝到那一幕心情很低落

劉烘昌,研究陸蟹生態的臺灣學者。2012年,他辭去了臺灣靜宜大學的工作。自2013年始,他每年都要去與臺灣島相距萬裡的聖誕島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陸蟹研究。聖誕島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島,其東邊的格烈達海灘是他研究的主要樣區。

2017年12月25日,聖誕節,聖誕島全島放假。當日晚上八點五十分左右,劉烘昌帶著同在聖誕島上工作的五名臺灣年輕人前往格烈達海灘觀看海龜。

九點四十五分,劉烘昌一行六人抵達格烈達海灘。他們先是看到五隻小海龜,其中四隻已至死亡邊緣,同行的年輕人拍照後將五隻小海龜放歸大海。

「大概十一點左右,我聽到異樣的聲音,我用紅燈手電筒檢查周圍發現海灘的南邊有一隻海龜正在上岸。隨後,我們繼續開燈等待,準備等海龜挖好產卵洞穴,開始生蛋時再去觀察。」劉烘昌向澎湃新聞描述了當時發現母海龜的情景。

時間已過一個半小時,十二點三十分,劉烘昌等六人仍沒有聽到海龜挖掘的聲音。他們等不及了,遂前往挖洞處探個究竟,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一隻碩大的海龜竟在垃圾堆裡奮力掙扎,那是一頭綠海龜,在海龜家族中是大塊頭,屬瀕危物種。成堆的垃圾影響了海龜挖掘洞穴的進度,劉烘昌說,看到這一幕,他心情很低落,「拍攝完也沒有成就感」。

他將成堆的垃圾比作是百貨公司,應有盡有,以塑料垃圾居多。「空奶瓶、各種拖鞋、打火機最多,也包括注射針筒和針頭、釣魚用的浮標、塑料玩具、空的瓦斯鋼瓶」。

拍攝了一兩分鐘後,劉烘昌把隨行的年輕人送回住處。他不放心,又隻身返回格烈達海灘,那時已是第二天的兩點二十分左右。

此時,母海龜已完成產卵,正在挖沙掩埋其產卵洞穴,並用鰭狀的橈足撥沙掩飾其產卵的位置。劉烘昌拍攝這一場景直至三點四十分才離開。

他說,那時潮水已低,產卵完的母海龜應該回不了大海,因為格烈達海灘低潮線處是礁巖的基質,退潮時會露出水面,海龜無法爬行通過,必須等到潮水淹沒巖礁到一定深度,海龜才能夠遊回大海,那個時候也就天亮了。

1月12日,劉烘昌拍攝的視頻在臺灣公共電視臺紀錄片節目「我們的島」中播放,隨即引發熱議。BBC-EARTH頻道也聯繫到劉烘昌。劉烘昌授權EARTH播放了這段視頻。BBC平臺影響力巨大,截至目前,這段視頻已被轉發超過10萬次。

面對如此之高的關注度,劉烘昌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有這麼多人觀看視頻並分享,說明大家都很關心這件事。「因為大多數人待在都市叢林中,不了解自然野外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海龜在垃圾堆中產卵的困難艱辛及小海龜爬不出來的畫面當然會很難過。」

小海龜在垃圾堆裡爬行的畫面是劉烘昌在前年拍攝的,據他回憶,當時一共救助了90多隻小海龜。劉烘昌當時將這段視頻提供給了聖誕島國家公園的人,希望他們注意垃圾引發的問題。

海灘上的垃圾一年比一年多

格烈達海灘的垃圾問題由來已久,劉烘昌坦言,其實拍攝到那一幕既低落也不意外,「我早就知道海龜在垃圾堆裡產卵」。

劉烘昌告訴澎湃新聞,聖誕島是個人煙稀少的島嶼,大部分海岸是海涯,格烈達海灘因為是東邊最內凹處的沙灘,所以匯集了大量的海漂垃圾。

格烈達海灘因距離島上居民區還有一段距離,並非是他們會常前往活動的海灘,所以,島民其實並不了解格烈達海灘的現狀。他說,這些垃圾並非聖誕島居民隨意丟棄的。雖然當地人到海灘遊玩時也常常主動清理,但還是清理不完。

遠離人類居住地的格烈達海灘成為劉烘昌研究陸蟹的主要樣區,為了陸蟹的生態,也為了讓團隊工作的地點舒適宜人,他的團隊在2013年和2014年先後兩次將所有的海灘垃圾清除完畢。

但他們發現,垃圾是清理不完的。「一年比一年多,到2015年以後,憑我們的能力只能清除部分垃圾。再到2016年,我都是自己一人到聖誕島上進行陸蟹研究,當然更沒有能力清除完垃圾」,面對成堆的垃圾,劉烘昌顯得很無奈。

既然不是島民丟棄的垃圾,那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的垃圾從何而來?

劉烘昌表示,海洋垃圾並不全是人類隨手丟棄造成的,不適當的垃圾掩埋場也會形成大量海洋垃圾。「許多國家會將垃圾掩埋場設置在海邊或河邊,垃圾會因洪水或是颱風的因素飄入大海」。

此外,他還認為,海嘯也是造成海洋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日本311大海嘯造成約500萬噸海洋漂流物,其中就包括許多塑料垃圾。2004年南亞大海嘯也造成大量的海洋垃圾」。

海龜奮力掙扎,視頻僅傳遞出垃圾影響的表象,更深層次的威脅亟需人類關注。

劉烘昌說,一些垃圾如廢棄的流刺網會造成魚類、海龜、海豚的大量死亡。海龜及一些吃水母的魚類會誤食塑膠袋,嚴重的會造成死亡,更小的塑料微粒則被海洋浮遊生物或濾食性動物誤食。

海洋垃圾影響的不僅僅是某一物種,而是整個生態體系,直至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劉烘昌如是說。

將視頻授權在媒體上播放,劉烘昌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視頻後能夠自我反省,省思我們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的破壞,也省思自己個人的行為是否也造成環境的破壞。當然,他更希望許多人反省後行動起來,挺身而出保衛自然環境。

除了不亂丟垃圾外,他呼籲民眾要督促政府部門妥善處理陸地上的垃圾,並努力清除海洋中已有的垃圾。劉烘昌警示,「連我們用的洗面乳裡面的塑料微粒都能造成嚴重的海洋生態問題」。

相關焦點

  • 母海龜拼命撥開垃圾產卵,小海龜翻越垃圾山回歸海洋
    2017年底他和5名年輕人在澳大利亞聖誕島準備一起觀察海龜產卵,拍下了令人心碎的一幕。海灘上一隻母海龜在垃圾堆中拼命撥開垃圾產卵,而剛出生的小海龜則拼命撥開垃圾試圖回到海中。其中有不少小海龜在半路上就夭折了,倖存的則依舊苦苦掙扎,翻越重重「垃圾山」後才能回歸海洋。
  • 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原標題: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   這組研究人員將這隻海龜放到小艇上,他們起初以為它鼻孔中的異物是一隻寄生蟲。   視頻顯示,由於隨身攜帶的工具不充分,他們只能用一把小鑷子為這隻海龜「做手術」。   幾名研究人員按住了這隻海龜,另一人用鑷子試圖夾出這根習慣。不料吸管已深深嵌入海龜的鼻部結構,很難拔出。在這個過程中,海龜還流出了鮮紅的鼻血。
  • 又是塑料垃圾!美國馬尾藻海也「淪陷」了,海龜等生物面臨生存危機
    (央視財經《中國財經報導》)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海,由於有很多海龜在這裡生存,這裡也被稱為「海龜託兒所」,但科研人員近日在研究時發現,海水中大量的塑料垃圾對海龜的生存造成威脅。
  • 福建全面啟動近岸海域「海漂垃圾」汙染整治活動
    新華社福州9月2日電(記者來建強)2日上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部門工作人員、各行各業環保志願者等170多人在連江縣安凱鄉參加「清潔海洋、愛我家園」和「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海灘及海上垃圾清理活動,拉開了全面整治近岸海域「海漂垃圾」工作的序幕。
  • [消息]《完美的夏天》吳宣儀張曉龍「種珊瑚」 拍攝短視頻呼籲環保
    「西島浪五花」迎來新客人張曉龍,一起為西島拍攝環保公益短片。成員以「守護玳瑁」、「保護珊瑚礁」、「清潔海岸線」為主題,錄製短片的同時呼籲觀眾珍惜海洋生物資源。李汶翰、黃新淳與島民遍尋海龜;吳宣儀和張曉龍前往珊瑚礁研究所了解並嘗試種植珊瑚;阿雲嘎、金子涵則和環保藝術家克雷格清理沙灘垃圾。
  • 垃圾分類與海洋垃圾汙染
    有個笑話說上海的小趙勞累了一天回到家中,為了解決堆了一天有點發臭的垃圾,只好趁著夜色下樓,好不容易走到垃圾桶旁邊,不巧看到對面向這邊走來的人影,心裡一驚,莫不是還沒下班的居委會大媽?晃眼看到對方手中的垃圾袋,才放下心中戒備,兩人相視一笑——「確認過眼神,都是偷偷丟垃圾的人」。
  • [視頻]科研人員打造「地雷清除者」海龜機器人
    據外媒報導,清除地雷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然而現在全球仍舊有許多地方的地下還有在戰爭年代埋下的地雷。對此,亞利桑那州大學的科研人員想到了一個辦法--海龜機器人。這種小小的爬行機器人可以在沙地上爬行並找到地雷。
  • 日本6萬噸垃圾漂向太平洋 網友:宣揚垃圾分類原來全丟海裡了
    日本6萬噸垃圾漂向太平洋 網友:宣揚垃圾分類原來全丟海裡了  Emma Chou • 2019-06-14 16:00:13 來源:前瞻網 E3136G0
  •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香氣逼人」,聞起來像蝦子海龜易誤食!
    誘使海龜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關鍵,已經從「漂浮塑料垃圾看起來像水母」,升級成「漂浮塑料垃圾聞起來像食物」。新研究發現,「氣味」是海龜上當、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另一個關鍵。對海龜而言,如何判別漂浮塑料垃圾與水母一直是一大難題。
  • 「難纏」的海洋塑料垃圾
    那麼,海洋裡的塑料垃圾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漂在海上的塑料包裝袋。圖 | unsplash.com  最近,Oceana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首次詳細說明了塑料垃圾對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龜的影響數據——在研究的1792個實例中,有88%是被列為瀕危的海洋動物,其中包括夏威夷僧海豹、海牛、斯特勒海獅等六種瀕臨滅絕的物種。
  • 英報:日本海嘯垃圾島「毒怪」漂向美國
    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導 英報稱,一個由日本2011年海嘯殘骸所組成的巨大浮島正在漂向美國太平洋海岸,它所裹挾的100多萬噸垃圾覆蓋的面積相當於一個德克薩斯州。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5日報導,最密集的那部分垃圾——福克斯新聞網戲稱之為「毒怪」——目前漂浮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的海面上,距離美國西海岸大約1700英裡。不過,另外還有數百萬噸垃圾仍然四散在太平洋各處。如果這些垃圾繼續聚集壯大的話,那麼這個海上垃圾場的面積將會超過美國本土,而且理論上其重量可能達到500萬噸。
  • 為清理海洋垃圾的 「寧波行動」點個讚
    王學進   為保護和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近日,寧波市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寧波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監管處置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寧波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監管處置及其防控長效機制建設作了全面規定。
  • 視頻丨退休老教師家裡堆滿垃圾散發惡臭 生活拮据卻花30萬買保健品
    》點此查看相關視頻《從網絡視頻上可以看到,一位帶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站在滿屋的垃圾裡收撿清理,紙板、塑料瓶、過期食品、各種傳單,還有很多看不清到底是什麼東西。「好黑人哦,燃起來了怎麼住?」拍攝視頻者語氣裡滿是擔心,旁邊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太不時地出現在鏡頭裡,試圖阻止「那個不要撿,等我回來(收拾)」。視頻裡,拍攝者在與收拾垃圾的男子對話,「你進來過沒?」「原來就進不來人。」
  • 垃圾分類與海洋垃圾汙染,為了人類自己,行動起來吧!
    說說垃圾回收和海洋垃圾汙染。上海人最近可說是被垃圾分類給逼瘋了,日常問的問題都是『儂四撒拉西(你是什麼垃圾)?』。有個笑話說上海的小趙勞累了一天回到家中,為了解決堆了一天有點發臭的垃圾,只好趁著夜色下樓,好不容易走到垃圾桶旁邊,不巧看到對面向這邊走來的人影,心裡一驚,莫不是還沒下班的居委會大媽?
  • 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造成的危害
    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中,給海洋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儘管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減少海洋垃圾數量,但是垃圾數量並未減少反而還有增加的趨勢。據統計,全球每天大約有8000萬件垃圾輸入海洋中。此外,每平方公里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大約有13000件塑料垃圾。
  • ...阿拉斯加漁業部門拍攝的一段錄像顯示,海洋垃圾對海豹和海獅...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美國阿拉斯加漁業部門拍攝的一段錄像顯示,海洋垃圾對海豹和海獅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從這些恐怖的圖片上可以看到,這些動物不是脖子被橡膠帶、塑料包裝帶綁住,帶子已經深深陷進肉裡,就是被漁網束縛住,或是誘魚假餌從它們的嘴巴裡伸了出來。
  • 垃圾成堆 何時清理?
    直播日照8月10日訊 整潔優美的環境給人帶來的是舒心和愜意,但最近家住張郭村鐵路橋南的住戶們卻被附近一大堆垃圾弄得心情很糟糕,因為這臭氣燻天、蚊蠅亂飛的環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8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民所說的位置看到,在陽光的照射下,成堆的生活垃圾腐敗變質,散發出陣陣惡臭。
  • 多地海龜因垃圾受傷或死亡:8成海洋汙染來自陸地
    多地海龜因垃圾受傷或死亡:8成海洋汙染來自陸地 2019-09-30 11:32:25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A+ | A- 據外媒9月報導,多地發生因海洋汙染導致海龜受傷害甚至死亡事件
  • 與垃圾為鄰 被垃圾定義:人類與垃圾不得不說的故事
    「你甚至會琢磨,萊奧尼亞人所真正熱衷的究竟是享受不同的新鮮事物,還是排洩、丟棄和清除那些不斷出現的汙物。」在這樣一座城市中,清潔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日復一日、以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虔誠工作著。他們將萊奧尼亞生產的垃圾搬運到城外。隨著城市的逐年擴大和垃圾的逐漸增多,「萊奧尼亞周圍的垃圾變成堅不可摧的堡壘,像一座座山嶺聳立在城市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