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晚22時55分,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了6.0地震。此後一小時內,共發生了5次地震,四川各地及鄰近省市均有強烈震感。距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有11年了,生命的考驗再次迅猛襲來。
消息傳出,消防隊員們也在第一時間帶上生命探測儀、熱像儀、應急裝備等出發前往災區。而在這次地震中,提前14秒的預警則在生死一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洪水、泥石流、颱風、地震頻頻爆發的中國古代,古人們在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中,同樣積累了許多防禦地震的經驗。
從夜觀天象到張衡的地動儀;從震前的「震兆六端」到利用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構築結實的建築物......在人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人類從來不曾喪失信心。
1、第一臺地震預測報儀器
——地動儀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出現地震,三川皆震,這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地震。《史記》記載的三川指的是涇水、洛水、渭水,這次地震甚至使得江河都為之枯竭。
而在《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中也有對這次地震的記載,詩中寫到:「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豖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高山崩塌,深谷化為山陵,江河沸騰,電閃雷鳴,足以見出這次地震的破壞力之大。然而在當時古人的眼中,地震卻是「陰陽失衡」所致,與人類尤其是帝王的不作為有關。
一位叫伯陽甫的大臣認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這次地震便是上天降下的徵兆,預示著周朝不久便將滅亡,用以懲戒世人。
這當然是由於古人的迷信思想,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
事實上,自周朝以後,歷史上又發生了許多次地震。而古人便依據相關記載,漸漸積累了許多有關地震的經驗。
在相關歷史記載中,漢代的張衡最為著名,他發明了人類第一臺地震預測報儀器——地動儀。
範曄的《後漢書 張衡傳》記載:「陽嘉元年,(張衡)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意思是說,每當地震之時,哪個龍口掉出來銅丸就說明相應的方位有地震發生。而這種機器是否真的有用,歷史很快就給出了答覆。
史書上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曾經有一次,地動儀有銅丸掉出,但是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大地的震動,於是一些學者們就懷疑地動儀的作用。但是數日之後,驛站傳來消息,銅丸所掉出的方位隴西果然發生了地震。從此以後,人們都對地震儀的作用深信不疑。
2、地震前的震兆
「震兆六端」
儘管千百年前人們的科技水平並不發達,也沒有我們如今先進的檢測儀器,但是聰明的古人還是用自己細緻的觀察,總結了許多地震前夕的震兆。
比如「震兆六端」,指的是分別從井水、池水、風浪、光線、雲彩、氣溫等六個方面預測地震。
「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井水本來平靜無波,卻在片刻間有如渾濁的墨汁般,泥渣都升到上方,就代表將有地震。
「池沼之水,風吹成轂,行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池沼之中的水來回波動,有泡沫不斷上騰,如同煎茶般,也是地震來臨前的徵兆。
「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萍溷,此為常情;若風日晴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勢必地震。」大海之上,原本風平浪靜,卻在突然間有洶湧浪潮湧起,就預示著地震將要來臨。
「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夜半之時,一片黑暗中突然有光明照耀,如同白日,地震則勢必來臨。
此外還有如「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粟,使必地震」,晴朗的日子裡突然有黑雲蔽空、酷熱的日子裡突然有襲人冷氣,同樣是地震前的預兆。
民間還曾流傳過這樣一段口訣: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3、抗震建築——故宮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經受600多年的風侵雨蝕而始終屹立不倒,並作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可謂是一個奇蹟。
有歷史記載,僅在這幾百年間,北京發生過約200多次地震,其中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能在這一次次足以令山河變色的震動中巍然屹立,故宮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人們的智慧。
原來,故宮在建造之初,那些能工巧匠們就已經將抗震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考慮進去。而那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便是將故宮聯成穩固一體的「橋梁」。
中國的榫卯架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就已經出現。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就起到了連接作用。中國古建築主要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從而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就在不久前,英國電視臺第四頻道製作了一部故宮專題紀錄片。其中,故宮模型抗震測試成為了焦點。
這個測試中,4級、4.5級、5級、7.5級直至9.5級乃至更高烈度,儘管整個模型由輕微晃動,到大幅晃動,甚至兩面牆體都支撐不住倒在了地上,但整個模型最終還是經受住了考驗,穩穩噹噹地站在了原地。
這一實驗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古人們巧奪天工的構想,及與自然災害永不妥協的抗爭精神。
地震給人類造成最直接最普通的災害就是房屋建築的損壞。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衝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
在保存至今的眾多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和山西應縣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
獨樂寺位於天津薊縣盤山腳下,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代。千餘年來,獨樂寺曾經歷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倖存,觀音閣獨不圮。」1976年唐山大地震,整個大木構架仍安然無恙。
獨樂寺觀音閣之所以在多次強震中屹立不倒,鬥拱起到了主要作用,在沒有一顆釘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七層木塊的相互交織,達到了相互連接固定的作用。
古代建築凝結了中國古人的抗震智慧。
在古代,並沒有有效的地震預測系統,但是古人針對地震早已建立了一套及時的救災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這套救災制度已經成為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幾乎涵蓋了救災工程的各個方面,具有現代救災工作的雛形,而與救災相對應的還有嚴厲的處罰耽誤、妨礙救災官員的制度。
而從唐宋以後,民間力量就開始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尤其是明清時期,不管是官員還是富商,都主動捐款賑災,救助災民生活,「闔省大小各官,捐銀與在城貧民蓋房。」
在災難面前,鄰裡抱團,共渡難關,這種「眾志成城」也是古代所提倡的。康熙十八年七月一次地震後,康熙便號召災區老百姓互相幫助,「兩鄰十家戶,有互相存恤之義,可協助修理」,以儘快恢復家園。
「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從宜賓地震到11年前的汶川地震,再到1976年震撼世界的唐山大地震,霎時間山河破碎,悲慟至今難消。
雖然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就無能為力。一路回溯至古代幾千年裡有歷史或無歷史記載的地震,人類與自然的抗爭從來不曾停息。千百年來,我們由最初的總結經驗、用粗糙的工具試圖預測災害的來臨,再到如今運用發達的科技手段,在與災害的一次次交手中不斷成長。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總結經驗、增長智慧,把損失儘可能降到最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災害無情,但人可更有為。我們艱難而執著地與災害抗爭,在災難中凝聚不屈的力量,書寫下人類與災難抗爭的歷史,關乎苦難,關乎奮鬥,關乎永不止息的人類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