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古人用這些方法預測地震!

2020-12-04 楚天情報局

2019年6月17日晚22時55分,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了6.0地震。此後一小時內,共發生了5次地震,四川各地及鄰近省市均有強烈震感。距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有11年了,生命的考驗再次迅猛襲來。

消息傳出,消防隊員們也在第一時間帶上生命探測儀、熱像儀、應急裝備等出發前往災區。而在這次地震中,提前14秒的預警則在生死一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洪水、泥石流、颱風、地震頻頻爆發的中國古代,古人們在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中,同樣積累了許多防禦地震的經驗。

從夜觀天象到張衡的地動儀;從震前的「震兆六端」到利用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構築結實的建築物......在人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人類從來不曾喪失信心。

1、第一臺地震預測報儀器

——地動儀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出現地震,三川皆震,這是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地震。《史記》記載的三川指的是涇水、洛水、渭水,這次地震甚至使得江河都為之枯竭。

而在《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中也有對這次地震的記載,詩中寫到:「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豖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高山崩塌,深谷化為山陵,江河沸騰,電閃雷鳴,足以見出這次地震的破壞力之大。然而在當時古人的眼中,地震卻是「陰陽失衡」所致,與人類尤其是帝王的不作為有關。

一位叫伯陽甫的大臣認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這次地震便是上天降下的徵兆,預示著周朝不久便將滅亡,用以懲戒世人。

這當然是由於古人的迷信思想,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

事實上,自周朝以後,歷史上又發生了許多次地震。而古人便依據相關記載,漸漸積累了許多有關地震的經驗。

在相關歷史記載中,漢代的張衡最為著名,他發明了人類第一臺地震預測報儀器——地動儀。

範曄的《後漢書 張衡傳》記載:「陽嘉元年,(張衡)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意思是說,每當地震之時,哪個龍口掉出來銅丸就說明相應的方位有地震發生。而這種機器是否真的有用,歷史很快就給出了答覆。

史書上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曾經有一次,地動儀有銅丸掉出,但是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大地的震動,於是一些學者們就懷疑地動儀的作用。但是數日之後,驛站傳來消息,銅丸所掉出的方位隴西果然發生了地震。從此以後,人們都對地震儀的作用深信不疑。

2、地震前的震兆

「震兆六端」

儘管千百年前人們的科技水平並不發達,也沒有我們如今先進的檢測儀器,但是聰明的古人還是用自己細緻的觀察,總結了許多地震前夕的震兆。

比如「震兆六端」,指的是分別從井水、池水、風浪、光線、雲彩、氣溫等六個方面預測地震。

「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井水本來平靜無波,卻在片刻間有如渾濁的墨汁般,泥渣都升到上方,就代表將有地震。

「池沼之水,風吹成轂,行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池沼之中的水來回波動,有泡沫不斷上騰,如同煎茶般,也是地震來臨前的徵兆。

「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萍溷,此為常情;若風日晴和,臺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勢必地震。」大海之上,原本風平浪靜,卻在突然間有洶湧浪潮湧起,就預示著地震將要來臨。

「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夜半之時,一片黑暗中突然有光明照耀,如同白日,地震則勢必來臨。

此外還有如「天晴日暖,碧空清淨,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粟,使必地震」,晴朗的日子裡突然有黑雲蔽空、酷熱的日子裡突然有襲人冷氣,同樣是地震前的預兆。

民間還曾流傳過這樣一段口訣: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牛馬騾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3、抗震建築——故宮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經受600多年的風侵雨蝕而始終屹立不倒,並作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可謂是一個奇蹟。

有歷史記載,僅在這幾百年間,北京發生過約200多次地震,其中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能在這一次次足以令山河變色的震動中巍然屹立,故宮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人們的智慧。

原來,故宮在建造之初,那些能工巧匠們就已經將抗震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考慮進去。而那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便是將故宮聯成穩固一體的「橋梁」。

中國的榫卯架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就已經出現。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就起到了連接作用。中國古建築主要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從而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就在不久前,英國電視臺第四頻道製作了一部故宮專題紀錄片。其中,故宮模型抗震測試成為了焦點。

這個測試中,4級、4.5級、5級、7.5級直至9.5級乃至更高烈度,儘管整個模型由輕微晃動,到大幅晃動,甚至兩面牆體都支撐不住倒在了地上,但整個模型最終還是經受住了考驗,穩穩噹噹地站在了原地。

這一實驗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古人們巧奪天工的構想,及與自然災害永不妥協的抗爭精神。

地震給人類造成最直接最普通的災害就是房屋建築的損壞。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衝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

在保存至今的眾多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和山西應縣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

獨樂寺位於天津薊縣盤山腳下,始建於唐代,寺內的觀音閣和山門重建於遼代。千餘年來,獨樂寺曾經歷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倖存,觀音閣獨不圮。」1976年唐山大地震,整個大木構架仍安然無恙。

獨樂寺觀音閣之所以在多次強震中屹立不倒,鬥拱起到了主要作用,在沒有一顆釘子固定的情況下,通過七層木塊的相互交織,達到了相互連接固定的作用。

古代建築凝結了中國古人的抗震智慧。

在古代,並沒有有效的地震預測系統,但是古人針對地震早已建立了一套及時的救災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這套救災制度已經成為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幾乎涵蓋了救災工程的各個方面,具有現代救災工作的雛形,而與救災相對應的還有嚴厲的處罰耽誤、妨礙救災官員的制度。

而從唐宋以後,民間力量就開始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尤其是明清時期,不管是官員還是富商,都主動捐款賑災,救助災民生活,「闔省大小各官,捐銀與在城貧民蓋房。」

在災難面前,鄰裡抱團,共渡難關,這種「眾志成城」也是古代所提倡的。康熙十八年七月一次地震後,康熙便號召災區老百姓互相幫助,「兩鄰十家戶,有互相存恤之義,可協助修理」,以儘快恢復家園。

「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從宜賓地震到11年前的汶川地震,再到1976年震撼世界的唐山大地震,霎時間山河破碎,悲慟至今難消。

雖然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就無能為力。一路回溯至古代幾千年裡有歷史或無歷史記載的地震,人類與自然的抗爭從來不曾停息。千百年來,我們由最初的總結經驗、用粗糙的工具試圖預測災害的來臨,再到如今運用發達的科技手段,在與災害的一次次交手中不斷成長。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總結經驗、增長智慧,把損失儘可能降到最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災害無情,但人可更有為。我們艱難而執著地與災害抗爭,在災難中凝聚不屈的力量,書寫下人類與災難抗爭的歷史,關乎苦難,關乎奮鬥,關乎永不止息的人類的抗爭。

相關焦點

  • 今天唐山為什麼又地震了?古人如何預測和應對地震?
    如何看待我們目前了解到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地震記載是在西周。根據《國語·周語》記載:「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那麼古人在沒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科技的時候,是怎樣看待地震的呢?有的古人用「陰陽之說」來解釋,認為地震會產生是由於「陰陽失衡」,但這個理論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而有的古人還會認為地震和朝代的滅亡與君王的德行有關。
  • 地震預測小方法
    我方根據最近幾年地震預測的經驗總結了幾個普通老百姓能察覺沒啥高科技含量的地震預測方法。
  • 1800年前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
    中國歷經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原大地震等數個地震,受到其中的傷害更是不小。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教科書裡記載了一個千年前能夠預言地震的儀器,那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說起來後來這個被教科書刪除掉了,那麼它真的能夠預測地震嗎?。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出生於1978年,他的家族是一代大家,祖父張衡曾帶兵抗擊匈奴。
  • 簡單常見的地震預測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地震預測方法有很多種,基於很多網友大部分都不懂數據,而且歷史地震資料也不熟悉,地理知識也並不算特別好博主介紹以下幾種簡單的地震預測方法給各位網友用來防身。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預測地震嗎?為何會被移出教科書?
    從古至今地震都是破壞性極大的天災,古人對於地震也是束手無策,直到張衡發明了地動儀,這預示著古人對於科學和地理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張衡研究的地動儀能夠精準預測地震發生的方位比西方先進了近千年,但是為何如今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沒有在現代地震預測中普及,而且教科書中還移除了關於張衡地動儀的介紹。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這裡就有了疑問,地震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的等級和深度分別是什麼概念?對應的影響是什麼?地震是否能夠預測,其原理又是什麼?發生地震後又該怎樣合理的避險?那些所謂的地震自救床到底有沒有用?關於地震是否能夠預測說法不一,講道理,地震這事兒還真沒辦法精準的預測。但自古以來都有一些"歪門邪道"的方法來提前感知地震。比如說通過動植物的反常前兆、氣象的異常行為等宏觀變化來預測即將帶來的自然災害,但這是一個比較玄學的方式,無法作為一個科學的判斷依據,只能是一個輔助的驗證方式。
  • 12年前,汶川地震前有過這些徵兆,現在回想令人害怕
    又是5.12日,這個本來樸實無華的日子,卻在12年前成了中國人民最沉痛的日子。那麼地震這麼可怕,為什麼在發生之前沒有提前預測呢?地震前會不會有什麼徵兆呢? 預防地震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科學預測,由國家地震局發出預測。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地震是地球上發生的一種很普遍的自然現象,就像颳風下雨一樣,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深處,我們很難發現和察覺,所以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推測,預測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複雜的地質有關的物理運動過程,這些都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 加州地震:美科學家發現預測大地震的新方法
    瓊斯對地震的第一次記憶是在2歲的時候。當時洛杉磯北部發生地震,靠近她在文圖拉的家,露西的母親帕特麗夏·瓊斯帶著年幼的露西和哥哥姐姐來到走廊,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他們。,是否有一種統計方法可以預測它是一次大震動的前兆?
  • 滇秘密研製"天文地動儀" 或破解地震預測難題
    當發現甘肅舟曲1000多人死於泥石流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汶川「5·12」地震震鬆了舟曲山體時,王建成心中又增添了些許沉重:「我們現在希望少受外界幹擾,靜心和高效地研製儀器,使儀器儘快應用和推廣。」王建成所說的儀器,正是他們一年多來潛心研究、能通過尋找和監測地下物質密度的異常變化,為預測地震提供有效信息的「多功能經緯儀」。
  • 人類史唯一次精確預測的地震 以及它背後的真相
    在人們祈福和援助的同時,也有些人提出了困惑:為什麼地震就不可預測呢?如果地震本就不可預測,那些地震研究機構又是做什麼用呢?眠眠想先從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強震說起,慢慢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關於這場地震的預測,是當時國際上普遍承認的,一次極度罕見的大地震成功預測。然而,這真的證明地震可以被預測嗎?
  • 預測地震用什麼方法?盤點那些那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黑科技手段
    地震,作為大自然中的一項正常自然現象,因為其危害性巨大,發生的時間突然而讓人們記憶深刻。這其實就是一個地球底殼釋放能量的一個過程,但是在人類的嚴重卻是那樣的不可抵抗!在我們歷史所記載的那些大地震中,我們人類所收到的波及非常之大,損失極其嚴重,一次次的地震都讓人們觸目驚心。
  • 如今科學家仍不能提前預測地震,但農村有個辦法,流傳了千百年
    如今人們已經知道,不管是洪水還是海嘯,不管地震還是乾旱,這些都是大自然中非常自然的現象。不過,在古代,人們可不是這麼認為的。古時候,人們沒有精密的測量、計算和觀察的儀器,也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古人對於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在古代,受到社會發展的限制,人們大都依靠農業來生活,所以大自然就是人們最為敬畏的。因此才會有祭祀河神、山神這樣的活動。
  • 李四光預測了四個地震,三個都發生了?這些地震謠言別再傳了
    12年前的今天,汶川地動山搖。那場災難與苦痛,永遠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中。時至今日,關於地震的流言依然盛行:李四光預測過特大地震,地震可以提前一小時預警,路面開裂都是地震造成的,磁鐵可以預測地震……等等。
  • 人類史上唯一一次精準預測的地震來自45年前的中國。過程驚心動魄
    地震預測作為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預測,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但就現在來說,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人類歷史上僅有唯一的一次精準的地震預測,發生於45年前的中國,這場被成功預測的地震就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他說,中國平均每3年有兩個7級地震,全球每年則有18個——儘管誰也不願看到地震發生,但這無法避免,僅從科研角度來說,這樣幾次的數據連有效的統計分析都不夠,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地震預測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換言之,地震監測的研究結果難以檢驗。
  • 1800年前的地動儀真能預知地震?為何教科書將其刪除?原因太現實
    這個世界上天災有無數,地震絕對是比較大的一個災難。中國歷經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海原大地震等數個地震,受到其中的傷害更是不小。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教科書裡記載了一個千年前能夠預言地震的儀器,那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說起來後來這個被教科書刪除掉了,那麼它真的能夠預測地震嗎?
  • 古人是如何進行天氣預報的?8個預測天氣的方法告訴古人有多智慧
    不過,當時由於沒有科學的氣象預測方式,人們光靠抬頭觀測和預報天氣,準確率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其實,據一些史料顯示,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比如,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幹潔弦線,忽然自動變鬆寬了,是因為琴床潮溼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預測地震的方法
    1970年10月10日,《科學新聞》報導,地震學家們致力於研究預測地震發生的方法。一種可能性是監視地下流體壓力。例如:油井,氣井和水井的生產率波動通常與地震有關,有時甚至早於地震就可發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