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村」項目獲取重要科學數據和成果

2021-02-08 讀創

1月18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由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旅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通過了由青海省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完成的《大柴旦紅崖火星村旅遊規劃》。項目通過中科院青海鹽湖所承擔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中國火星類比區(選址區)與火星環境綜合信息數據平臺」獲取一系列重要科學數據和成果,挖掘了紅崖地區類火星地貌潛在的科學與文化生態旅遊價值,為該地區類火星地貌文旅資源開發提供了紮實的科學數據支撐。

「中國火星類比區(選址區)與火星環境綜合信息數據平臺」項目組負責人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為配合推進我國火星探測計劃的開展、加強我國行星科學的發展,開展火星類比研究已迫在眉睫。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大柴旦紅崖地區與火星環境有較多相似性,可作為我國首個模擬火星基地的最佳選址區。但該地區研究程度很低,相關基礎資料的詳細信息極為匱乏,2018年7月,在青海省科技廳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科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聯合啟動了「中國火星類比區(選址區)與火星環境綜合信息數據平臺構建」項目,該項目執行期三年,至2020 年 12 月結束。

「中國火星類比區(選址區)與火星環境綜合信息數據平臺」項目組專家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大柴旦紅崖地區踏勘採樣。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供圖

截至目前,該項目依據《國際地理信息元數據標準》《國家科學主題資料庫規範》《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標準》等規範建立了紅崖基礎數據和火星類比數據的一系列數據標準。通過文獻檢索、兩次野外踏勘採樣和遙感影像信息提取所獲取的各類數據已全部入庫,建成了「紅崖自然地理環境綜合資料庫」和「火星類比區資料庫」兩大資料庫,「紅崖自然地理環境綜合資料庫」可實現紅崖火星基地的氣象、地質地貌、植被等多類數據的檢索、下載、信息提取、分析等功能。「火星類比區資料庫」可查詢到全球8個火星類比研究區的基本信息、氣候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演化、天體生物等數據,為開展火星類比研究奠定了科學數據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世界領先火星模擬基地:地球「火星村」 「海西復華火星國際...
    「火星實驗室」,是中國航空航天產業對火星探索的又一重要戰略科研布局。 火星基地規劃圖中國「火星村」建成後,不僅將肩負起中國最前沿的太空科學相關研究、實驗,以及為2020年我國登陸火星提供全方位的模擬訓練和準備外,還將圍繞火星探索這一主題,將創新的交互式體驗與科普教育相結合,提供覆蓋全人群需求的科技文化旅遊服務和體驗
  • 中國「火星村」落戶青海 「火星社區」+「火星營地」 總投資逾4億元
    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總體方案討論會3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召開,會議最終確定了火星村的總體方案,初步估計該項目的總投資將超過4億元。  參加會議的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劉曉群介紹,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是以「荒漠旅遊觀光+外星生活體驗」為發展目標,以「科學+科幻+自然+生態+文化」為設計理念,是我國目前唯一建在野外荒漠地區類火星地貌中的火星科學文化創意休閒基地。「我們的初衷是圍繞太空探索這一科技主題,在傳統文旅項目的基礎上增加科技內涵,在文旅產業的發展上增添新亮點。」劉曉群說。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白春禮在批示中對此次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賀,對科研團隊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該成果全面、系統獲取到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為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提供了創新支撐。在項目組織實施中,團隊以需求為導向,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壁壘、實現數據統一共享、整理和挖掘,做法值得肯定。
  • 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中國搜索訊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新華網】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4月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李維森: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有嚴格法定性要依法獲取
    在國新辦4月27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維森介紹中國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審核公布政策並公布中國19座著名山峰高程新數據等方面情況,這些新數據的公布有著積極的意義。李維森說,過去,這些山峰高程數據的來源情況不一,有的是不同部門測制的,也有的是當地的測量機構或者是有關部門測的,還有個別數據是從地圖上查詢到的。
  • 「《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
    11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憲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紅研究員共同主持的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植物志》的數位化和DNA條形碼」項目啟動會在北京香山召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主任科員祝學衍對項目定位、工作實施、經費使用等相關問題提出重要建議和要求。
  • 和鯨科技: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得益於數據科學與開放式科研
    現在,熱度和興奮過去了,我們是時候談談這張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照片的背後,數據科學和開放式科研到底起到了什麼樣重要的作用。EHT是一個專門用於獲取黑洞影像的實驗項目,通過聯合全球多地的8組天文望遠鏡,構建一個口徑等同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從而收集海量數據,並勾勒出黑洞的模樣。
  •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2020-07-3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國家測繪局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圖)
    袁喆攝  9月28日上午10時,測繪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經國務院批准授權公布國家重要地理信息數據--中國陸地最低點和第二批31座著名山峰的高程數據。圖為國家測繪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李維森。袁喆攝  新華網9月28日消息,國家測繪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李維森在9月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經國務院批准授權公布國家重要地理信息數據--中國陸地最低點和第二批31座著名山峰的高程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和《風景名勝區條例》,經國務院批准,盤山等第二批31座著名風景名勝山峰高程新數據公告如下。
  • 中國SONG項目1米望遠鏡成功實現初光並獲取首批時序恆星光譜
    中國SONG項目包括1米望遠鏡(圖2,在初光後為望遠鏡拍攝的一副照片,在內部打光後轉動圓頂,用Nubia z9長曝光模式拍攝)及其附屬的幸運成像系統和高分辨光譜儀,以及前期進入科學運行的中國SONG項目是國際網絡的一個節點,也是成功實現科學運行的第二個節點。
  • 科學潛力逐步顯現「中國天眼」取得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這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建成以來取得的成績
  •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歸納
    M數碼8月26日消息 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十一五」期間,在中科院信息化專項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支持下,科學資料庫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的科學數據網格體系,整合可共享數據量達148TB。  「十二五」期間,隨著傳感器、信息獲取等數位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數據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急劇增長。面向科技創新和科研信息化新需求,中科院啟動「科技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工程」建設。
  • 如何通過網絡數據的獲取,做出這些數據分析項目?
    Excel和PPT要求的比較多,主要用作常規的數據呈現,與業務部門溝通等,Tableau一般作為可視化或者分析工具的加分項或者要求之一;業務/思維:對某個領域(如電商、金融等)相關業務的了解或具有產品、運營方向的分析經驗,有自己的數據分析的方法論和項目經驗,具備Data Sence。看上去很簡單呀,對吧,但其實你把每個技能拆分開來,都是一個不小的知識體系。
  • 重慶市"十三五"基礎測繪數據資源建設項目成果發布
    脫貧攻堅、城市建設再添得力助手我市「十三五」基礎測繪數據資源建設項目成果發布8月7日,重慶市「十三五」基礎測繪數據資源建設項目驗收會暨成果發布會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重慶2018年啟動實施「十三五」基礎測繪數據資源建設項目,至今已完成全市城市規劃區域16480平方公裡的1∶2000基礎測繪數據覆蓋,該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全市脫貧攻堅、城市建設等領域100多項工程中。「該項目成果質量優良,充分考慮了山地城市的複雜地形地貌,且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邊建設、邊應用,對服務重慶市發展有巨大價值。」
  • 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重要學術會議合集
    文/超腦智能儘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及全球各國家的會議活動都改為線上直播方式,但並沒有阻礙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為了方便關注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今年國內召開的重要學術會議,超腦智能整理了10月前的會議信息,希望讀者喜歡。
  •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受好評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建設(http://www.geodata.cn)」是科技部啟動的「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九個試點項目之一,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承擔,該所孫九林院士主持,自2003年啟動以來,已經開展了一年半的工作。7月7日,科技部基礎司組織了包括法律專家、標準專家、信息技術專家在內的檢查組對該項目進行了工作檢查。
  • 辰安天澤參與的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超大規模遠程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整體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9 月 14 日上午,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科技成果評價中心組織專家對「超大規模遠程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