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的採捕
(一)遮目魚苗的形態特徵海洋採集的魚苗一般被臍囊吸收。由於不同的收穫地點,魚苗的形狀和大小略有不同。用肉眼觀察時,整個身體幾乎是無色透明的。在身體中心只發現兩隻又大又黑的眼睛和一組黑點(臍囊吸收留下的殘餘痕跡)。頭部和背部的眼睛後面、背鰭基部和尾鰭基部有密集的黑色素群,通常被稱為「三點花」。這是鑑別大眼鯛幼魚的特徵之一。在解剖顯微鏡下,我們觀察到胸鰭頂部附近有明顯的羽狀機器傾斜向下向後輻射,腹壁有閃亮的星形黑色素。
(二)捕撈地點與苗期剛孵化不久的仔、稚魚,活動器官正在發生,發育還未完善,無遊泳能力或極弱,只像浮遊生物似地浮於水的表層,隨風浪、海流飄蕩,故在岸邊分布量是受風向海流而左右的。漁場係指其地勢適合於潮流、風向和能夠集積幼魚,並且便於使用捕苗漁具的。一般說漲潮時靠近產卵場的岸邊卷浪帶和岸邊河口,紅樹林沼澤地帶以及海灣、溝港等處是採捕幼苗的場所(漁場)。
採捕幼苗時間是在繁殖季節中(4-10月)的暴風(風浪3-4級,風速4-8米/秒)天空沉鬱,雷陣暴雨過後的漲大潮水時以及滿月與新月期間的漲退時。因為在這種水文氣象條件下,幼魚容易被潮汐、風浪帶至上述漁場,便於採捕。(三)捕撈的工具1.被動過濾式漁具(1)八字形定置網(稱陷阱網), 峽谷入口和海岸衝浪附近的小海灣和紅樹林沼澤,按30-40角度用毛竹為樁構成八字形架子,口朝浪流,夾角處留有0.8米寬,安接上尼龍密布製成的網袋和集苗箱似淡水捕撈魚苗的網具。
(2)小臀網是在無月之夜間裝置在微浪的淺水港灣和紅樹林沼澤地,利用遮目魚的趨光性用燈光誘捕魚苗。主動過濾式漁具(1)小型曳網用尼龍網布製成,袖網長約12米,上緣有浮子,下緣有沉子;囊袋網眼要密些,長為45-50釐米,深30-40釐米,寬25-36釐米,用兩個竹筒其直徑約10釐米,長50-55釐米將集苗的囊袋浮於水面便舀取魚苗。(2)長條網利用一塊長約3-5米,寬1.2-1.5米的密眼尼龍網布,兩端穿有小竹竿即成。兩人操作,一人掌持一端竹竿,於漲潮時在岸邊齊胸深的卷浪帶採捕稚幼魚。
(3)三角手操網白天在岸邊卷浪帶撈仔稚魚。(4)梯形手推網以竹子為框架,由聚乙烯或尼龍網布製成,漂浮在水錶上,寬口端窄後端,形狀像幾何梯形。(5)機動小船或小燦版拖網網具結構規格。將網掛在小船或燦版的左右舷,網口把幼苗向前拖到水面上。牽引速度保持在幼苗最大遊泳速度以上20-40%(30-40釐米/秒)的穩定速度,從而避免了對魚苗的傷害,增加了捕獲量。
四、遮目魚的養成遮目魚是海洋魚類中在池塘養殖最成功的一種,在成淡水魚類養殖中有悠久歷史,負有盛名,特別是近年來已成為世界矚目的養殖優良魚種,東南亞各國已普遍地養殖,其中養殖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是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我國臺灣省;海南島近幾年也開始了養殖試驗。
(一)養殖方法1.成淡水池塘養殖池塘應建在年平均溫度15℃以上,雨季池水不會被過分衝淡,早季又易取淡水調節鹽度,無洪災和交通方便,接近產苗地與銷售點,勞力充足,有養魚習慣的地方;鹹淡水池塘多建在沿海紅樹林沼澤地帶,利用大海潮汐水,池底的高程一般應比當地最低潮位高10-15釐米為宜;遮目魚的主要餌料是底棲藻類,故池塘底質應是富有營養的有機物底質,有利藻類生長的池塘底質土壤是沉積肥泥。
其中淤泥、沙和粘土各佔64%、32%和4%或者是淤泥佔82%,沙佔16%,粘土佔2%。凡是地勢平坦的海邊紅樹林帶都宜於修建池塘;池塘以泥土結構的長方形狀,寬均以45-50米者為好,長度隨面積大小而定。池塘面積宜大不宜小,各地情況不同,一般是1-2公頃,水深40一50釐米,太深了不利底棲藻類生長。依此,堤埂高1米即可。池塘要南北向短,東西向長,底平坦而向排水口端稍為傾斜方便排乾池水。
2.湖泊、海灣圈養圈養是採用聚乙烯網或竹簾在大水體中圈出一塊小範圍水體,把遮目魚種投放其中飼養。不施肥和投餌,只利用大水體中的天然餌料。適宜的圈養地址是:既避大風,又要有小浪流;低潮期水位深度不少於2米;水質澄清不汙染,含氧充足,pH值穩定於中性;底質較平坦,汙泥不太厚的土或粘壤為好;周圍比較安定;附近有充足的勞力。圈養面積以5-30公頃為宜,尤以5公頃最為理想。
作者點評:圈養投放的魚種規格要大,一般每公頃投放12-15釐 米魚種6,000-10,000尾。圈養成活一般是75-80%。每一圈養處都要在網箔周邊1-2處搭起住棚,晝夜看管、檢查和維修網箔防逃防盜,防破壞和按時捕撈。捕撈方法是在圍網邊上設2-3處集魚口袋以引魚入袋收穫;二是採用拉網和刺網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