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

2020-09-0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當檢測到汙染物超過美國環保署(EPA)公布的標準時,它就會發出綠光。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浩介紹,這項看似便捷、簡單的新技術,背後離不開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提升。這項新技術依託無細胞合成生物學技術,通過工程化設計,操控超過百種生物分子,讓它們協同工作,最終實現汙水監測的目的。

  破碎細胞膜,設計細胞更方便

  「這個檢測汙染物的『試紙』很有意思,看似和『驗孕棒』的使用方法一樣,其實它完全超越了傳統試紙的生化體系,製備方法比傳統試紙複雜得多。」齊浩解釋說,研究團隊使用了來自細菌細胞的分子機器,他們將細菌用於品嘗水中小分子的「味蕾」從細胞中取出,然後將它們設計重組。這些經過重新編程的「味蕾」在冷凍乾燥後,變得耐儲藏,可以做成「試紙」方便使用。

  「這項技術主要是利用了無細胞合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技術主要還是以細胞為底盤進行工程化設計。但是對細胞進行工程化設計是費時和困難的。」齊浩介紹,由於活細胞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基因元件難以標準化、細胞膜的阻礙等,細胞的生長及適應性過程通常與工程設計目標不一致,生產出大量無效產物,大大限制了對生物組件的改造。

  「我們要想用人工的設計,實現更多的人工目的,就要打破細胞的束縛。無細胞合成生物學就是利用細胞資源,破碎細胞膜,從細胞中取出包括DNA、RNA和蛋白質在內的分子元件,然後重新編程,以執行新的任務。也就是在體外開放體系中,實現基因轉錄、蛋白質翻譯和代謝過程。」齊浩解釋,細胞就像一臺電腦,電腦中的主板、音效卡、顯卡等元件各有各的用處。我們在了解了每個元件的用途後,把電腦拆開,把各個原件分解出來,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目的運用各個元件的功能,加工改造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無細胞合成生物學是更加微觀的技術,進入了細胞的內部,在分子層面進行工程改造,來達成我們設定的目的。」齊浩介紹,這個改造工程是個龐大的體系,像這個汙染物監測技術,就是通過高靈敏性RNA聚合酶、變構蛋白轉錄因子和合成的DNA轉錄模板相結合,可調節螢光激活RNA適配體的合成,使汙染物的存在誘導這種適配體的轉錄,從而導致螢光信號產生。

  發展迅猛,研究領域非常廣泛

  「當人們能把細胞裡各種分子機器運用自如時,就已經比只能利用整個細胞的技術前進了一大步。」齊浩介紹,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科研人員就已經發現細胞合成蛋白的核心機制,並且發現把細胞膜破碎掉以後,得到的細胞質也具有蛋白合成的能力。從此以後,研究人員開始展開蛋白合成的研究,確立了製備方式、實驗的基本步驟。

  但無細胞基因表達的轉化潛力卻受到多種限制,包括蛋白質合成產量低且可變,反應持續時間短和反應規模小。然而,在過去的20年中,合成生物學研究人員逐漸擺脫了無細胞基因表達潛力的束縛,實驗室中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帶來了更高效率和更大應用範圍。除了使用微生物,也開始用植物、哺乳動物的細胞做培養細胞,還開發了很多真核細胞的系統。與此同時,蛋白質合成量隨著製備工藝的發展,也越來越大。

  「無細胞合成生物的研究領域非常廣,無細胞的蛋白表達系統是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齊浩介紹,此次汙染物監測就利用了這個系統,從大腸桿菌中取出小分子水平的「味蕾」部分,設計成針對某種蛋白的表達系統。同時顯現出的綠色螢光,也是通過表達一種螢光蛋白實現的。

  「還可以用上千條不同序列的DNA組成各種不同的納米結構,這也屬於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領域;在代謝工程中,通過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可以把各種代謝酶純化出來,放在一個系統裡,通過不同的生化反應環境,讓這些蛋白協同合作,完成一個複雜的化學物質的代謝過程。」齊浩介紹。

  「此外,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還有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就是超越自然界,創造自然界沒有的東西。」齊浩解釋說,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20種天然的胺基酸合成的,而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可以人工合成新的胺基酸。比如基因摺紙的技術,通過人工設計DNA上的分子序列,把DNA折成字母、二維、三維等任意結構。這種摺紙技術在細胞內無法實現,而應用了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就能造出自然界從來沒有的物質。

  前景廣闊,但離真正應用還有距離

  「雖然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近些年的發展突飛猛進,而且應用前景廣闊,但是在此次美國西北大學發布的這個汙染物監測的項目之前,它更多是作為科研的手段和工具。」齊浩介紹,實驗室、製藥公司會用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合成蛋白表達工具,快速簡便。因為在此技術之前,要得到一種蛋白,需要分離純化,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應用這項技術,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內,得到科研人員想要研究的蛋白,因此常常被作為生物藥物篩選研發技術。

  「利用類似技術,實現了高靈敏度的病毒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靈敏,區分精準度更高,曾經被製成檢測寨卡病毒的檢測試劑。其實蛋白藥、疫苗、檢測抗體都是基於蛋白的藥物,都可以應用無細胞合成生物的蛋白表達系統生成。」齊浩表示,這些目前算是比較前沿的技術,但還都在轉化的過程中。

  「除此之外,無細胞合成技術在工程設計方面更容易實現,通過把生命物質剝離純化,可以生成生化試劑。沒有細胞的束縛,這些試劑與現有自動化設備更容易匹配,因此也更容易在實驗室中形成規模化生產。」齊浩舉例說,比如通過合成生物技術合成蛋白需要兩三天時間,用無細胞技術,可能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可更好地控制蛋白的產量,實現標準化。

  「利用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合成胺基酸,還可以更好地拓展蛋白的功能。比如有些酶,我們把人工合成胺基酸放到酶的核心處之後,酶的活性會提高上百倍上千倍。」齊浩接著說,利用DNA摺紙技術,可以製作類似生物分子機器人,這些納米級的機器人可以對另外一些分子進行可控的操作。比如把DNA折成一個盒子,把抗癌的藥物放到盒子中,當盒子遇到癌細胞,就會釋放抗癌藥物。這些都拓展了人類對自然的幹預範圍。

  「人類要想更好地運用控制這項技術,就要更深入了解細胞中每個分子的特性。雖然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在實驗室中被廣泛研究,但離真正應用於百姓生活中還有一段路要走。」齊浩預測,未來無細胞合成生物技術可能會最先應用到醫藥研發領域,檢測類產品可能會更快地進行技術轉化。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來自細菌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  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來自細菌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當檢測到汙染物超過美國環保署(EPA)公布的標準時,它就會發出綠光。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
    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當檢測到汙染物超過美國環保署(EPA)公布的標準時,它就會發出綠光。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來自細菌
    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
  • 手持式平臺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2020-08-25 05:45:44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物 這種檢測平臺的「味蕾」竟來自細菌檢測水質也能像妊娠檢測一樣快速、便捷、準確?日前,一項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的新技術成果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這項技術通過一個手持式平臺,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檢測水質中包括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等在內的17種不同汙染物。當檢測到汙染物超過美國環保署(EPA)公布的標準時,它就會發出綠光。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浩介紹,這項看似便捷、簡單的新技術,背後離不開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提升。
  • 幾分鐘「嘗」出17種水汙染
    近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刊登了一項新技術,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檢測出水體質量。該技術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目前已經能夠準確檢測出包括有毒金屬(如鉛和銅)、藥品、化妝品和清潔用品等17種汙染物。
  • 新方法幾分鐘便可測水質:合成製造分子味蕾,像驗孕一樣易讀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靠譜的水質檢測需要多久?7月6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新技術能做到只需幾分鐘即可評估水的安全和質量。該技術由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開發,可以檢測17種不同的汙染物,包括鉛和銅等有毒金屬、藥品、化妝品和清潔洗滌品。
  • 不存在「味覺分區」 每個味蕾都能嘗到五味
    資料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付雲鵬/攝 真相卻是,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而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布,也就是說,舌頭上有味蕾的區域都能對所有味覺進行靈敏的分辨,傳言中的「味覺地圖」其實並不存在。這條教科書級的流言其實來自學者對文章的謬譯。
  • 薇婭李佳琦帶火的5種零食,嘗到味道就念念不忘,你吃過幾種?
    作為好吃嘴,在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間,前前後後也是入手了很多種美食,一飽口福。尤其是下面這5種零食,嘗到味道就念念不忘,從此瘋狂回購,卻發現,被李佳琦、薇婭帶火的這5種零食,明明銷量和口碑表現不俗,但是價格依然保持「初心」,好吃又不貴,現看看你吃過幾種?
  • 為什麼舌頭嘗不出自己的味道?
    無論是鹹鮮脆嫩的魯菜還是湯鮮味濃的浙菜,亦或是麻辣鮮香的川菜,你的舌頭總能讓你在大快朵頤的同時品出箇中滋味。你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吃貨,舌頭可謂功不可沒。說到舌頭,它其實與眼睛、鼻子和皮膚等感覺器官一樣,是我們體驗這個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舌頭反饋的信息也讓我們不斷完善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食物。那麼,舌頭可以嘗遍天下味道,那麼舌頭自己是什麼味道呢?
  • 舌尖嘗甜味、舌根品苦味?「味覺地圖」欺騙了我們半個世紀
    例如吃藥時為了避開苦味,竟特意把藥放在專門嘗甜味的舌尖上。 結果,苦到從此開始懷疑人生。 他分別在舌頭的各個部位滴下酸、甜、苦、鹹的味道,以檢測對應的味道嘗出閾值。 例如想要感知「鹹味」,某個區域需要0.01mol/ml的濃度就能到達觸發閾值,而另外的區域則需要0.012mol/ml。 最後他認為,人類舌頭的某些區域對特定味覺會更加靈敏。
  • 舌頭如何嘗出食物的味道?
    -Ridley,4歲,來自墨爾本親愛的Ridley,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品嘗食物實際需要使用所有的感官。你的感官會收集所有信息,將其組合成一條關於食物味道的信息並送往你的大腦。比如說,你的眼睛可以使你識別食物並且記住它的味道。五種感覺能夠幫助我們收集有關食物的信息並將其發送到你的大腦。
  • 逆天了,手機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味蕾」或不僅僅分布在舌頭上
    原來,果蠅也能嘗鮮,也會忍不住貪嘴且它的「味蕾」在腸子裡。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研究》上。   鮮,是人類繼甜、鹹、酸、苦之後發現的第5種味覺。味蕾一旦發現食物中含有胺基酸,便會向你報告:「鮮!」果蠅能感知鮮味嗎?楊哲的導師、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教授課題組,就是因為這個好奇心而開始研究的,課題組製作了不同成分的食物來餵食果蠅。
  • 中國的幾大名醋,你嘗過幾種,哪種最好吃
    中國的幾大名醋,你嘗過幾種,哪種最好吃?中國的老祖宗總是那麼聰明,給我們總結了很多可用的經驗,雖然當時可能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即使到了今天,這些經驗也是非常實用的。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
  • 動物吃東西和人類嘗到的味道一樣嗎?答案讓你想不到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許多動物的味覺和人類並不相同,咱們人能嘗出來的味道,動物們並不一定能嘗出來。比如說,我們覺得又甜又香的奶油冰淇淋,貓咪吃起來,可能就像在吃一塊冰涼的黃油。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就來跟你說一說哺乳動物的味覺有什麼差別。
  • 開發出基於CRISPR的一次性多重核酸檢測平臺
    ,並且開發出一種微型試紙條測試方法,這種測試方法允許用肉眼觀察到測試結果,而無需使用昂貴的設備。圖片來自Zhang lab, Broad Institute。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簡單的試紙條用於顯示單個遺傳標記的測試結果,就好比於妊娠試驗中常見的視覺線索。在將試紙條浸入經過處理的樣品中後,就會出現一條線來指示靶分子是否被檢測到。這種新的特徵有助於為現場測試(比如在流行病爆發期間)鋪平道路。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生活小實驗:舌頭只能嘗出五種味道,剩下的都要靠鼻子?
    這種變化是由於增加了嗅覺而產生的。實際上,我們平時在品嘗美食時,大大忽視了鼻子的作用,以為都是舌頭的功勞;而只有在捏住鼻子時品嘗到的滋味,才是純粹的「味覺」。舌頭只能嘗出五種味道,剩下的都要靠鼻子人有五種基本味覺,分別是酸、甜、苦、鹹、鮮(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鮮味」,其實味精就是通過刺激人的鮮味味覺來發揮其功效的)。這五種基本元素。被口腔中稱為「味蕾」的味覺細胞群所感知,進而刺激大腦,產生了所謂的「味覺」。那麼,嗅覺又是怎麼產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