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義烏大安寺塔、赤岸朱宅建築群、雅端村古建築群、塘下方大宗祠、陳望道故居新晉「國寶」。
據悉,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762處,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共計50處。
此次公布的72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墓葬30處、古建築280處(義烏大安寺塔、赤岸朱宅建築群、雅端村古建築群、塘下方大宗祠入選)、石窟寺及石刻3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34處(陳望道故居入選)以及其他12處。
此前,義烏已有兩處「國寶」:古月橋與黃山八面廳,均位列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類目。因此,目前義烏已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起了解一下義烏的「國寶」們吧。
義烏大安寺塔:位於浙江省義烏市稠城街道繡湖社區繡湖公園內,建於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據遺蹟和史料考察,該塔為六面五級疏簷磚木結構樓閣式塔,腰簷與平座欄杆、塔剎等早年已毀,現僅存塔身5層,殘高23.45米。據嘉慶《義烏縣誌》《義烏延陵吳氏宗譜》等歷史文獻資料,大安寺塔在南宋和明代曾有兩次修繕。1997年對大安寺塔進行保養維護,現塔保存良好。
大安寺塔西南立面
大安寺塔歷史照片:此圖由吳東陽、吳璧瑛提供
赤岸朱宅建築群: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朱店村,由明代薦敘堂、清代六房廳、清光緒年間的大夫第及民國時期增建的重廂等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約3045平方米,建築面積5409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時間跨度約300年,歷經明清兩代至民國初期,規模宏大,體現了不同時期建築的演變過程,對研究明清建築發展史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朱店朱宅航拍圖
約經堂(朱一新故居)板壁書法及門窗雕刻
約經堂(朱一新故居)板壁書法雕刻
雅端村古建築群: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雅端村。整個建築群由陳其文和陳松耀祖孫3代建造,時間跨度從清乾隆初年至清嘉道年間,長達百年。建築由多個廳堂宅院組成,號稱「七廳八堂」,總佔地面積508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527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雕刻精美,且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古代宗法制度下聚族而居的真實體現,對研究江南地區清中晚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雅端七堂航拍圖
容安堂大廳梁架正視圖
敘倫堂戲臺藻井仰視圖
塘下方大宗祠: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後宅街道塘下村。始建於宋,明代遷建於現址,清末毀於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始在原址重建,光緒廿二年(1896年)建成。鄉人將整座建築概括為「七廳七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總佔地面積約1859平方米。該祠規模宏大,取精用弘,格局完整,且傳承有序,周圍環境保持歷史風貌。建築還保存了清代木雕、彩畫以及明清石雕藝術,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對研究明清社會政治、經濟及古代宗法制度均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塘下方大宗祠正立面
陳望道故居: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後分片110號,由陳望道父親陳君元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總佔地面積約430.9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點。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翻譯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故居具有突出的紀念意義和革命教育意義,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信仰教育的紅色教育基地,也是「真理的味道有點甜」,陳望道蘸著墨汁吃粽子,追求革命信仰故事的起源地,具有非同尋常的紀念意義。
陳望道故居全景
陳望道故居一層次間展廳
黃山八面廳:位於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黃山五村,佔地約0.3公頃。始建於清嘉慶元年( 1796年),鹹豐十一年(1861年)花廳及門廳正立面部分石雕被毀,1942年南拱門被毀。現存花廳遺址、門廳、大廳、堂樓及中軸線兩側的三合院,保存狀況良好。建築用材碩大,雕刻工藝精湛,布局章法得當,為東陽木雕發展到頂峰時期的傑出代表。它是清中、後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築,是宗祠與居住相結合的典型浙中民居,體現了我國大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小家庭的生活習慣。同時,它又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古代雕刻藝術的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黃山八面廳
古月橋:位於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雅治街村,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年),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肋骨拱券結構的折五邊形石拱橋,採用單拱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建造。橋側面中部橫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西季秋閏月建造」字樣,為該橋建造年代無疑。此橋石拱形式與《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相類似,是研究我國古代石拱橋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古月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