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0年6月23日)上午9時43分伴隨著一聲巨響,位於西昌的發射基地內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直奔蒼穹完美收官!
圖片來源新華社
北鬥全球系統的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並在軌穩定運行,將標誌著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標誌著北鬥系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意義重大,而國之重器的打造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無限科學家先輩的努力,更離不開中國國力的逐步強盛!
人工智慧助力航空夢
航天事業是多學科的交織,是眾多科學技術的結晶,而高真空、超低溫的太空環境極大的限制了人類在太空中的活動,進而只能藉助人工智慧與機械人技術,最早在1967美國的勘探者3號在月球完成的調查採樣就藉助了機械臂;1970年蘇聯的「月球」16號和17號兩個飛行器就藉助遙控月球車完成月面行走、攝影、採集任務;而後1978年美國海資號登陸火星藉助空間機器人獨自完成58個火星日的探測……
由此看來早在1967年就開始勾勒人工智慧在航空領域應用的藍圖,人工智慧在航空領域算得上「老而常新」的問題,不斷的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時至今日航天事業在運載火箭發射、深空探測器中都應用到了人工智慧技術,提高發射容錯能力、任務執行能力。
人工智慧的多領域應用
人工智慧除航空領域外,其實還在多領域有所有應用不一而足,雖然它們沒有從電影中看到那麼神通廣大,但是它們卻是名副其實的人工智慧產物。
1、AI技術
說到人工智慧首先就想到AI技術,諸如手機、車載、居家等智能小助手,幫助我們用語音執行各種指令,如聊個五毛錢的天、講個小故事、放一首歌等等。另外這種AI技術還被應用到客服功能之中,大大的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與服務質量等。
2、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可以說是各大汽車廠商爭相進軍的領域,試問若汽車能完全實現自動駕駛,那行車的安全性將會大大提高。雖然目前諸如特斯拉、奔馳、奧迪、凱迪拉克、沃爾沃等都早已開啟半自動無人駕駛的功能,但是只能應用在指定路況,對於一些複雜的路況也是無能為了,可見無人駕駛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3、生物特徵識別
人工智慧包括機械視覺,而機械視覺結合其它技術可延伸應用在各領域。諸如疫情期間體溫門通過自動體溫測量篩選、甄別發熱人群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另外通過聲紋、指紋、外貌五官等生物特徵結合大數據,進行篩選指定人群等,都在無形中節約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4、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intelligentcontrols)在無人幹預的情況下能自主地驅動智能機器實現控制目標的自動控制技術。如:智能燈光控制,以智能開關直接替代傳統開關、調節光源;智能電器控制,如家用的空調、熱水器、飲水機、電視以及電動窗簾等設備自動調控。
其次人工智慧技術還在醫療、環境保護、建築、製造等多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工智慧方興未艾正在逐步優化、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