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道軍
2015-04-14 20:15 來源:澎湃新聞
隨著儀電電子(600602)4月14日因「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其母公司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儀電控股)的國資改革話題再次被激活。
對於儀電電子的停牌,市場有消息稱,負責漕河涇開發區的開發、建設、經營、管理和服務的上海市漕河涇開發總公司欲借殼上市。不過這一消息遭到了漕河涇方面的否認。
漕河涇開發總公司為上海臨港集團子公司,去年底,臨港集團旗下的臨港投資已經借殼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自儀股份,600848),自儀股份主營業務變更為園區開發和經營,臨港集團將獲得該公司的控制權,這也將結束臨港集團旗下無上市公司的歷史。
儀電控股是上海老牌國企,曾誕生過金星、凱歌、飛躍等國人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2009年,儀電控股提出「再戰製造業」的響亮口號,決定重新轉型發展產業。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儀電控股打造了三大產業板塊,分別為電子製造與信息服務業、商務不動產和非銀行金融服務業。其中電子製造與信息服務業含有三家上市公司,即飛樂音響(600651)、飛樂股份(600654,現更名為「中安消」)和儀電電子,而它們也都是早期的A股「老八股」成員。此外,儀電集團旗下還有華鑫股份(600621)。
這兩年,儀電控股資本動作頻頻。比如,規劃主營電子製造業的儀電電子逐步剝離非主營業務,先後轉讓上海廣電電器及上海電視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各10%股權;而規劃主營業務為商業地產的華鑫股份,則以2755.2萬元轉讓上海金陵智能電錶有限公司41%股權,剝離製造業資產。飛樂股份2014年則已被民企中安消借殼。
未來怎麼改?儀電控股已經開始籌劃,今年2月該集團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並對外宣布此舉「為上海儀電推進混合所有制、實現股權多元化、運行市場化、資本證券化以及為未來整體上市創造前提條件,也為上海儀電新的產業定位提供支撐」。
眼下,儀電控股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3年底,混合所有制企業佔合併報表企業總數的71.84%,資產總額佔47.55%,主營收入佔81.16%,利潤總額佔50.61%。
上市公司層面,有上海國資分析人士認為,儀電控股已經賣掉了飛樂股份,而華鑫股份不是該集團未來發展主業。因此,飛樂音響和儀電電子資產注入或者重組預期強烈。
年報顯示,儀電電子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12.56億,淨利潤1.09億。該公司圍繞智能安防、新型顯示、特殊電子等業務,開展專項調研和分析論證,明確了公司主營業務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標,以智能安防、新型顯示、特殊電子和培育智慧校園作為核心業務的發展戰略逐步清晰。
飛樂音響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1.3億元,同比(比上年同期)下降0.39%,實現淨利潤6463萬元,同比增長12.52%。目前飛樂音響已經成功收購了北京申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拓展了綠色照明產業鏈。通過本次收購兼併,打通並延伸了LED照明燈具及應用端照明工程市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強強聯合。
雖然整體上市還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儀電控股已經確定將推動更多核心業務板塊上市,提高資產證券化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得一份材料顯示,儀電控股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407億元,合併報表主營收入12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6.33億元,淨資產收益率9.77%。儀電控股下屬成員企業達149家,託管企業120家。
在產業布局方面,未來上海國資絕大部分力量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儀電控股也確立了以信息服務業和電子製造業為核心,以商務不動產業和非銀行金融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架構,試圖從傳統的電子製造商向物聯網方案提供商轉型。
儀電控股此前還對外表示,目前企業已制定了2020年主營業務達到400億元的目標,其中核心主業達到320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80%以上;其還計劃在三年內,實現核心主業在2-3個細分產業的銷售收入或淨利潤名列國內行業前三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