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中華鮡 (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是魚類學家霍拉和賽拉斯 (Hora& Silas) 於1952年根據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前身)送給印度博物館的一尾標本描述的新種。具體採集地不詳,但推測可能是雲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褚新洛先生1981年對中國的鮡屬魚類作了一次系統整理,首次將採自金沙江的鮡屬魚類標本鑑定為中華鮡。
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自2005年後就十分關注鮡屬這個類群的分類和分布研究。他們發現,金沙江被鑑定為中華鮡的標本的特徵組合與原始描述並不吻合,其分類地位十分可疑。帶著這一疑問,周偉教授的團隊開始了在瀾滄江、元江、珠江及長江水系長達15年的採集和調查。2019年與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漁業工作站楊洪福高級工程師合作研究珠江上遊南盤江魚類,在整理魚類標本時,偶然發現了幾尾鮡屬魚類標本的形態特徵與中華鮡的原始描述非常吻合。
為了確認這一初步結果的可靠性,周偉教授和團隊的李旭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全面比對與核實了這批標本與原始描述的特徵。結果是肯定的,這批標本更像「中華鮡」。為了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周偉教授先後聯繫和諮詢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印度博物館、新加坡大學和美國的數位魚類學家。很遺憾,保存於印度博物館的中華魚模式標本未能找到。但這些魚類學家均認為,周偉教授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是科學和可信的,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這樣一來,金沙江原先被認定為中華鮡的物種就是一個未被描述的新種。周偉教授與李旭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商量後,一致同意為紀念褚新洛先生和感謝他對鮡科魚類分類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將這個物種命名為褚氏鮡 (Pareuchiloglanis chui)。這一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被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通過對鮡屬魚類的譜系研究,可以探討它們分布區的地質演變和水系變化的歷史,無疑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目前在鮡屬魚類分布區的高強度捕捉已經對它們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加強對鮡屬魚類,甚至是全部魚類種群的監測與保護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曲靖日報珠江源晚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