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確認中華鮡模式產地 採自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

2020-10-14 掌上曲靖

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中華鮡 (Pareuchiloglanis sinensis) 是魚類學家霍拉和賽拉斯 (Hora& Silas) 於1952年根據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前身)送給印度博物館的一尾標本描述的新種。具體採集地不詳,但推測可能是雲南。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褚新洛先生1981年對中國的鮡屬魚類作了一次系統整理,首次將採自金沙江的鮡屬魚類標本鑑定為中華鮡。

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自2005年後就十分關注鮡屬這個類群的分類和分布研究。他們發現,金沙江被鑑定為中華鮡的標本的特徵組合與原始描述並不吻合,其分類地位十分可疑。帶著這一疑問,周偉教授的團隊開始了在瀾滄江、元江、珠江及長江水系長達15年的採集和調查。2019年與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漁業工作站楊洪福高級工程師合作研究珠江上遊南盤江魚類,在整理魚類標本時,偶然發現了幾尾鮡屬魚類標本的形態特徵與中華鮡的原始描述非常吻合。

為了確認這一初步結果的可靠性,周偉教授和團隊的李旭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全面比對與核實了這批標本與原始描述的特徵。結果是肯定的,這批標本更像「中華鮡」。為了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周偉教授先後聯繫和諮詢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印度博物館、新加坡大學和美國的數位魚類學家。很遺憾,保存於印度博物館的中華魚模式標本未能找到。但這些魚類學家均認為,周偉教授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是科學和可信的,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這樣一來,金沙江原先被認定為中華鮡的物種就是一個未被描述的新種。周偉教授與李旭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商量後,一致同意為紀念褚新洛先生和感謝他對鮡科魚類分類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將這個物種命名為褚氏鮡 (Pareuchiloglanis chui)。這一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被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通過對鮡屬魚類的譜系研究,可以探討它們分布區的地質演變和水系變化的歷史,無疑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目前在鮡屬魚類分布區的高強度捕捉已經對它們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加強對鮡屬魚類,甚至是全部魚類種群的監測與保護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曲靖日報珠江源晚刊綜合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確認中華鮡模式產地 採自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
    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 中華鮡產地確定: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
    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 「鳥類熊貓」中華秋沙鴨再「回」常德石門越冬
    尚一網訊(記者 曾玲 通訊員 康祖傑)近日,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在石門縣子良鄉沱水流域發現14隻中華秋沙鴨。 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工作人員介紹,這14隻中華秋沙鴨來自一個大家庭,3隻「國鴨爸爸」和1隻「國鴨媽媽」帶著10隻未成年子女。除遷飛前集群外,中華秋沙鴨在同一地點棲息著如此大種群的現象不多見。
  • 雲南省:怒江中上遊七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
    2010年國家在怒江上設立的唯一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怒江的特有珍稀魚類種質資源,重點保護魚類7種,分別是貢山裂腹魚、貢山鮡、短體擬鰋、缺須盆唇魚、雲紋鰻鱺、怒江裂腹魚、半刺結魚。另外還有其他保護物種角魚、巨魾、扁頭鮡、短鰭鮡、長絲黑鮡、黃斑褶鮡、突吻沙鰍、怒江間吸鰍等8種魚類。現將7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作簡要介紹,有助於大家對保護魚類的識別。  1、貢山裂腹魚,俗稱江魚。屬鯉形目、鯉科&nbsp、裂腹魚亞科魚類;是怒江中上遊特有魚類,僅分布怒江上遊。主要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或略側扁,背、腹緣均隆起,腹部圓。吻鈍圓。
  • 平昌縣駟馬自然保護區發現兩隻豹貓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平昌縣林業局工作人員趙繼榮介紹,發現豹貓的地方為駟馬自然保護區邊緣地帶。4月16日下午,當地居民向平昌縣林業局報告:發現兩隻似貓似豹的幼小動物。林業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對照特徵後確認這兩隻幼小動物是豹貓,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們立即對兩隻豹貓進行全面檢查,沒有發現受傷跡象,身體特徵平穩,便將其帶回林業局。
  • 9種產自中國的觀賞魚,胭脂魚最高端,鰟鮍魚最常見
    水族箱養胭脂魚的魚友,不知道現在還剩幾個,這種魚屬於卵生魚類,但是,在水族箱沒有繁殖成功的案例,但是胭脂魚觀賞價值很高,可能是原生魚的緣故,胭脂魚以前都是上餐桌的魚類。麗色低線鱲,是生活在小溪流中的魚類,屬於雜食魚類,分布在瀾滄江和元江流域,是當地比較常見的原生觀賞魚,現在很多觀賞魚玩家,喜歡把原生魚養在魚缸。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郭肖聰 繪圖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相較於此前版本只有16種魚類受重點保護,這一次重點保護名錄新增了不少,總數達到了76+。其中,金線䰾屬所有種,蘆鯉屬所有種,魾屬所有種,細鱗鮭屬所有種,茴魚屬所有種,七思鰻屬所有種均列入重點保護名錄。讓魚兒遊此前重點關注的魚類中:川陝哲羅鮭升級為一級,黃河北方銅魚新增為一級,黑斑原鮡新增為二級,極邊扁咽齒魚新增為二級。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中華盔甲魚科屬於該動物群中的「中華盔甲魚—修水魚組合」,是真盔甲魚目中最原始的類群,能夠為解決脊椎動物從無頜向有頜轉變過程中有頜類關鍵特徵的演化提供化石證據,比如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對我國浙江長興志留紀蘭多維列世盔甲魚類曙魚(Shuyu) 的研究。
  • 這周,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死去了
    近海就能看到它在國內,中華白海豚不止分布於廣東,在我國東南沿海幾個省份的近海,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有時它們也會深入河口逆流而上。所以,中華白海豚真正的分布面積也並沒有那麼大,真正廣袤的海洋並不屬於它們。有時中華白海豚出現的畫面,還能看到陸地圖片來源:特區新聞廣場在這一深度的海域中,生物種類多樣,數量也比較穩定。
  • 遠古魚類大觀園
    高井冬二當時把這種魚命名為室井氏亞洲魚,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魚類專家劉憲亭等才將其歸入狼鰭魚屬,成為室井氏狼鰭魚。    1988年,馬鳳珍、孫家儒根據在吉林南部通化發現的一種魚類化石標本,建立了吉南魚屬。
  • 魚類的分類略有難度,在物種分類上有哪些爭議?分類學的確立簡史
    魨科(Tetraodontidae)魚類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海洋中,少數屬分布到淡水河流中。但是有的科(單種科除外)分布也相對較狹窄,如鮡科(Sisoridae)只分布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諸國的淡水水域。屬的確立,多以共同形態為依據。
  • 中華十字果:真正的被子植物誕生了?
    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圖為晚奧陶世岡瓦納東北緣中華震旦角石產地。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被確定為晚奧陶世凱迪早期的標準化石。很長一段時間,中華震旦角石僅在中國境內,包括華南、塔裡木、西藏、滇西等地的相應層位有化石記錄,在中國以外未見任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