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確認中華鮡模式產地 採自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
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
我國科學家確認中華鮡模式產地 採自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鮡
近期,西南林業大學周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對中華鮡的形態特徵及模式標本產地的論證得到業界的認可,即採自珠江上遊南盤江的鮡屬魚類標本為真正的中華魚。2020年7月,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著名的國際魚類研究期刊《魚類生物學學報》(Journal of Fish Biology) 上。
-
「鳥類熊貓」中華秋沙鴨再「回」常德石門越冬
尚一網訊(記者 曾玲 通訊員 康祖傑)近日,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在石門縣子良鄉沱水流域發現14隻中華秋沙鴨。 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同步調查小組工作人員介紹,這14隻中華秋沙鴨來自一個大家庭,3隻「國鴨爸爸」和1隻「國鴨媽媽」帶著10隻未成年子女。除遷飛前集群外,中華秋沙鴨在同一地點棲息著如此大種群的現象不多見。
-
雲南省:怒江中上遊七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
2010年國家在怒江上設立的唯一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怒江的特有珍稀魚類種質資源,重點保護魚類7種,分別是貢山裂腹魚、貢山鮡、短體擬鰋、缺須盆唇魚、雲紋鰻鱺、怒江裂腹魚、半刺結魚。另外還有其他保護物種角魚、巨魾、扁頭鮡、短鰭鮡、長絲黑鮡、黃斑褶鮡、突吻沙鰍、怒江間吸鰍等8種魚類。現將7種重點保護魚類的生物學特徵作簡要介紹,有助於大家對保護魚類的識別。 1、貢山裂腹魚,俗稱江魚。屬鯉形目、鯉科 、裂腹魚亞科魚類;是怒江中上遊特有魚類,僅分布怒江上遊。主要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或略側扁,背、腹緣均隆起,腹部圓。吻鈍圓。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郭肖聰 繪圖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
平昌縣駟馬自然保護區發現兩隻豹貓 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家級:四川諾水河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諾水河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9220公頃,2004年被批准建立為四川省級自然保護區,2012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悉,該保護區擁有大鯢等珍稀水生動物和中華倒刺䰾等名貴經濟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共87種,還有獼猴、麂、銀杏等國家珍稀動植物20餘種。
-
這周,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死去了
大橋開通後,中華白海豚仍時常在大橋附近嬉戲。說明工程對它的影響沒有那麼大,這裡的食物也足夠,環境不錯。2019年,成群中華白海豚在珠港澳大橋附近出現環境變好了,魚類變多了,對中華白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來說都是好事。
-
華南地區志留紀中華盔甲魚類研究獲進展
中華盔甲魚科屬於該動物群中的「中華盔甲魚—修水魚組合」,是真盔甲魚目中最原始的類群,能夠為解決脊椎動物從無頜向有頜轉變過程中有頜類關鍵特徵的演化提供化石證據,比如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對我國浙江長興志留紀蘭多維列世盔甲魚類曙魚(Shuyu) 的研究。
-
中華白海豚「大白」迷路珠江
自從17日在廣州市內的珠江大橋附近水域被首次目擊後,這名不速之客便一夜走紅,成為市民街頭巷議的焦點。對它充滿喜愛和好奇的市民為它取了「大白」這個名字,一如迪士尼動畫《超能陸戰隊》中的健康機器人帶給人類的溫暖。 「在距離白海豚棲息地數十公裡外的廣州內河水域發現這一物種,是1991年來的第一次。」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科長陳希說。
-
珠江口汙染 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圖)
南都訊 記者康殷 發自香港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助內地中山大學,針對在珠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進行研究。最新發現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體內積存大量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包括鉛和水銀等等,讓海豚神經及免疫系統受損。研究推算珠江口的海豚數目或在未來60年內驟減74%,瀕臨絕種危險。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中華鱘,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魚類,學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它的學名和英文名都是中華鱘的意思,它的模式產地在中國,但並非在長江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相較於此前版本只有16種魚類受重點保護,這一次重點保護名錄新增了不少,總數達到了76+。其中,金線䰾屬所有種,蘆鯉屬所有種,魾屬所有種,細鱗鮭屬所有種,茴魚屬所有種,七思鰻屬所有種均列入重點保護名錄。讓魚兒遊此前重點關注的魚類中:川陝哲羅鮭升級為一級,黃河北方銅魚新增為一級,黑斑原鮡新增為二級,極邊扁咽齒魚新增為二級。
-
遠古魚類大觀園
高井冬二當時把這種魚命名為室井氏亞洲魚,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魚類專家劉憲亭等才將其歸入狼鰭魚屬,成為室井氏狼鰭魚。 1988年,馬鳳珍、孫家儒根據在吉林南部通化發現的一種魚類化石標本,建立了吉南魚屬。
-
保護「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當地民警與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迅速展開救援,頂著34℃高溫,在淤泥裡守護7小時,最終成功助其返回大海。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駝海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目前認為,全球駝海豚屬動物共包含4個物種,分別為大西洋駝海豚、印度洋駝海豚、印太駝海豚以及澳大利亞駝海豚,它們廣泛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水域。
-
中華白海豚
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動物,胎生哺乳,妊娠期為10~11個月,每胎產一仔。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鹹淡水魚類,以中小型魚類為主。中華白海豚為近岸定居性動物,除非遭受自然變故,一般都棲息在同一海域。中華白海豚不喜歡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為中國的特有種,主要分布於秦嶺兩側渭河上遊及其支流及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遊的溪流中。此魚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魚綱15種野生魚類中,唯一於1949年以後命名的珍稀魚類。屬於降海產卵的洄遊性魚類,肉食性,以小魚及底棲生物為食物。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屬海豚科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中華白海豚與其他鯨豚均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層消費者,因此保育中華白海豚對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有重大的效益和意義。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中國及東南亞,東至孟加拉國國,西至馬來西亞婆羅洲。
-
中華十字果:真正的被子植物誕生了?
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
-
中華白海豚你真的了解嗎?中華白海豚知識科普
此物種體粗壯,喙中等長,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較大的背鰭,鰭肢和尾葉均寬,均具圓的梢端,標本最大體長約2.6米,下頜前端略超出上頜,喙與額隆間沒有深的凹痕為界,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發達的背脊和腹脊;幼體時為暗灰色,隨年齡增長變淺,亞成體灰色和粉紅色相雜,成體純白色,常由於充血而透出粉紅色;有些成體的身體上有暗色斑點,少數個體在呼吸孔後的頸部有暗色斑點形成的環。
-
中華沙鰍(龍丁)
中華沙鰍(學名:Botia superciliaris)俗稱:沙泥鰍,龍丁,水中人參,玄魚子,水中偉哥。沙泥鰍分為常見的兩種,一種叫紅龍丁,重慶本地漁民喊的大河龍丁(中華沙鰍)因為生活在長江是品質最好,口感最好的,價格最貴的,另外一種是青龍丁(花斑副沙鰍),因為生活在嘉陵江,漁民喊的小河龍丁,肉質口感稍微差點,所以價格也相對便宜一點。由於它們生活在水流較急的地方,外型酷似泥鰍,並常與泥沙為伴,所以人們又稱它沙泥鰍。為鰍科沙鰍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