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天才少年」曹原研究的是啥嗎?-虎嗅網

2020-12-05 虎嗅APP


相信不少搞科研的小夥伴們最近又雙叒被大神曹原的新聞刷屏了。猶記得,那是2018年的春天,彼時還沒有疫情肆虐,天才少年曹原以魔角雙層石墨烯的工作在頂級期刊Nature上背靠背發表了兩篇文章,一時驚豔了整個科研圈!


時隔兩年,少年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我一篇Nature都不發,要發只發兩篇……


2020年5月,曹原和他的導師及合作者在Nature上報導了轉角雙層-雙層石墨烯以及利用nano-SQUID表徵轉角雙層石墨烯中角度非均一性問題的兩項相關工作,將轉角電子學領域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實際上,自2018年3月魔角雙層石墨烯問世以來,和轉角二維材料有關的科研工作至今已經有超過13項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兩大頂級期刊上了。


看著這些如潮水般的頂級科研工作,筆者忍不住想說,真香!


這魔角怎麼有這麼大的魔力?今天,筆者就和大家閒聊一下「轉角」的各種「八卦」。


他研究的東西 你也可以在家模擬?


首先,大家肯定都好奇,這些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工作,它們研究的究竟是神馬東西?


科學上的術語,稱呼為:摩爾超晶格


摩爾超晶格本質上是兩套空間分布相近的格子疊加在一起相互幹涉形成的一套低頻、長周期的新格子。通俗地講,兩套格子在空間堆疊上,時而密集,時而稀疏,這種疏密的周期分布形成了所謂的摩爾條紋。


摩爾條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例如,用手機拍攝電腦屏幕時,生成的照片上常常伴隨著肉眼可見的畸形條紋。這是因為電腦屏幕的發光元件陣列和手機攝像頭裡的CCD或CMOS感光元件組成了兩套相近的格子,它們相互疊加形成了摩爾條紋。摩爾條紋的圖樣和格子間的轉角密切相關。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在身邊尋找兩套相同的格子,手動旋轉它們,觀察摩爾條紋的變化。


手機拍攝電腦屏幕產生的摩爾條紋(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旋轉兩層相同大小的六方格子形成周期更大的摩爾條紋(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儘管摩爾條紋給電子顯示和拍攝帶來不小麻煩,科學家卻想到了利用二維材料中的摩爾條紋去觀察新的物理現象。只需要將窗紗換成晶格接近或者相同的兩層二維材料,並且小角度堆疊在一起,便可以構築二維的微觀摩爾條紋,即二維摩爾超晶格。


這裡,筆者順便科普一下二維材料。


二維材料,顧名思義,它的厚度薄到可以將之視為二維極限。常見的二維材料包括石墨烯、薄層過渡金屬硫化物。由於二維材料太薄,兩層二維材料的界面便能代表整體的性質。因此,二維材料被視為摩爾超晶格研究的最合適載體之一


石墨烯的晶格示意圖(每個小球為碳原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他是發現了高溫超導機制麼?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的代表作《三體》中描繪了由三個恆星體組成的世界。三個恆星靠萬有引力彼此緊密關聯,它們的運動波雲詭譎,不可預測,給三體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三體問題是最簡單的多體問題,卻足以困擾人類至今。當物體數N≥3時,體系的動力學問題無法嚴格求解。而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由多個彼此關聯的對象組成的多體體系,它們表現出的物理性質往往超出了既有知識的理解。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Philip W. Anderson教授曾經留下著名的一句話「More is different」,便是指多體關聯作用能帶來新的物理。


Philip W. Anderson(1923.12.13-2020.3.29)


在現實的材料中,電子之間可以靠靜電相互作用彼此關聯在一起,它們的多體關聯往往誘導出奇特的物理性質。譬如,在銅基的陶瓷材料中,科學家發現它的超導轉變溫度可以大幅提升至液氮的沸點溫度以上,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實現室溫的超導轉變,對未來的能源和交通發展將會產生革命性影響。


因此,在基礎物理研究上,尋找這樣的強關聯體系並挖掘其中的物理奧秘,一直是一項非常重大的課題。而我們今天重點介紹的轉角摩爾超晶格,便是一個很好的多體關聯體系。


時間要追溯到2011年。儘管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將兩層石墨烯以一定的轉角堆疊起來,可以形成二維摩爾超晶格,並帶來新的物理現象。但是,直到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Allan H. MacDonald教授和Rafi Bistritzer博士計算出轉角為1.1°的雙層石墨烯超晶格中電子的速度會大幅降低,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到1.1°轉角雙層石墨烯超晶格蘊含了豐富的多體強關聯物理。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這其中的奧秘,筆者舉一個簡單例子。


考慮一個子彈射擊年糕的情形,年糕對子彈的粘附力類比於電子間的靜電相互作用力,子彈的速度類比於電子的速度。當子彈的速度極快時,子彈輕鬆擊穿年糕,年糕幾乎對子彈沒有什麼影響;而當子彈的速度很慢時,子彈會被年糕黏住。


電子的速度和相互作用力,便是這樣的一對競爭關係。在單層石墨烯中,電子的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1/30,速度極快,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很多時候可以忽略不計。而在1.1°轉角雙層石墨烯超晶格中,電子的速度幾乎接近於零,多體的相互作用便佔據上風了,轉角石墨烯超晶格由此成為典型的多體模型。


魔角雙層石墨烯模型(圖片來源:Nature雜誌網站)


子彈被年糕黏住的結果,反映在魔角石墨烯超晶格中,就是原本的電子金屬態可以轉變為絕緣態。


在理論預測之後,實驗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去製備這樣的轉角石墨烯超晶格樣品,並觀測其中的多體物理現象。


2018年,曹原和他的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率先實現了魔角雙層石墨烯樣品的製備,並在低溫下觀測到金屬態到絕緣態的轉變。令人震驚的是,他們意外地發現,如果向轉變後的絕緣態添加一定量的電子,居然能誘導出超導現象!這種行為和我們上文介紹的銅基超導體很像。


因此,魔角雙層石墨烯對於認識高溫超導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曹原和他發現的魔角雙層石墨烯超導現象(圖片來源:Nature雜誌網站)


由於轉角石墨烯的突破性進展,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獲得了2020年巴克利獎;Pablo Jarillo-Herrero,Allan H.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共同獲得2020年沃爾夫獎。


從左至右依次為:Pablo Jarillo-Herrero,Allan H. MacDonald和Rafi Bistritzer(圖片來源:Wolf Prize官網)


轉角,為什麼在科研界爆紅?


轉角石墨烯中電子的多體相互作用帶來的有趣物理現象迅速吸引了人們大量的關注。在2019年,物理學家發現了該體系裡還存在著豐富的量子物態。對基礎物理稍微關注的童鞋,可能聽說過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工作。在魔角雙層石墨烯中,同樣可以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魔角雙層石墨烯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圖片來源:Science雜誌網站)


基於這些重大成果,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轉角電子學,應運而生了。該領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向:縱向上,深入挖掘和理解該體系裡的新奇物理現象,包括我們上文提到的超導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橫向上,尋找更多的轉角多體關聯體系。


文章開頭提到的曹原今年的兩篇Nature之一,在轉角雙層-雙層石墨烯超晶格中發現金屬-絕緣態轉變的工作,就屬於後者。除了將兩個單層或者兩個雙層石墨烯堆疊在一起,科學家後來發現,幾乎絕大部分的二維材料以某種角度堆疊形成合適的摩爾超晶格後,都可以演變為電子的多體強關聯體系。


兼顧「深」與「廣」,這可能是「轉角」為什麼在科研界爆紅的原因吧!


Nature三連:2020年發表在Nature期刊上關於其他二維材料轉角超晶格的三篇文章(發表時間分別為2020年3月,2020年3月,2020年5月)



相關焦點

  • 天才少年|曹原
    2020年5月6日,科學界傳來一個大消息,年僅24歲的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難道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嗎?
  • 少年天才——曹原
    少年天才——曹原 2020-10-31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曹原何許人也?這個少年天才的履歷著實讓人豔羨。別人的24歲:少年天才,石墨烯駕馭者你的24歲在幹啥?打dota?思考人生?Pablo Jarillo-Herrero的團隊中從事二維材料的研究。當時22歲的曹原一戰成名!
  • 新一代天才少年曹原,研究成果再次轟動學術界,網友卻擔心不已
    新一代天才少年曹原,研究成果再次轟動學術界,網友卻擔心不已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的天才人物,他們憑藉自己超高的智商以及出眾的能力,為我國的經濟、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現在,誰又是最新一代的天才少年呢?
  • 天才少年曹原的誕生地-中科大少年班
    時至今日,中科大少年班依然是天才們的聚集地。在中科大少年班學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要求,必須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16周歲),高二(含)以上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具體流程,當滿足年齡條件後,提出申請,參加普通高考,然後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進行面試。
  • 天才少年曹原遭質疑,中科大博導:這人物理水平很是一般
    相信大家曾經或多或少的都被滔天后浪曹原刷過屏。曹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天才少年,他僅僅用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並在2010年,以高考理解總分669分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在這項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們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MATBG為研究對象,通過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並繪製了局部θ變化圖。這項研究為相關物理現象的實現和應用提供了指導。
  • 物理「天才少年」曹原,放棄美國籍回國,卻遭中科大教授質疑炒作
    兩年前,一位來自中國名叫曹原的天才少年,攻克了一個困擾學術界百年的難題---石墨烯超導效應。這一年,出國留學年僅22歲的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特定的角度時,就會產生超導效應。這一發現不僅解決了困擾物理學領域整整107年的難題,也讓曹原這位來自中國的22歲少年一躍成名,成為登上世界頂尖學術雜誌《Nature》,年齡最小的中國學者。曹原 發現開闢了「凝聚態物理」新領域,目前國內外許多物理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在試圖拓展他的研究,而這樣一位天才少年,也引起了世界各地高校的注意。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2007年,曹原11歲時,因天賦秉異,其來到了深圳耀華實驗學校就讀,在這裡,曹原開啟了天才之路,一年時間他把小學的課程全部結束。第二年來到了初中部,又花了一年時間初中就畢業了。再用了一年時間,曹原小學同學還在讀初中的時候,他就高中畢業參加高考了。
  • 中國物理學界的天才新星——曹原
    2018年年末,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2018年世界十大科學人物的名單,年僅22歲的中國天才少年曹原成功入選並位居首位,轟動了世界。那麼,曹原究竟何許人也?他又做出了怎樣驚世駭俗的科學研究呢?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位中國物理學界的天才新星。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讓中科大曾經灰頭土臉。
  • 2018新知人物(1)曹原:少年天才!兩篇論文「驚」世界
    和同學討論學習研究的另一亮點在於,僅用純碳基的石墨烯來實現超導相,也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因為石墨烯有各種奇特的性質,比如高電導率、透光率、機械強度、穩定性等等,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應用,唯獨超導性質遲遲未能實現。有網友就此評價:《自然》應該為能刊發曹原團隊的文章而感到榮幸。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這兩篇Nature發了之後,你知道曹原有多炙手可熱嗎據 Nature特稿透露,曹原在中國科技大學讀本科時的指導老師、中科大物理學家曾長淦表示,全球各大高校已經在用博士後職位,甚至是教職崗位來吸引他,「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家中,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解決困擾科學界107年難題,被譽為天才少年的曹原,能獲諾貝爾獎嗎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一名出生在1996年,在當時不過22歲的中國男孩曹原,登上了美國《Nature》雜誌,這一在諸多科學界都佔據著領頭羊位置的雜誌榜首。有的人可能不知道《Nature》到底具有怎樣的地位,這麼說吧,有人形容過,只要能在《Nature》上發表一兩篇文章,那麼這個人就可以隨意獲得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職稱。
  • 中國天才少年曹原: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拒絕美國入籍邀請
    關於石墨烯的研究不僅在國內遇到了研究瓶頸,在國際上的研究也已經停滯了將近百年的時間,許多研究者為此前僕後繼,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企圖能夠推動石墨烯的突破和發展,但都沒有新的進展,而曹原卻做到了。這位年紀輕輕的中國少年在世界科技界產生了非同凡響的反應,他曹原到底有多牛?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實現石墨烯超導效應的少年天才,來自中國的曹原到底有多牛
    石墨烯是科研界的熱門話題,兩年前,一名年僅22歲的天才少年登上了全球頂級科學雜誌《自然》的封面,當選當年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且排名全球第一位,他就是來自中國的曹原。關於石墨烯的研究不僅在國內遇到了研究瓶頸,在國際上的研究也已經停滯了將近百年的時間,許多研究者為此前僕後繼,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企圖能夠推動石墨烯的突破和發展,但都沒有新的進展,而曹原卻做到了。這位年紀輕輕的中國少年在世界科技界產生了非同凡響的反應,他曹原到底有多牛?
  • 天才少年曹原一天連登兩次《自然》雜誌,教授吳明衛:一般
    對於石墨烯,一直是科學家們高度關注的對象,已經有無數的研究學者耗費了畢生所學,想要突破和超越前人,而研究工作卻困難重重,進展也遠遠不如人意。 曹原的連續兩篇突破性論文的發表,震驚了學術界,帶來了非凡的效果,讓所有人都關注到這位突然出現的黑馬,他甚至被稱作為"天才少年"。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他們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裝的MATBG為研究對象,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並繪製了局部θ變化圖。該設備的相對精度達到0.002度,空間解析度為幾個莫爾周期。兩年前,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也是中國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