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天文學家「大海撈針」,人工智慧有了新辦法

2020-09-06 渭南科普


  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方法,發現了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為研究天體物理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宇宙探針」候選體。

  近年來,隨著技術日益進步,天文學研究中產生了海量數據。天文學家要想從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LSST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等遍布世界的大型望遠鏡捕獲的海量數據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以資研究,無異於大海撈針。

  如何高效地處理這些數據,已成為現代天文學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由於人工智慧在海量數據分析和處理方面所具有的突出優勢,它也很自然地走入了天文學家的視野。

  日前,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龍潛研究員與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宇宙學研究組爾欣中教授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方法,發現了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為研究天體物理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宇宙探針」候選體。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天文觀測產生海量數據 用機器學習給天體分類已十分普遍

  隨著下一代大規模測光巡天項目的開展,人們期待發現數以萬計的強引力透鏡系統。但如何在海量天體圖像中快速地找到強引力透鏡候選體?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以2009年發射升空的世界首個用於探測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飛行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為例,僅在起初3年半的任務期內,就監控了超過15萬個恆星系統,同時也產生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通常要經由計算機處理,但當計算機識別出一定的信號時,又必須依靠人類分析,判斷其是否是行星軌道所產生的,這項巨大的篩查工作單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或科學小組,是無法有效完成的。

  「如此大的數據量,人工分析在很多時候已經達不到所需要的速度。藉助人工智慧的優勢,我們可以極大地提升對數據的分析速率。」龍潛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人工智慧展現出來的效率和準確性遠高於傳統方法。

  龍潛研究員長期從事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方面的研究。近期,他與爾欣中教授團隊合作,構建並訓練了一個卷積神經網絡,用來尋找強引力透鏡系統。他們把這個網絡應用到歐洲南方天文臺2.6米巡天望遠鏡(VST)千平方度巡天數據,並找到了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此次構建的神經網絡,也可應用於其他大型望遠鏡的巡天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用計算機分別模擬了強引力透鏡圖像和非強引力透鏡圖像,從而來訓練計算機。我們發現,在準備訓練計算機的圖像時,非強引力透鏡圖像比強引力透鏡更加重要。」爾欣中說,開始的分析中,他們使用簡單的規則星系圖像作為非強引力透鏡訓練樣本,發現結果正確率非常低。只有把各種可能的非引力透鏡圖像都考慮進來之後,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這就像在教電腦認識什麼是狗的時候,還要告訴它貓、羊、牛等都不是狗。而如果你只告訴它貓不是狗,電腦有非常大的概率把羊、牛認成狗。」龍潛說,目前利用機器學習來對天文學中各種天體分類已經非常普遍,最簡單的是把恆星和星系分開,或者把不同行態的星系進行分類,以及利用星系的多重顏色來估計星系的距離等。

  每秒可識別上萬張照片 新型神經網絡便於實時修改、訓練和測試

  人眼看強引力透鏡系統的圖像,最快就是每秒鐘看一張圖。而計算機每秒鐘可以識別成千上萬張圖片。

  龍潛研究員和爾欣中教授團隊此番訓練的這個卷積神經網絡,可以充分利用GPU進行並行加速,通過裝備更多或更強的GPU,系統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極大提升搜索速度和效率。

  「這個神經網絡的訓練,主要使用模擬數據,只使用了很少的人工標註數據,由於模擬數據可以任意生成,因此多樣性遠大於人工標註數據,進一步根據數據的特點調節訓練參數和訓練算法,使神經網絡的泛化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龍潛說,此外,研究人員使用新型科學計算語言Julia完全自定義網絡結構,由於Julia語言兼具速度和靈活性,使得神經網絡在CPU和GPU上都有良好的性能,並且可以任意切換,因此非常有利於研究人員實時修改、訓練和測試。

  「我們還通過對引力透鏡數據的研究,定製了有針對性的小型網絡,有效地抑制了過擬合現象,同時實驗證明該網絡具有與大型網絡相似的準確率。相比大型網絡,小型網絡在普通計算機終端就可以訓練和測試,不需要依賴大型GPU集群,這為天文工作者使用和改進網絡提供了便利。」龍潛說。

  目前,隨著技術與裝備水平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在天文學上的應用還會越來越多。「我們計劃對一些變源的多波段光變曲線來進行機器的快速分類,這樣在實施大樣本巡天的時候,電腦可以自動對所發現的變源進行篩選,並對我們感興趣的天體做出提示,以便進一步開展後續研究工作。」爾欣中說,正因為人工智慧的幫助,天文研究者得以從耗時單調的數據篩查分析中解脫出來,當人力「大海撈針」難以招架之日,正是人工智慧大顯身手之時。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幫天文學家「大海撈針」人工智慧有了新辦法
    幫天文學家「大海撈針」 人工智慧有了新辦法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方法,發現了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為研究天文學家要想從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LSST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等遍布世界的大型望遠鏡捕獲的海量數據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以資研究,無異於大海撈針。如何高效地處理這些數據,已成為現代天文學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由於人工智慧在海量數據分析和處理方面所具有的突出優勢,它也很自然地走入了天文學家的視野。
  • 「大海撈針」怎麼說?
    大海撈針 表示: 在大海裡撈一根針 >比喻無從尋覓 出自: 明·王錂《春蕪記·定計》: 「覓利如大海撈針,攪禍似乾柴引火。
  • 準確率高達97.5%:天文學家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出56萬個星系
    天文學家將AI人工智慧應用於斯巴魯望遠鏡拍攝的遙遠宇宙超寬視場圖像,並在這些圖像中實現了非常高的發現和分類螺旋星系的精度,這項技術與公民科學相結合,有望在未來產生更多的發現。一個主要由來自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應用了一種深度學習技術(AI人工智慧),對斯巴魯望遠鏡獲得的大量圖像中的星系進行了分類。
  • 人工智慧尋找到新行星,它的出現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精確度極高
    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安妮·達蒂羅(Anne Dattilo)領導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將人工智慧應用於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人工智慧成功地識別出了迄今未被發現的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
  • 天文學家使用人工智慧算法確認了50顆新系外行星
    1995年,一組歐洲天文學家發表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聲明,宣布他們發現了第一個被證實繞著外星運行的世界,這是一顆大約是木星一半大小的熱氣巨星,稱為51 Pegasi b。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超過4,200個繞太陽系運行的世界,以及5,000多個候選系外行星。
  • 大國重器「深海勇士號」擁有最強大腦「大海撈針」成為現實
    大國重器「深海勇士號」擁有最強大腦「大海撈針」成為現實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本月30日,中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將正式驗收交付,預計在今後30年裡為海洋科考服務。
  • 客戶要求我大海撈針,法院該支持嗎?專家這麼說……
    客戶要求我大海撈針,法院該支持嗎?解析 居住權是《民法典》新設的物權,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非流轉性的特徵。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居住權人死亡則居住權消滅(人死權滅);居住權無收益權能,不得出租,除非另有約定。
  • 專家稱「新人類」和人工智慧將取代現有人類
    &nbsp&nbsp&nbsp&nbspSETI資深天文學家表示,最終我們製造的人類後代將出現「新物種」,就如同狗與大灰狼之間的差異。&nbsp&nbsp&nbsp&nbsp騰訊太空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戰爭、政治活動或者貧困不會導致人類走向滅絕,目前,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資深天文學家塞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指出,「設計嬰兒」和人工智慧可能使人類消亡。
  • 天文學家還沒有放棄
    編排:陶邦惠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s://www.space.com/astronomers-test-string-theory-chandra-x-ray-telescope.html為了驗證超弦理論,天文學家已經探測了英仙座星系團
  • 大海撈針!「中國天眼」搜索脈衝星有多難?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脈衝星發現的歷程,如大海撈針一般困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總工程師姜鵬給出這樣一組數據:FAST在2018年觀測時,峰值數據率每秒就可以達到38G。其產生的海量數據,給FAST團隊帶來了巨大挑戰。
  • 人工智慧讓未來的生命重新定義,去找有趣的靈魂
    不管你有沒有教育背景,不管你是有沒有工科的背景,還是做社會學研究的,不管你是學者還是普通人,人工智慧都是人類生活一個共同的話題。大家對人工智慧這個新玩藝兒,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興趣。最近,我聽了一位專家的講座。對生物未來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40萬年前,就有了生物的生命。
  •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單側脈衝恆星
    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僅15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跳動的恆星,但只有一側脈衝。儘管早在十幾年前,人們就預測過這樣的天體,但這仍然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它。由於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是什麼,他們將這些帶給了更專業的天文學家尋求幫助。最終,在庫爾茲和波蘭哥白尼天文中心的天文學家傑拉德·漢德勒那裡,他們找到了答案。恆星內部的波動並不罕見。很多恆星——也許是所有的恆星——都在有節奏地振動,這是由恆星內部的波動引起的。這些波動通常被認為是由對流和恆星磁場產生的。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利用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技術、藉助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構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 英語流利說:如何用人工智慧幫你說一口流利英語?
    胡哲人表示,「在我們的 60 萬付費用戶裡面,的確有非常多的來自美國、澳洲、英國、東南亞的一些學員,我相信可能是當地的一些新移民,他們也要提高自己的英語融入當地社會。在這個時代,基本上你只要足不出戶,拿著手機,就可以選擇到最合適自己的內容,同時選擇到最好的老師。」
  • 人工智慧開始用於太空實驗,發現56萬個「星系」?
    天文學家將ai人工智慧使用於斯巴魯望遠鏡拍攝的遙遠宇宙超寬視場圖像,而且在這些圖像中實現了特別高的發現及分類螺旋星系的精度,這項技術和公民科學相結合,有希望在未來產生許多的發現,一個重要由來自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對於遙遠宇宙的近56萬個星系進行了細緻分解,根據是昴星團望遠鏡查看過的超廣角圖像。
  • 人工智慧幫助人類對付新冠病毒嗎?
    目前新冠病毒在國外混的可謂是「風生水起」,特別是美國截止目前已經有60萬人在養了,每天還有接近三人領養。這些歪果仁的興趣咋們搞不懂。不過呢也因為這場疫情,有一個行業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那就是人工智慧。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一百多家醫療機構引進了依圖公司開發的「胸部CT新冠病毒肺炎智能主價系統。騰訊、百度、商湯等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冠肺炎AI診斷工具。其實2018年美國方面就開始用人工智慧給人看病了。一份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有84%的放射診所已經使用或下在準備使用人工智慧算法檢查醫療影像。
  • 人工智慧的勝利!英國科學家從NASA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出了50顆新行星,標誌著天文學技術迎來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從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來自沃裡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建立了一個計算機學習算法,來挖掘包含有數千個潛在行星的NASA老數據。
  • 【中國青年報】大海撈針!「中國天眼」搜索脈衝星有多難?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脈衝星發現的歷程,如大海撈針一般困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總工程師姜鵬給出這樣一組數據:FAST在2018年觀測時,峰值數據率每秒就可以達到38G。其產生的海量數據,給FAST團隊帶來了巨大挑戰。
  • 筆尖上的行星,兩位天文學家,僅僅憑藉「算數」發現了新行星
    天王星的發現已經證明了太陽系可能存在著肉眼看不見的行星,有一就有二,我們不能排除太陽系還有其他行星的可能。(圖片說明:勒維耶)當時,有一個名叫奧本·勒維耶的人通過大量的計算,推測出了一顆行星的位置,並且興致勃勃地去柏林天文臺,請求那裡的科學家按照自己的計算結果尋找新行星。
  • 在癌症治療這件事上,要不要相信人工智慧?
    對於以往隨機發現的藥物研發方式,人工智慧的加入也許能讓「大海撈針」變成「有的放矢」。來自 Accutarbio 的創始人範捷博士,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碩士就讀於加州伯克利分校。他相信人工智慧與實驗驗證相結合 (hybrid-method),可以加速新一代靶向治療藥物開發,也可以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