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獨家內容。
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安妮·達蒂羅(Anne Dattilo)領導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將人工智慧應用於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人工智慧成功地識別出了迄今未被發現的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
圖解:使用人工智慧對有噪聲的數據進行梳理會產生結果。
使用的數據是在克卜勒的所謂K2任務期間收集的,這是該飛船延長的「第二生命」活動。該活動始於2013年,當時美國宇航局的工作人員在一次嚴重故障後成功重啟了該望遠鏡。
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之一安德魯·范德堡解釋說,將受損的太空飛行器重新投入運行無疑是工程學的一大勝利,但它卻讓天文學家們頭疼不已。他說:「K2的數據更具有挑戰性,因為太空飛行器一直在移動,」
其運動的擺動意味著收集到的數據非常嘈雜,這使得對系外行星的識別更具挑戰性。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證明,一種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行星搜索算法,然後讓它自由運行。運行該程序後,我們發現了圍繞一顆1300光年遠的恆星運行的行星K2-293b和圍繞一顆1230光年遠的恆星運行的行星K2-294b。兩者都位於寶瓶座。
範德伯格說:「人工智慧將幫助我們統一搜索數據集。」即使每顆恆星周圍都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當我們用克卜勒望遠鏡觀察時,我們也不會發現所有的行星。這只是因為一些數據太吵了,或者有時行星排列不正確。所以,我們必須糾正我們錯過的。我們知道有很多行星因為這些原因我們看不到。
「如果我們想知道總共有多少顆行星,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發現了多少顆行星,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我們錯過了多少行星。這就是問題所在。」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利用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來尋找和發現數千顆凌日系外行星。克卜勒在其延長的K2任務中,觀察了黃道平面上天空中不同區域的恆星,因此在不同的星系環境中。天文學家想知道系外行星的數量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是不同的。然而,這需要一種自動和公正的方法來識別這些區域的系外行星,並排除模擬凌日行星信號的假陽性信號。
我們提出了一種利用深度學習對這些系外行星信號進行分類的方法。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在醫學和語言學等領域都很流行。我們修改了一個神經網絡,以前用於在克卜勒領域識別系外行星,以便能夠識別不同K2運動中的系外行星,這一運動在銀河系環境中範圍很寬。我們訓練一個名為AstroNet-K2的卷積神經網絡,來預測給定的可能系外行星信號是由系外行星引起的還是假陽性。AstroNet-K2在分類系外行星和誤報方面非常成功,在我們的測試集中準確率達到98%。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cosmosmagazine-ANDREW MASTERSO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