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輪張萬葉陰,一皮一節筍抽金」的棕櫚,最有利用價值的是棕片,即葉鞘纖維。自先秦時期開始,人們就收割利用棕片以創造經濟價值,諺語云「家有千棵棕,子孫不受窮」。棕櫚不但能創造經濟價值,「棕櫚型」樹冠還可以營造南國熱帶風情植物景觀。悠久的栽培利用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棕櫚植物文化。
棕櫚,又名棕樹、栟櫚,棕櫚科棕櫚屬常綠喬木。樹幹具環狀葉痕,上部具殘存網狀纖維葉鞘。葉圓扇形,掌狀深裂。葉柄兩側具細齒。肉穗花序簇生,花小而黃色。核果闊腎形,熟時藍黑色,被白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秦嶺、長江流域以南,中南半島、日本亦產。江南各地廣泛栽培,主要剝取葉鞘纖維,用於編制棕繩、蓑衣、棕墊、地毯、棕刷等。
棕櫚之名始見於我國先秦文獻《山海經》,書中記載「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棕櫚,又稱栟櫚,因皮中毛縷如馬之鬃鬣,故名。
棕櫚最有利用價值的是棕片,即葉鞘纖維。葉鞘纖維耐拉力強,耐磨耐腐,柔軟度好,斷裂伸長小,擁有麻類纖維的優良特徵,是極為難得的功能性和環保型的天然纖維資源,十分適合作編織和紡織品原料。
我國自先秦時期就開始收割利用棕片以創造經濟價值,諺語云「家有千棵棕,子孫不受窮」「家有千棵棕,不松也要松」「千棕萬桐,永世不窮」。這裡「棕」就是棕櫚,意思是說只要多栽棕櫚和油桐,就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子孫後代就不會過窮苦日子。在過去確實如此,如果家裡種一片棕櫚,棕片年年割,直接拿去販賣,或製成棕繩、蓑衣、棕墊、地毯、棕刷等棕櫚製品銷售換錢,收入來源穩定可靠,何愁受窮之憂。同時,以棕片為營生的手藝人「棕匠」行業,也順勢誕生。
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棕櫚種植熱情達到高潮,一度成為江南許多農村地區的主要發展產業。據云南、湖南、江西、貴州、四川、廣西等省區不完全統計,棕櫚人工林面積達百萬畝,年採剝棕片十餘萬噸。其中,雲南紅河縣的棕櫚種植面積、棕片及棕製品產量位居全國前茅, 被譽為「棕櫚之鄉」。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棕櫚製品逐漸被新產品所取代,棕櫚的經濟價值也大打折扣,像棕蓑衣基本已被雨衣或雨傘所取代,棕繩基本已被塑料繩或鋼絲繩所取代,棕刷基本已被塑料刷所取代。再加上,村民掙錢的路子更廣了,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掙錢過日子,現在外出打工比在家裡種棕櫚、賣棕片來錢更快更容易了。因此,人們種植棕櫚的積極性也沒以前高了,手藝人「棕匠」也早已失業。
隨著人們對功能性和環保型的天然綠色纖維製品的熱切追求,棕櫚的經濟價值又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利用,棕片可以製成環保型天然床墊,棕葉可以應用於現代紡織業,棕片和棕葉還可製成自然降解的包裝材料等。
宋代詩人董嗣杲曾在《棕櫚花》中描寫到「一皮一節筍抽金,胚成黃穗如魚子」。
棕苞是棕櫚未開放的花苞,因外層花苞類似筍殼,裡面生有密集成列的米粒狀小花蕾,如魚腹中的魚籽,故又稱為「棕魚」或「棕筍」。剝去外層花苞片,裡面如魚籽似的包體,就是做菜食用的部分。宋代詩人董嗣杲曾在《棕櫚花》中描寫到「一皮一節筍抽金,胚成黃穗如魚子」。
每年三四月,是棕苞採集的時節。成熟的棕櫚花苞體態豐腴,一串串黃澄澄,十分誘人。但古人對其還是有點懼怕,常認為棕苞有毒,食用者少。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棕魚,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遠,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
根據現代棕苞營養成分研究分析,棕苞沒有毒性,棕苞具有高纖維、高鉀和低脂肪、低熱量的營養優點,是一種豐美、健康、天然的綠色食品,生熟都可吃,同時,亦兼有消炎清火、降血壓、助消化的藥用功效。但因其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偏低,口味微苦澀等缺點,現代食用棕苞並不普及,食用棕苞者多集中在少數民族及偏遠山區,並成了當地的特色農家菜式。
棕櫚為典型的「棕櫚型」樹冠,可以營造南國熱帶風情植物景觀
棕櫚是單子葉植物為數不多的木本植物,它與常見的雙子葉闊葉樹種、松柏類針葉樹種營造的植物景觀風格不同。棕櫚樹幹無分枝,亭亭玉立,葉大形,集生幹頂,組成典型的「棕櫚型」樹冠。「棕櫚型」樹冠是熱帶植物景觀的象徵,棕櫚科植物大部分樹種都具有「棕櫚型」樹冠,如我們熟悉的椰子樹、蒲葵、魚尾葵等。因此,棕櫚科樹木可以營造出具有南國熱帶風情的植物景觀。
棕櫚性喜光,喜溫暖溼潤氣候,耐寒性極強,最低可忍受零下14攝氏度的低溫,是國產棕櫚科植物分布最廣、最耐低溫的樹木。加上其樹形挺拔秀麗,葉形優美動人,適應性強,能抗多種有毒氣體,故常被廣泛用於江南各地園林綠化及工廠綠化。又因其四季碧綠,經冬不凋,生機盎然,盡顯一派南國風光,因此,棕櫚也常常被引種栽培於長江以北地區,如河南、北京、天津、湖北、山東、山西等省市,經多年的引種培育後,棕櫚已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遇到極端低溫,仍需一些人工保護,以防極端低溫凍傷樹體。
棕櫚不但可以用於園林綠化,還可以用於石漠化治理。棕樹具有淺根性、宜石灰土等生態特性,完全可以廣泛種植於土壤瘠薄的石漠化地區,種植的棕櫚不但能有效防治石漠化惡化和水土流失的生態問題,還可收割棕片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棕櫚的肉穗花序
棕櫚在我國長期的栽培利用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棕櫚文化,主要體現在棕櫚崇拜、棕櫚文學和棕櫚藝術3個方面。
棕櫚常作為村落標誌、愛情象徵、生殖力象徵、祖宗象徵及風水樹而被崇拜。如雲南哈尼族人常把棕櫚作為村寨標誌,諺語云:「無棕無竹不成哈尼寨」。哈尼族人也常借絲絲相連的棕片象徵著親密無間的愛情,借勃勃生機的棕心象徵著子孫繁衍的生殖力。客家人常把棕櫚作為祖先來崇拜,他們認為「棕」者,「宗」也,故在房前屋後常遍植棕櫚,以應「種棕樹, 敬祖宗」之說。棕櫚極易繁殖成活,生命力頑強,江南各地鄉村也常把棕櫚作為風水樹普遍栽培,以護衛風水。
棕櫚作為文化情感表達符號,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枯棕》「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徒布如雲葉,青黃歲寒後。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嘆久」,詩人借棕櫚被過度割剝以至枯死,來寓意蜀中百姓慘遭暴斂而生存無路。唐代徐仲雅《詠棕樹》「葉似新蒲綠,身如亂錦纏。任君千度剝,意氣自沖天」,表達了其傲岸不屈的人格象徵。北宋文同《竹棕》「秀幹扶疏彩檻新, 琅玕一束淨無塵。重苞吐實黃金穗, 密葉圍條碧玉輪。凌犯雪霜持勁節, 遮藏煙雨長輕筠」,讚譽了其經霜不凋的節操美。
棕櫚常作為繪畫、舞蹈藝術的表現題材。如我們熟知的著名畫家齊白石繪製的《棕櫚樹》《棕櫚螞蚱》《棕櫚草蟲》等畫作。雲南紅河縣哈尼族人在祭祀、喪葬、逢年過節、農事休閒時常盛行跳「棕扇舞」, 以表現哈尼族人民對死者的尊敬和懷念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廣西那坡縣黑衣壯族人常手持棕櫚葉跳「八字舞」,象徵著黑衣壯人的堅強性格與毅力,跳「團結舞」象徵著黑衣壯人的和諧團結。
值得強調一下,西方的棕櫚文化與中國的棕櫚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中的棕櫚樹是指棕櫚科刺葵屬的海棗樹,又稱椰棗樹,象徵著希望、和平、勝利和好運。不過,中國翻譯者常將西方的棕櫚樹誤譯成中國的棕櫚樹,如漢語聖經中誤把西方的海棗樹譯為「棕樹」或「棕櫚樹」,導致很多中國學者把西方的海棗樹文化與中國的棕櫚文化混為一談。(作者 徐永福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植物區系、植物分類、植被生態、植物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擔「樹木學」和「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教學工作。先後參加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對國內100多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進行過植物資源考察,出版專著4部,發表科研論文15篇,科普文章10篇,參編教材3部。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