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有個傳統,人活一世,總想為子孫留下點什麼,以為念想。
人的「三觀」不同,人生追求各異,欲留給子孫什麼也自然不同。有的窮其一生積累錢財留給子孫,有的把拼將一輩子的產業留給後代,有的乾脆買房置地留給下輩……古往今來,世相俗態莫不如此。
假使在古代,無論從政為官,無論豪紳商賈,他們以何遺子孫,都不為過。即便在今日,倘若既無官位又無公職,以何遺子孫也是人家的自由,他人自然不該說三道四。
當然,即使古人,也有不入俗流者。東漢的楊震、北宋的範仲淹、清代的林則徐,面對以何遺子孫的問題,回答得便不同凡響。
《後漢書·楊震列傳》載,楊震往東萊郡就任,途經昌邑縣,楊震曾有恩於昌邑縣令。縣令夜裡送錢財給楊震以示感恩,並說:「黑夜裡沒人知道。」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縣令羞慚而去。
楊震剛正廉潔,從不接受私人的拜會請託,拒受贓錢。子孫們平日吃素步行,未染官宦子弟惡習。親朋好友勸楊震,該為兒孫聚些財產。楊震卻說:「讓後世稱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把好品德留給他們,這『財產』也很厚重呵!」楊震的子孫,個個秉承家風,無不廉潔剛正,聞名當世。
北宋範仲淹,雖位高祿厚,但生活仍十分儉樸,其俸祿大多用於周濟貧民和在家鄉購買義田,以養貧窮無靠的人。他清貧終身,去世時「身無以為斂,死無以為喪」,未給後代留下任何財產。一個堂堂北宋副宰相,清廉若斯,著實罕見。然而,他的四個兒子個個成材,曾孫輩依然顯赫,代代廉潔。
晚清高官林則徐,一生清廉,不置恆產,曾寫下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他乾脆不給後代炫富享受的機會,只期冀晚輩自立自強,充滿了遠見卓識。林則徐去世時,家無餘財,但他的子孫數代書香綿延,進取成材者頗多。
楊震、範仲淹、林則徐他們都認準一個理,留給子孫清白高貴的品質,勝過任何財富。欲問何以遺子孫,按理說,如今已失去探究的必要。然而,福蔭子孫的封建幽靈還時常露臉兒,為子孫謀財、謀位現象依然存在。有些人為此破底線、踩紅線,以身試法,最終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還遺貪腐獲罪的臭名於子孫,難以昂首面人。
無論在什麼社會,欲為子孫留什麼,都關乎為官者的操守和品德。「只將清白遺子孫」,表面似乎虧待了子孫,實則不然,端方廉潔的品質,錢財豈可沽來?平民百姓自發歌之贊之,享譽千古,便是明證。而今,為公僕者,更應見賢思齊,將「只把清白遺子孫」當作畢生追求。否則,便可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其中的風險還是掂量掂量吧。
作者:張樹民
文章來源:《前線》雜誌2020年第12期,原標題「但問何以遺子孫」
責編:丁兆丹
版式: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