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濤教授:「三個意識」的核心是公僕意識

2020-12-06 央視網

謝春濤教授:「三個意識」的核心是公僕意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31日 01:40 來源: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 3月30日下午,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謝春濤教授做客新華網,就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三個意識」的時代背景以及深刻內涵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回答網民問題時,謝春濤教授表示,「三個意識」的核心是公僕意識。

「三個意識」中哪個是核心?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分開來談各自又是什麼?對這些問題,謝春濤教授說,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集中起來談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提出之後很快受到各方面的關注。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三個意識」,提出有什麼針對性,有什麼內涵或者說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確實是很值得思考的。我個人感覺,胡錦濤總書記如此鮮明的提出「三個意識」,它的價值所在就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就是針對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作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七次全會講話當中特別提出作風問題,這個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我們的幹部確實需要樹立這樣的作風,我們的人民群眾希望幹部有這樣的作風。作風是一種外在的體現,是通過我們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所以提出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作風。意識更多是在腦子裡,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我想只有有正確的意識、好的意識,才能外化為好的作風。

責編:張建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連評「三個意識」說明什麼
    《人民日報》3月20日、21日、22日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告誡各級官員增強三項意識。文章將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提出的三個意識,做以詳細解讀,細緻闡述了「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的具體內容,強調各級幹部要增強三個意識,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勝利。
  • 劉曉力做客新人文講座解析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哲學爭論-清華大學...
    科學家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十幾年前開始關注機器意識的相關研究,機器意識研究的工作假說有哪些?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究竟有何異同?「人類不過是一臺情感機器」嗎?在今天人機互動的新智能時代,反思這些哲學爭論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曉力從四個維度展開了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爭論的哲學思考。首先,她從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兩方面入手,分析關於人類意識的哲學爭論。
  • 意識與記憶(記憶三法)
    一、關於意識什麼是「意識」?法國迪昂教授在《腦與意識》中說:我們的大腦有一種選擇性的過濾機制,在無數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進入大腦進行加工,指導我們具體的行為;進入大腦經過加工後的信息才形成意識。什麼叫「意識活動」?
  •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2020-12-02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增強四個意識 做合格黨員
    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是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的關鍵詞,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既是共產黨人在新形勢、新時代面前的政治自覺和歷史擔當,也是黨員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成為一名合格黨員,必須要努力樹立四種「意識」,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一致,做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
  • 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月26日下午,內蒙古非遺保護中心黨支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活動,邀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
  • 張金梁強調「三個意識」
    因此,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張金梁教授在書法研究生教學方面,提出了「三個意識」的理念。1問題意識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應將本科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培養,即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書法史研究,只看一種書法史很難發現問題,若看過幾種便會自覺比較,對其中不同的論說進行思考,從而產生自己的看法,進而產生「問題意識」,再藉助於古今書法文獻解決所發現的問題,此便是學術研究了。經常如此,逐漸練成了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火眼金睛」。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需要指出的是,從物質分析手段上科學研究意識命題雖然非常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詞性界清上準確使用意識概念的努力。因為自從意識這個詞語產生後,人們就在各自所指的含義上使用它,而我們為了討論交流與意識相關問題的效率,就必須按照實際使用意識概念的規範來統一限定其範疇。
  • 黨的幹部要強化「空心」意識
    黨章第三十三條規定,「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的公僕。」這既體現了黨的幹部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明確了對黨的幹部的基本要求。機關黨員幹部作為黨的幹部,要強化「空心」意識,確保工作實效。 一要防範「掛空擋」心理。 「空擋」,通常指機動車變速杆放在「N」標識處,變速箱與驅動輪完全分離的狀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布仁巴圖是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今年秋季新生入學後,布仁巴圖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是「民族團結,從我做起」的德育課,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布仁巴圖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教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你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才行,56個民族要都有這個意識,我要實現偉大的夢想,這樣我們從小就要培育這個共同體意識,有了這個思想,奮鬥的目標才更加明確。近10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已累計向全國培養輸送了3000多名蒙醫藥學專業人才。
  • 「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要記住!
    「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要記住!「四個意識」「四個意識」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最早提出來的。政治意識,要求堅定政治信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政治原則,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 意識的宇宙新論,自然就是無為的意識層次、意識境界!
    宇宙是意識的宇宙,整個宇宙都是意識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心的世界。再一分為二,就是靈魂世界和物質世界,或者靈界與凡界。所以,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意識能量或意識頻率狀態、精神世界處於什麼狀態,和什麼道相應,就會去什麼道。這輩子老是做惡事,修的都是貪嗔痴,呵呵,死後就去下三道。這輩子修的是五戒十善,那就去上三道。
  • 增強「四個意識」 堅定「四個自信」
    原標題:增強「四個意識」 堅定「四個自信」 核心提示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全票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是黨的意志、人民意志、國家意志高度統一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三位一體」領導體制的制度安排,充分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心聲。
  • 共同的思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途徑之三
    提要:歷史上,中華民族逐漸由眾多分散的民族群體走向文化自覺的民族共同體,這個過程亦是其共性思維聚合與發展的過程共同思維的培育和提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的心理途徑。群體或共同體所表現出的思維活動是其重要的心理過程,對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整合與凝結作用。據研究,思維方式與人格等有一定關係,對群體而言,思維方式與民族性、國民性等有著一定關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人的思維、東方人的思維,或者美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思維。一個民族共同體有著共同體特有的內涵與外延。
  • 意識的奧妙
    意識的奧秘,我們來聊聊吧!生命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非智慧生命,一種是智慧生命。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地球也曾誕生過不同階段的霸主級生物,比如二億多年前的巨蟲時代,6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可是這些地球的霸主,它們都是依靠強大的身體力量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 堅定「四個自信」 增強「四個意識」
    【摘要】黨員幹部堅定「四個自信」能夠更好地保持政治定力,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能夠更好地養成戰略思維,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能夠更好地維護黨中央權威,牢固樹立核心意識;能夠更好地強化紀律觀念,牢固樹立看齊意識,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提供紀律保證和價值認同。
  • 意識的誕生,奇蹟的一躍丨宇宙中為什麼存在意識
    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宇宙中有意識的存在」。現在我喜歡簡單的說明問題,即使是假設,也不喜歡很長的論述。如果按照流行的假說,意識是量子糾纏的結果,那麼,再分析,意識的基礎就是微觀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好這個也符合哥本哈根詮釋,信息是量子塌縮的結果,意識即信息。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基礎認知,是下面分析的基礎。
  • 決定一個人的三個維度——念力——意識(4)
    之前的文章中,有說過,我們的意識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今天我們就來比較深入的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顯意識就是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潛意識就是引發我們第一觀念的意識。顯意識是主動的,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控制和調節;潛意識是被動的,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經歷形成,往往表現為條件反射,我們無法控制,只能去影響和改變它。潛意識決定了我們意識的呈現和表達,顯意識在無形中不斷地強化、影響和改變潛意識。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悲劇意識》:正視悲劇意識,在生存的悲劇性中找回生命的尊嚴感
    就像哲學家鄧曉芒教授在談到程亞林的《悲劇意識》這本書時,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樣的困境:中國最大的悲劇是沒有悲劇意識,也就是對現實悲劇的反省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震耳發聵的聲音並非危言聳聽,這確實是需要認真補上的人生一課。當然,程亞林在此書中也清醒地認識到:找回生命的悲劇意識不一定能予人世俗意義上的幸福,但拒絕正視生命悲劇意識的人在人格精神上必然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