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進新住所 搬出新未來

2020-12-0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搬進新住所 搬出新未來

&nbsp&nbsp&nbsp&nbsp13歲的參旦多傑進屋時,五六個記者正在他家採訪。他有些緊張,安頓好客人坐下後,他才坐下來,大大方方地用漢語回答起問題。

&nbsp&nbsp&nbsp&nbsp比參旦多傑年長1歲的姐姐東智卓瑪用藏語嘟囔了幾句,幫忙翻譯的工作人員笑了:「她說自從搬家後,弟弟越來越『端莊』了。」

&nbsp&nbsp&nbsp&nbsp東智卓瑪口中的「搬家」指的是易地扶貧搬遷。近年來,在青海省廣袤的牧區,不少過去住在帳篷裡或土坯房中的藏族同胞,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進新房子,也搬進了新生活。

&nbsp&nbsp&nbsp&nbsp他們用上了電,學會一技之長,有了謀生技能,未來有了更多可能。

&nbsp&nbsp&nbsp&nbsp從一支手電筒到一臺洗衣機

&nbsp&nbsp&nbsp&nbsp8月19日,海拔43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陽光明媚,47歲的藏族大娘康吉正在自家小院裡用洗衣機洗衣服。能方便地用上電,對康吉來說,是從一年多以前才開始有的生活。

&nbsp&nbsp&nbsp&nbsp2019年以前,來自瑪多縣扎陵湖鄉尕澤村的康吉一家還過著遊牧生活。由於經濟狀況欠佳,那時候,家裡唯一的「電器」是一支手電筒。

&nbsp&nbsp&nbsp&nbsp一年前,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康吉一家搬到了縣城旁邊的查理鎮噶丹村集中安置點。如今,除了洗衣機,她家裡還有電視、冰箱、電磁爐等各種電器。

&nbsp&nbsp&nbsp&nbsp「以前沒電的時候,衣服全靠手洗,天熱時牛羊肉難以保存,就算是簡單做一頓飯,都要花很長時間。」康吉說。

&nbsp&nbsp&nbsp&nbsp邁入「電氣時代」,康吉一家除了受益於搬遷政策,也受益於瑪多縣近年來的電網改造工程。由於位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經濟落後,瑪多縣城以前都只能靠柴油機供電。瑪多地處黃河源頭自然保護區,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用電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nbsp&nbsp&nbsp&nbsp2015年,青海省政府與國家電網聯合啟動了「果洛聯網工程」解決牧區缺電問題。2016年8月,隨著瑪多330kv開關站投入,瑪多縣用電正式接入了國家大電網,縣城居民終於用上了安全、可靠、清潔的電能。

&nbsp&nbsp&nbsp&nbsp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多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裡,曾經世代住在帳篷中的搬遷群眾的基本生活設施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nbsp&nbsp&nbsp&nbsp從等待救助到靠雙手致富

&nbsp&nbsp&nbsp&nbsp雪域高原電力普及不僅給牧區人民帶來便利的生活,也帶來了致富增收的機會。

&nbsp&nbsp&nbsp&nbsp2016年,原本居住在瑪多縣黃河鄉江旁村的仁次一家通過瑪多光伏電站獲得3.3萬元的分紅。當年,仁次利用這筆錢到四川學習了藏服加工製作技術。

&nbsp&nbsp&nbsp&nbsp2018年,仁次一家4口搬入了查理鎮果洛新村,與過去在江旁村的生活相比,穩定的電力供應讓仁次的一技之長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很快,他購置了電動縫紉機和熨燙機,在家裡開起了藏服製作手工作坊。

&nbsp&nbsp&nbsp&nbsp「一頂藏式帽子500元,一件傳統藏服能賣到4000元。」仁次樂呵呵地算著帳。如今,他已從貧困戶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nbsp&nbsp&nbsp&nbsp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廿地鄉切扎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4歲的仁青加和38歲的妻子切忠也靠做裁縫徹底擺脫了貧困。

&nbsp&nbsp&nbsp&nbsp切扎村距離共和縣府恰卜恰鎮24公裡,是該縣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2017年,全村居住偏遠、分散的1144戶471名農牧民進行了搬遷,其中101戶334人通過統規自建住房方式,異地安置於恰卜恰鎮城北新區,距離縣城僅3公裡。仁青加一家就在其中。

&nbsp&nbsp&nbsp&nbsp同年,仁青加和妻子參加了共和縣就業局為貧困戶免費開辦的技能培訓班,雙雙習得了裁縫手藝。如今,通過縣城裡的服飾公司,夫妻倆每月能接到10套左右的藏服訂單。

&nbsp&nbsp&nbsp&nbsp「離縣城近,接單、拉原料、送成衣都很方便。」在仁青加的2019年家庭收入明白卡上,務工收入一欄有近3萬元,「都是靠雙手掙來的。」仁青加很是自豪。

&nbsp&nbsp&nbsp&nbsp便利的地理位置,讓切扎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規劃。據廿地鄉黨組書記楊果介紹,除了靠近縣城,切扎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還地處109國道旁,常有貨車司機和前往青海著名景點茶卡鹽湖的遊客從此經過。2019年,整合各級資金858.69萬元,切扎村開始修建集餐飲、住宿、購物於一體的產業扶貧孵化基地。

&nbsp&nbsp&nbsp&nbsp「今年9月,產業園大樓即將對外出租,既可以就近解決群眾務工,又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楊果表示。

&nbsp&nbsp&nbsp&nbsp從考試不及格到「我要考大學」

&nbsp&nbsp&nbsp&nbsp「過去也不是老師教得不好,是我自己學得不好。」採訪時,參旦多傑這句頗為老成的話把所有人都逗樂了。不過,男孩這句話,也真切地道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給姐弟倆的學習帶來的變化。

&nbsp&nbsp&nbsp&nbsp參旦多傑一家來自瑪沁縣當洛鄉查雀幹麻村,屬當地深度貧困地區。由於家中沒有草場等資源,姐弟倆全靠母親達日卓瑪在鄉鎮飯店做廚師的1000多元收入過活。生活艱難,東智卓瑪常常見到媽媽愁眉不展。

&nbsp&nbsp&nbsp&nbsp在這樣的環境下,姐弟倆很難專心於學習。東智卓瑪說,過去在當洛鄉上小學時,她很難得能在考試中及格,弟弟更是坐不住。

&nbsp&nbsp&nbsp&nbsp2018年9月,在自籌了1萬餘元資金後,一家三口搬家了久美家園80平方米的新居,東智卓瑪和參旦多傑各自進入了瑪沁縣教學質量較好的初中和小學,達日卓瑪在縣政府獲得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每月工資2870元。加上產業入戶資金在合作社中的分紅,去年,家裡的總收入達到了2.8萬餘元。

&nbsp&nbsp&nbsp&nbsp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轉移就業,安置在久美家園的7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實現了戶就業率100%。

&nbsp&nbsp&nbsp&nbsp母親達日卓瑪臉上的笑容多了,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好了。上學期期末考試,參旦多傑和東智卓瑪各自獲得了班上的第3名和第6名。

&nbsp&nbsp&nbsp&nbsp易地搬遷後,參旦多傑有機會去了西寧和成都,大城市的繁華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這個藏族男孩已有了自己的夢想,「好好念書,考上大學。」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房屋翻新 住得舒心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2020年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菲老達村的蝶變 --西昌電力扶貧側記 2020年09月07日 18:33:46來源:四川新聞網涼山頻道 編輯:王飛 四川新聞網消息(王懌陽)
  • 手機裡的小康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裡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城市打拼,期待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大哥大」亮相之後沒多久,從城裡回來幾個腰掛尋呼機的青年。各式尋呼機流行了一陣,就被翻蓋的、直板的各種非智慧型手機取代。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的選擇更加多樣了。手機外觀變化的背後是移動通信的迭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訪金斯瑞 感受企業氛圍
    近日,南京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該系列發布會邀請中央駐寧媒體、省屬媒體、市屬媒體、網絡媒體和外宣媒體等參加,宣傳報導南京市不斷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積極推動建設發展的濃厚輿論氛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壽之鄉」氣象新
    「要讓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涉及他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統籌考慮,而用地保障就是解開這把鐵鎖的鑰匙。」巴馬縣自然資源局局長羅金亮分析道。政策先行,為深度貧困地區發展「解鎖」。自然資源支持脫貧攻堅的特殊政策優先在巴馬試行,這是廣西廳定點幫扶工作的「有力武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區桃花湖村:「小黃姜」迎來大豐收 姜農採收露笑顏 2020-11-2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
    為充分展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貧困家庭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現推出「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之三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我出生在武陵山區的一個極貧小山村——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貓寨村。
  • 英國女子對WiFi過敏 被迫搬出17年的住所
    據外媒報導,英國一名女子對無線上網(WiFi)有過敏反應,令她被迫搬出自己的住所。據悉,由基站和手機等電子設備發射發出的WiFi訊號會產生電磁場,43歲的治療師欣克絲聲稱她對電磁出現過敏反應,會劇烈抖震、出現灼痛紅疹和頭痛,為此,她需搬到地下儲物棚居住,遠離那些「有害的」信號。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磅礴的馬鹿河
    開欄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臨川多舉措發展燈芯草產業 2020-11-04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面愁容變成了一臉笑容
    開欄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全面反映我市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非凡歷程,展示我市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日起,營口新聞微信公眾號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市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生動實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掃把「扎」出新生活
    如今,該村把扎掃把做成了產業,小小掃把「扎」出了阿亞格曼幹村村民的小康新生活。  小掃把成了「小寶貝」  「以前扎掃把是為了家用,現在這可是我過上小康生活的寶貝。靠扎掃把,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10月12日,扎了20多年掃把的阿西木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湖:沙漠駱駝馱起牧民「增收致富夢」 2020-11-2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咱村裡有漂亮的水衝廁所啦!」廁所雖小,展現的是鄉村振興的民生和文明;如廁事微,卻關乎農民生活的體面與尊嚴。開魯縣建華鎮大力推進全域「廁所革命」,為的就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