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9-12-11 20:24 來源:澎湃新聞
30歲女子遭遇死胎後又誕下早產兒,5G遠程診斷助專家為其尋找致病基因。
如何防控出生缺陷,已經成為中國臨床專家的一項重任。當前在上海,基於5G技術的「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以及遠程診療平臺,已經在出生缺陷防控領域開展探索。
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超聲科專家為患者做遠程B超檢查。來自安徽的患者張新(化名)成為一名受益者。
她在30歲時,因患有雙側輸卵管堵塞、腎結石,於2016年在醫生建議下嘗試輔助生殖技術,但在孕37周時就胎死宮內,原因不明。而第二次嘗試輔助生殖技術時,又在懷孕不到31周時,早產一名男嬰,體重僅僅為1770g(約3斤半),育兒之路變得很艱辛。
12月11日,張新一家人來到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以下簡稱國婦嬰),向國內輔助生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教授團隊尋求幫助,看是否存在遺傳學方面的問題,而其誕下的男嬰又是否會攜帶致病基因?一旦選擇二胎,將來又如何避免新生寶寶攜帶致病基因?
當天,張新躺在檢查室,在5G技術的幫助下,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超聲科專家為其進行了一次遠程B超診斷,並明確診斷為「雙側多囊腎」,隨後,超聲科專家與輔助生殖、產前診斷專家們通過無延時的高清視頻,實時就患者病情開展討論。
而在基於5G技術的「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下,黃荷鳳團隊還當即調取了檢測機構為張新所做的基因測序數據,以往需要2-3小時下載的數據,目前僅需要9分鐘,隨後再綜合超聲專家的臨床診斷,大家共同確認患者因PKD1基因變異由此導致了多囊腎。
張新介紹,此前她選擇在國婦嬰開展一系列產檢,但因存在腎結石的症狀,需要多次前往第六人民醫院檢查腎臟異常,在產檢期間需要長期往返兩家醫院,尤其是對於孕產婦來說,帶來很大不便。
專家通過基於5G技術的「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調取基因測序數據,下載時間大大減少,專家還能邊看數據邊向患者講解。為儘可能減少患者後續來回奔波就診,黃荷鳳團隊與第六人民醫院超聲科專家團隊共同為其搭建了「5G遠程會診平臺」,用最高效的方式為患者服務,給出最佳綜合診療方案,同時也將會通過這一平臺,對其誕下的男嬰進行定期的隨訪和觀察。
「以往沒有5G技術的支持,我們留取患者的血液樣本,需要交給相關的檢測機構,開展全外顯子組測序明確致病基因,而這一診斷報告需要患者自行前往檢測機構,拷貝近10G的檢測數據來醫院,一來一去耗費時間,病人也要來回跑,過程繁瑣不便,同時也會存在數據時效滯後、結果誤差等情況。」黃荷鳳坦言。
上述專家表示,基於5G技術的「出生缺陷防控數據服務平臺」以及遠程診療平臺,能大大方便像張新這樣的孕產婦群體,尤其是外地患者,「無論是基層醫生、專家、患者之間都可以進行實時的超高清的視頻通話,還可以應用遠程實時醫學影像診斷、染色體分析等,讓病人只跑一家醫院,就能享受全方位的診斷,也能讓多學科的專家在一起,共同為患者診療。」
後續,這名男嬰也可以通過5G遠程診療平臺進行隨訪,由此來確定是否攜帶致病基因。一旦張新面臨二胎選擇,也可以通過產前篩查結合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技術(PGT)將多囊腎的致病基因剔除,仍然有希望誕下健康寶寶。
黃荷鳳認為,當下5G遠程診療模式值得推廣複製,「在上海,有不少患者來自省外,面臨生殖方面的疑難病症,有了這一技術,她們不需要反覆跑大醫院做檢查、看報告,而他們的孩子也可以通過遠程診療進行定期的隨訪和觀察。」
同時她也指出,在5G技術平臺服務過程中,患者的基因檢測數據可以實現存儲,這有利於建立適合中國人群的遺傳疾病基因庫,將會為疾病診斷分析、科研工作等帶來很大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5G,出生缺陷,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