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法一英裡」跑,正確預測跑者的比賽配速與完賽成績

2021-01-07 騰訊網

大部分的跑者都是從為了健康、減脂減重開始跑步的。但隨著跑步經驗越來越多,參加比賽,期待跑出個人最佳就又成為跑者新的目標。

對比賽而言,設置一個適當的、符合跑者個人能力的完賽目標很重要,但這一點卻並非如想像般容易。很多跑者在短距離訓練時覺得自己跑得還不錯,然而一旦參加比賽,完賽成績常常大大的出乎意料。

很多人容易為自己設置一個極富野心的完賽目標,並且據此進行比賽訓練,在這種情形下,受傷、訓練過度,疲勞等狀況是必然的。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跑者當下水平,正確估計適當的比賽配速。跑圈裡有很多教練、運動學家發現並總結了一些配速計算公式,可以做為訓練和比賽目標設定的參考。

美國執教經驗超過五十年的著名教練Jeff Galloway 也嘗試過很多類似的計算公式,幫助自己的隊員設置合理的配速目標,而且他還從自己的訓練實例中收集數據,用十年的跑者數據和完賽成績,發現了最準確的完賽成績預期都和一英裡跑有關。

一個簡單的一英裡跑測試,就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跑者在5公裡、10公裡、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賽中,每英裡跑步配速逐漸降低的幅度。Jeff教練把這個測試稱為『魔法一英裡』跑(Magic Mile,以下簡稱為MM跑),很多跑者也已經從這個測試跑中受益。

一英裡約等於1.61公裡,是北美跑者常用的配速計算單位。正好是標準田徑場的四圈再加上9到10米的距離

跑者只需要盡力完成一個1600米跑,記錄時間然後做一些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更可靠、更符合現實情況的完賽目標,並且據此設計相應的配速訓練計劃,為比賽當天的完賽成績做出一個準確的預估。

如何進行魔法一英裡跑(MM跑)

首先在一個訓練周期中(16到24周),每兩到三周計劃一次MM跑。

在訓練計劃當天只進行一次MM跑,並且跑前做好熱身,跑後做好放鬆。

最好的測試路線是田徑場,或者使用GPS設備來測試一英裡跑。前面已經介紹過,一英裡約等於1.61公裡,在標準田徑場上就是4圈再加上九米(謝謝評論裡糾正)。

跑前需要認真地進行10分鐘熱身,再加速跑50米到100米,讓肌肉充分激活。加速跑不需要衝刺速度,只要用慢跑起步,慢慢提高到預期配速並保持5到10步即可,然後放慢速度轉至步行狀態。

再步行兩到三分鐘。

第一次做MM跑時,切忌開始就竭盡全力。前三圈可以採用較快但是自己感覺舒適可控的配速,最後一圈依據個人能力略微提速。記錄結果時最好每一圈的速度都能記下來。

完成第一次的MM跑後,以後的MM跑都可以比前一次更快一些。

跑步方法可以選擇不休息一次完成,也可以選擇走跑結合的方式。從教練的實踐來看,很多業餘跑者選擇跑走方法時,通常會在1到2個短暫的步行休息後跑得更快一些。

如果沒有田徑場的條件,可以使用GPS設備來測量出一個一英裡的路線。最好尋找平坦、安全的道路,並且在一英裡的距離上多跑幾次,標誌出開始和結束的位置;然後,再測量400米的分段,每一次的MM跑最好都採用同樣的分段。

不要在跑步機上做這個測試。眾所周知,跑步機的距離和配速通常都不太準,一般顯示出來的數據都比實際情況快而且長。

成功完成每一次的MM跑後,可以調整配速在下一次跑得更快些。但每一次的MM跑都不要用力衝刺,保持一個平穩配速。

結束後用慢跑放鬆,然後步行10分鐘左右。

在一個訓練周期結束時最後一次的MM跑,跑者的配速應該達到讓自己完成一英裡跑後無法跑更遠的感覺。

Jeff教練正在介紹MM跑細節

如何利用MM跑的測試結果

有了一英裡跑的完成時間,計算跑者的預期比賽配速就很容易了。

完成時間上增加33秒作為5公裡的比賽配速

完成時間乘以1.15 得到10公裡的比賽配速

完成時間乘以1.2得到半程馬拉松的比賽配速

完成時間乘以1.3 得到全程馬拉松的比賽配速

注意:

依據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是每英裡配速,要轉換為每公裡配速,需要將配速轉化為秒,除以1.61後,得到每公裡的配速。

MM跑的預測配速準確性

任何公式計算的配速都不敢說百分百的準確,採用MM跑的測試方法,在滿足下面這些條件時,可以使預測成績的準確性最大化。

跑者比賽時沒有傷痛的困擾。

整個訓練周期需要有適當的配速、距離的長距離訓練,以及速度訓練。在長距離訓練中,每公裡的配速應當比預期的比賽配速慢上1分10秒左右。

比賽當天溫度不要過高,15攝氏度以下最好。

比賽路線上沒有過多的海拔變化和陡坡。

賽道上能夠跑開,不致於過度擁擠。

比賽中跑者需要一直保持適當的配速。建議首次參加比賽的跑者應當保持訓練時的配速,在以後的比賽中再嘗試提高配速以達到預期目標。

▧ ▧ ▧

作者 | 呼嚕爸爸

編輯 | 一仟流

相關焦點

  • 40歲女跑者,用3分44秒配速,跑了50公裡
    昨天,馬拉松助手報導了一個大神,他用4分14秒的配速,跑了100英裡(160多公裡),打破了世界紀錄。 而同樣的,有一個傳奇的女跑者,也在近日破了一項世界紀錄:她用3分44秒的配速,狂奔了50公裡!上周日,40歲的英國選手Aly Dixon在羅馬比亞布拉索夫舉辦的世界50公裡錦標賽上奪得女子冠軍,並刷新該項目女子世界紀錄。
  • 美國小夥打破1英裡運球跑紀錄 配速2分53秒
    跑者迪倫·索倫森(Dylan Sorenson)剛剛打破了1英裡(約1.6公裡)運球跑的世界紀錄,成績為4分37秒(配速2分53秒),之前的紀錄是由託馬斯·斯豪爾曼(Thomas Schauerman)保持的4分52秒。索倫森是卡羅萊納大學的田徑教練,這所學校擁有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籃球項目。而羅倫森生活中最大的愛好是田徑和籃球。於是他決定用籃球和田徑結合的方式慶祝30歲的生日。
  • 為什麼說10公裡成績能決定你全馬跑多快?
    而10公裡是一個很棒的距離,初跑者把它作為首選目標,因為距離適中,堅持一段時間就會達到,而且日常跑跑對身體健康也非常有好處;對資深跑者來說,10公裡的成績可以檢驗自己的訓練成果,預測馬拉松完賽時間;一些跑步教練也會把10公裡成績,視為評判個人路跑能力的重要標準,用來判斷你的馬拉松潛力。我們來看一張10公裡和馬拉松成績關係的表格。
  • 為什麼說10公裡成績決定你全馬能跑多快?
    當你能跑10公裡時,那麼過渡到半馬和全馬也不是難事。對跑步老鳥來說,10公裡的成績可以檢驗自己的訓練成果,預測馬拉松完賽時間。一些跑步教練甚至會把十公裡的跑步成績,視為評判個人路跑能力的重要標準,用來判斷你的馬拉松潛力。先跟大家科普一下,大家所熟知的10000米和十公裡有區別的。10000米以米為單位,指的是在標準田徑賽道上進行的徑賽長跑。
  • 【比賽】七種馬拉松完賽方式,你是哪一種?
    「我完賽啦,我艱苦地完賽了,我愜意地完賽了,我鬱悶地完賽了,我傲驕地完賽了……」 很多人都完成過馬拉松,這是結果,但完成馬拉松的過程卻可能大相逕庭。我自己也經歷過各種過程。用不同方式完成全馬,意味著所處跑步的不同階段,也可能代表了個人的跑步風格。
  • 寧波四明山「江南百英裡」168公裡競逐,梁晶跑錯路線折回仍奪冠!
    第一個衝到終點的是在國內越野跑圈子裡有「梁神」之稱的梁晶,他以19小時45分42秒的成績奪取了168公裡組冠軍。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最後一個打卡點迷路了,錯失打破江南百英裡賽道紀錄的機會。  「龍虎之爭」連續出現意外  本次賽事的最大看點之一便在於:誰能打破江南百英裡賽道紀錄?今年4月份進行了一場「一個人的江南百英裡」,當時趙家駒以18小時35分45秒跑完168公裡,刷新了該項賽事賽道紀錄。此次比賽,如果選手打破賽道紀錄,將獲得3萬元的破紀錄獎以及提前一秒獎勵2元的時間獎。
  • 環勃朗峰賽全場為最後一名鼓掌!獨腿跑者28小時跑完101公裡
    今天(9月1日),不少跑友的朋友圈都被正在進行中的2019UTMB環勃朗峰越野賽比賽刷了屏。當地時間下午13點37分,101公裡的CCC組比賽終點線,迎來了最後一位完賽跑者。這位右腳穿著義肢的男性跑者,經過28小時05分10秒的堅持,順利跑完全程,完成了6100米爬升,現場掌聲雷動。
  • 100英裡超級馬拉松不是夢 名教頭:人人都能完賽
    北京時間5月20日,100英裡(約合160.9公裡)的超級馬拉松一直被認為是鐵人的運動項目,但是在金牌教練賈森-庫普看來,事實並非如此,在自己最新出版的書籍裡,庫普闡述了一種觀點,只要學會比較的技巧,即每個人都能夠完賽100英裡超級馬拉松的比賽。
  • 25分鐘跑完5公裡!69歲馬英九2小時完賽半程鐵三賽事
    9月23日,馬英九在社交帳號曬出照片,69歲的他剛剛在臺灣宜蘭的梅花湖風景區成功完成了一場半程鐵人三項比賽。賽程總長25.75公裡,馬英九用時2小時59秒完賽。#馬英九在社交帳號曬出完賽獎牌#馬英九此次報名的半程鐵三賽全程25.75公裡,包括遊泳0.75公裡、自由車20公裡、路跑5公裡。其中5公裡路跑的成績令很多人吃驚,在經歷了高強度的遊泳和自行車比拼後,他25分17秒的成績跑完了5公裡,平均配速大概在5分鐘左右。
  • 月跑量300公裡是如何做到的?是全馬330以內跑者的標配嗎?
    沒有跑量積累就無法打下堅實的耐力基礎,雖然不乏天賦異稟者用較少的跑量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成績,也有很多人聲稱要避免垃圾跑量。 總體而言,小編還是不太相信沒有跑量作為基礎,能取得相對比較好的成績,特別是對於訓練時間有限、訓練水平有限的大眾跑者而言。
  • 地球越變越暖,跑者越跑越慢?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對2000年-2018年(下文的所有數據都是基於這一個樣本)間舉辦的30000多場馬拉松比賽,近1960萬個比賽成績樣本的統計分析之上。他們發現,跑者們每一年的平均完賽時間,整體上是呈下滑趨勢的。同時他們也分析得出結論,全球氣候變暖是影響跑者完賽成績變慢的關鍵因素。
  • 配速快,就一定心率高?那是你不會跑
    通常情況下,配速是指一公裡所需時間,心率則是一分鐘心跳次數。一般追求健康跑的人,會非常注意心率問題,他們會根據通常所講的180-年齡來嚴格控制自己的跑步心率,會覺得,凡是超過這個值就是不好的,不科學的。這對於健康跑的人很適用,所以不追求速度的跑者完全按照這個配速跑是非常好的,這種方式不會使速度提升,但卻是保持健康的最佳選擇。
  • 30分鐘跑完5公裡,這個水平怎麼樣?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經常跑步的老手來說,5公裡是最常見的一個跑步距離了,對於保持身體健康來說,每天能跑一個5公裡是非常好的選擇。那麼30分鐘跑完5公裡,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跑步5公裡的10個等級,看看你在哪一個級別吧。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 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一場馬拉松,如果想順利的跑完,體能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如果想輕鬆的跑下來,那心肺能力的提高是更重要的,沒有輕鬆的呼吸,就沒有輕鬆的步伐。  想達到目標成績,就要有相應的配速能力,如果在平時都無法隨意駕馭目標配速,那麼在比賽中跑崩,狀態差等問題出現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 燃燒大數據 | 地球越變越暖,跑者越跑越慢?
    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跑者馬拉松完賽時間平均每年都以+6秒的速度變慢。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對2000年-2018年(下文的所有數據都是基於這一個樣本)間舉辦的30000多場馬拉松比賽,近1960萬個比賽成績樣本的統計分析之上。他們發現,跑者們每一年的平均完賽時間,整體上是呈下滑趨勢的。
  • 跑者課堂丨對於持久無傷跑步的終極歸納:跑者需要遵循的三大要素
    有氧跑主要是指以身體有氧氧化系統供能為主的運動,其中又包括輕鬆跑和馬拉松配速跑兩種跑法; 輕鬆跑心率介於65%—78%最大心率,馬拉松配速跑心率高一些,介於78%—88%最大心率,但仍然屬於有氧跑的範疇; 混氧跑
  • 為正名:你跑的步,沒有一公裡是浪費
    垃圾跑量這個詞其實也是一個舶來品,翻譯自Junk Miles。最早是由一個認為跑步就應該越快越好的訓練理論提出的。在他們的理論中,應該『少跑、快跑』,就能夠在任何距離的比賽中跑出優秀成績,而一切輕鬆配速的跑步鍛鍊都是『垃圾跑量』。 之後又出現一種兩極化訓練理論,認為要麼跑特別快,提高速度;要麼跑特別慢,利於恢復。
  • 怎麼提升配速?
    長期進行跑步訓練的跑友對於跑步配速這個名詞都不會陌生。配速,是指在完成一段跑步過程中,每跑1公裡所用時間的平均值。簡言之,就是你跑步時的速度快慢。馬拉松對於參賽者的體能、耐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如果一開始就將配速提得過快,很有可能導致前期身體消耗過大,而無法保證跑者順利完賽。因此,馬拉松的配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應與跑友自身的運動機能及賽事關門時間相適應。
  • 先看看你10公裡、半馬成績是否達標
    如今冬訓已經過去三分之一,不知你有氧基礎打的怎樣?相較於冬訓前是否有能力上的提升?  在我們平時備戰期間,比賽目標成績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因為它對訓練有更明確的指導作用,讓你有計劃地安排訓練頻次、跑量、配速等等。  如果平時總是盲目訓練,那麼比賽時也就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成績目標。
  • 男跑者創造人狗一英裡世界紀錄 傳奇跑者再現身
    北京時間6月8日,前不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舉行的「人狗共跑1英裡(約合1.61公裡)」比賽中,跑者布賴恩-達夫和他的愛犬凱多姆4分13秒的成績,打破了大名鼎鼎的4分15秒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