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1月14日,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在西南文化名城大理召開。本屆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大理大學藥學院、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以及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
會議現場
會議開幕式上,大理大學段利華副校長和大會主席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分别致辭。開幕式由四川大學侯賢燈教授主持。
大理大學 段利華副校長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在致辭中,段利華副校長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向大家介紹了大理大學的發展情況,並真誠歡迎參加會議的專家們為助力大理大學尤其是化學學科發展提出寶貴意見。
在2020年這個不平凡的一年,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如期舉行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江桂斌院士代表主辦方對大家表示了感謝。江桂斌院士談到,原子光譜技術是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技術,舉辦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的宗旨是「傳承」與「發展」,傳承老一輩專家打下的原子光譜技術的基礎,新形勢下將原子光譜技術發展得更前沿、更有應用價值。
陳洪淵院士、張玉奎院士、大理大學段林書記為《原子光譜分析前沿》(科學出版社)新書揭幕
為了更好地梳理原子光譜分析技術前沿,江桂斌院士主編,侯賢燈、王秋泉、史建波、呂弋為副主編的《原子光譜分析前沿》(科學出版社)一書今天舉行了新書發布儀式。
四川大學 侯賢燈教授 主持開幕式
報告題目:生命分析化學面臨的挑戰
報告人:南京大學 陳洪淵院士
生命分析化學是分析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融合的產物,是研究生命體系中生物分子的組成、結構、濃度、空間分布、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的量測科學;也是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分析測試(包括探針)、材料、方法和儀器的一門學科。因為研究對象「生命體」的特殊性及複雜性,生命分析化學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發展機遇。陳洪淵院士介紹了單細胞分析、活體分析、組學分析、分子成像分析等生命分析化學前沿研究領域的發展情況。
要解決生命分析化學的測試原理、方法、技術、儀器的創新,要依賴包括光、電、質、聲、磁、核、電子學等在內的大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大數據科學的發展與創新。陳洪淵院士指出,一些優秀的科學家之所以能超過前人和同時代人,不僅與他們的辛勤付出有關,重要的是,他們具有很好的科學創新的精神氣質:好奇心、進取心,批判精神、懷疑和冒險精神。
報告題目:面向精準醫學的蛋白質分析進展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玉奎院士
2020年,人類蛋白質組織整合25個研究團隊的染色體蛋白質組數據和19個研究團隊的生理及疾病蛋白質組數據,公布了17874種蛋白質,佔基因編碼19773種蛋白的90.4%,是具有很高嚴格性的人類蛋白質組草圖(兩條獨有肽段,含至少9個胺基酸),但是還有1899個(9.6%)missing protein尚未發現。
隨著一些低豐度的鋅指蛋白質等轉錄因子被發現確認,強疏水膜蛋白質約佔剩餘缺失蛋白質的三分之二。張玉奎院士團隊發展了基於離子液體的樣品提取新方法,對強疏水性蛋白質具有更高的溶解效率,而且與後續酶解和質譜鑑定兼容;研製了全自動蛋白質組樣品處理裝置,並構建了全自動蛋白質組分析平臺,實現了100餘個血漿樣品的蛋白質組隊列分析;並將上述新方法、新技術、新裝置和新材料用於PM2.5暴露、抑鬱症、胰腺癌等疾病相關蛋白質的發現、血液透析病形成的分子機制以及臨床多腫瘤標記物的精準定量中。
報告題目:基礎研究與儀器創新
報告人: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另一方面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
多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持續增加。不過,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因此,要明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久久為功,持續不斷堅持下去。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首先是國家財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時要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形式加大支持,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擴大資金來源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
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部分,高水平分析儀器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社會發展對分析儀器提出了在線、原位、在場、實時、成像、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等越來越高的要求。江桂斌院士認為創新分為鼎新、路新、原始創新、顛覆型創新四大方式,講到原始創新時,他介紹了全球及我國的色譜、質譜、原子吸收光譜技術的發展歷程。並指出,我國分析儀器存在著真正原創性儀器較少、基礎研究不夠、高端儀器研發能力有限、儀器穩定性和可靠性仍有很大欠缺、推廣應用與市場化不足、滿足不了國家和社會需求等問題,希望儀器廠家擁有企業家的視野與長期發展的戰略眼光。
報告題目:分子診斷COVID-19
報告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樂曉春院士
樂曉春院士多次參加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會議報告的內容主要圍繞著「砷」元素進行。此次大會,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樂曉春院士沒能來到會議現場為大家做報告,但是提前錄製了報告視頻,將其團隊最新的研究工作做了分享。而樂曉春院士此次介紹的內容也正好是其團隊今年針對新冠疫情所做的SARS-CoV-2的分子檢測研究工作。
據介紹,本次會議有230餘位代表註冊,共收到論文摘要110 篇,大會組委會邀請了國內外的知名院士、專家學者參會並做報告,安排了大會特邀院士報告4個、大會報告20個、邀請報告42個,以及40餘個牆報展,共同探討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趨勢和前沿動向。
會議期間還將評選第六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優秀牆報獎」,以激勵青年學者們積極參會交流。本屆會議也得到了島津、珀金埃爾默、HORIBA、海光儀器、吉天儀器、阿美特克、凱來等七家儀器廠商的贊助,儀器信息網和分析測試百科網兩家媒體的支持。
自從2010 年開始,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前五屆分別由四川大學(四川成都),東北大學(遼寧瀋陽),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桂林)、武漢大學(湖北武漢)和廈門大學(福建泉州)等單位承辦,會議規模、涉及的研究領域和影響力逐年擴大。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是我國光譜科學工作者的盛會,全力展示我國在原子光譜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增進廣大光譜科學工作者及其支持光譜事業同道者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光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