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在貴州的梓潼縣考古時,曾在一座深山的洞穴當中發現了兩臺正在運轉的發電機。考古隊原本是想挖掘文物的卻沒想到發現了兩臺十分"現代"的東西。
一、深山裡的發電機從何而來
後來,經過考古專家對洞口石碑的研究之後,揭開了這兩臺發電機的來頭。原來這兩臺發電機生產於1942年。當時正值二戰時期,我國與美國站在統一戰線,共同對抗邪惡的法西斯力量。由於當時中國的物資匱乏、軍隊裝備較少。
作為同為反法西斯力量的美國為了早日打敗法西斯,便提出向中國輸送武器裝備。而這其中便包括這種封閉式、傘式、三廂交流的發電機。
那時中國軍隊打仗,就像中國八路軍自己說的,僅僅是靠著小米加步槍。再加上當時在中國,電力並不普及。因此,中國軍隊根本用不上發電機。美國軍隊在援助中國時便使用這兩臺發電機跟美方聯繫,交流收集到的戰爭情報。
為了隱蔽這體型龐大的發電機,便選擇將這兩臺發電機放置在了這個山洞中。後來,由於這兩臺發電機的體型實在是過於龐大、重量也十分沉,行軍攜帶十分不便,於是美軍便將發電機放置在了那裡。
抗戰結束之後,美軍迅速從中國撤兵走了。這兩臺發電機便被眾人遺忘,一直放置在了山洞中,再也沒人想起,直到被考古隊發現。
考古專家在發現發電機時之所以為之驚嘆,就在於這兩臺發電機本身超長的壽命。畢竟這兩臺發電機不間斷工作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任何損害,還能正常使用。
二、發電機不壞的秘密
就像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保質期一樣,每一個物品也都有自己的使用期限。然而,這兩臺發電機仿佛沒有使用期限一樣,至今為止,連續不斷地工作了79年,並且明明被放置在潮溼陰冷的山洞卻依舊十分光亮、嶄新如初。這一切都與美國發達的科技水平離不開。
其實早在19世紀40年代,發電機便已經誕生,當時都歐洲就已經廣泛運用電力技術了。
而美國作為一個不斷突破、不斷創新的國家,更是早早地抓住了工業革命的機會,使自己的科技水平、軍事實力以及經濟水平都突飛猛進。美國這一切發展的背後,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持。
因此,在當時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完善,美國早已將發電技術運用得爐火純青。
同時,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為了打敗邪惡的法西斯力量,在軍事裝備上下了十足的功夫。所以,美國的武器裝備在當時都是世界頂尖的裝備。發電機這種傳遞情報的重要工具更是如此。
畢竟發電機這種決勝戰爭的關鍵工具,更要精益求精。而時隔79年,發電機依然能夠正常運轉就是最好的證據。
三、 美國的大國面子
此外,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力量的美國,一直打著戰爭結束後對世界實行霸權主義的算盤,抓住一切機會彰顯自己的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實現武力震懾也是二戰中美國的計劃之一。
武力震懾的最好方式,便是讓對方見識自己的武器裝備有多麼優秀。美國對於這種可能拿不回去、可能會留在中國的武器、工具自然是更是十分的講究。
早在當時美國的科技水平就已經領先世界,如果帶進中國的武器、裝備還未曾使用就損壞,豈不是丟了美國這科技大國的臉面。因此,留下的發電機必定是當是最頂尖的設備工具。
四、令人深思的發電機
從上世紀40年代到現在,80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抗戰勝利後,中國從一無所有,綜合實力低下,到現在經濟、科技水平遙遙領先,面對各種複雜的國際事務都能用大國姿態彰顯中華魅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年先輩們奮鬥的血淚史。
要知道,在當時,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導致與世隔絕,錯過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甚至連洋槍洋炮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後來發明出來的發電機這種"高科技"的玩意了。
畢竟,當那些西方國家苦心研究科學技術時,清朝正在大興文字獄,讀書人都要被趕盡殺絕了更不用說有機會去研究西方科技文化了。西方國家不斷進步,清朝時期的中國卻一直止步不前,停留在自欺欺人的美好幻想中。
正當那些"高科技"被西方國家運用於戰爭,前來侵略搶奪中國這塊肥肉時,中國才明白什麼叫做"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為之不斷努力不斷奮鬥。
現如今,中國已經今非昔比了。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現在中國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上已經有著不容小覷的權力地位。
而中國的科技水平也早已不復當年只能仰望別國的模樣,現在的中國不管是科技水平還是軍事力量都已經遙遙領先。
中國的先輩用血與淚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了,只有科技發展才是硬道理。
五、發電機變文物
那兩臺發電機早已被當作文物,放置在博物館中,按常理來說,文物應當時年代久遠、製作精美的工藝品,但將這兩臺發電機作為文物放在博物館也是尤其獨特的歷史意義的。
保留正是為了緬懷當初那些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犧牲的先烈們。這兩臺發電機見證了二戰、還原了二戰,這是它們作為文物見證歷史的意義。
因此不管怎麼,這兩臺發電機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值得被安放在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