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計劃
國內半導體專業人士應該都明白,中國目前所處的環境,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設計與製造同屬於晶片產業鏈中不能忽視的環節,早些年中國一直致力於晶片設計技術,導致這半邊火焰的升騰外,另一邊晶片設計卻似乎太過於平靜。
國內技術人才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從晶片製造上下功夫。在上海,國內首次出現了晶片製造集群企業,如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以及中微半導體等企業,都足以攪動各地的半導體市場。另外中國聞名海外的,能夠在國際半導體領域上榜的企業,比如華為海思、阿里平頭哥、紫光集團、等等也在不斷的嘗試著晶片製造的技術
這些都足以說明,過去半導體在中國可能是個新鮮的東西,而如今中國半導體的晶片實力已經在穩步提升中。過去只重視晶片設計,而忽略晶片製造的問題,在近些年暴露的比較徹底。隨著最近國內製定相應的計劃來說,2025年中國晶片的自給率將由現在的30%提升至70%。雖然提升幅度在外人看來有些大,但中國目前自給率提升的條件均已成熟。
國內投資力度已經超千億
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力度正在不斷加大,2020年前7個月,半導體股權投資項目的案例高達128起,投資總額超過600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全年投資額的兩倍多。而且在近幾年,產業資本越來越成為半導體創業者眼中的香餑餑。華為、中電海康、小米、Intel等廠商的供應鏈相關半導體企業,也特別青睞來自產業資本的投資。
市場日新月異的前進,換來的是國內市場的良性循環。加速的國產自主晶片計劃,正在演變為一場聲勢浩大的領域升級,不斷提升資金投入,才能引入更多的資源進入。終端製造企業,不僅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夢想從來沒有止步。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晶片進口最大的國家,與很多國家對比來看,進口晶片越多說明自主依賴,自力更生的能力越差。
當前所有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目標,已經在加大自主晶片研發力度,同時降低進口晶片的規模,從這種大環境的節奏來看,華為等企業的未來是光明的。
華為等中國企業的未來希望
伴隨著國內晶片市場環境的成熟與企業認知的提升,自給自足的晶片供應,將會在未來很快實現。卡脖子等行為,歸根結底是紙老虎。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升自我的核心實力,美國才會對你刮目相看。
以中芯國際為例,國家推出10年免稅的政策,還輔助其進行人才招聘,這種環境下的企業導向是好的。而能夠紮根建設晶片生產龍頭企業,將營造一個更公平公正的環境。未來華為無論是從購買,還是技術支持,都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總結
毫無疑問,未來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是可以期待的。這也是華為等中國C端用戶市場主導者,願意看到的。隨著供應鏈的成熟,加上自主科技研發水平的提升。不用再依賴美國晶片技術,華為的產量也能夠保證。這才是華為真正的純自主企業,不受任何技術束縛,展翅飛向屬於中國人的新世界。
對於國家已經重金打造半導體晶片產業,利好華為,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一起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