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福音!新發現有望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

2020-11-29 健康一線視頻網

作者:陳莫伊來源:生物探索

白血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治癒這類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是造血幹細胞移植。本周,頂級期刊《科學》子刊上發表了一項重要成果,有望顯著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一個關鍵「開關」,這一「開關」與造血幹細胞移植讓人最頭疼的副作用——攻擊人體健康組織有關。

據悉,研究者們正在推進相關的臨床試驗,並已與一家公司取得聯繫,如果試驗成功,關閉這一「開關」藥物將能夠使造血幹細胞移植更安全、更有效。

何為「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的始祖細胞,具有長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可分化成各類成熟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

通常來說,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要先接受放療或化療的預處理,以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和其它異常細胞。然後,醫生會將來自患者自身或捐贈者(也稱為供者)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以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對白血病患者來說,免疫重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已經無法對抗腫瘤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患者的免疫系統得以重建,就能殺死殘留在體內的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並防止復發。這種抗癌作用被稱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醫生和患者都想看到的效果。

圖片來源:istock.com/jann011

致命的不良反應

不過,讓醫生們苦惱的是,造血幹細胞移植除了能產生他們期望的抗癌作用,還會帶來一種不好的反應。30%-60%的患者在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來自捐贈者的細胞會攻擊患者的健康組織,尤其是肝臟、腸道和皮膚。這種不良反應被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versus-host responses,GVHR)。GVHR不僅導致移植失敗,甚至還會引發致命的後果,使患者多個器官功能衰竭。

先前,為了抑制這種不良反應,醫生會給患者使用一些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減少免疫細胞對健康組織的傷害。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個缺點,它也會降低抗癌效果。

那麼,能不能有一種方法,既能減少GVHR這種不良反應,又不會影響抗癌作用呢?

想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在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會產生GVHR,即體內健康的組織也會被攻擊呢?

相關論文(圖片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決定性因素」被找到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們證實,細胞因子GM-CSF的產生是患者產生GVHR這種不良反應的「決定性因素」。在健康人中,這種細胞因子來自一組特別的白細胞,能夠幫助對抗感染。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發生GVHR這種不良反應時,被移植到患者體內的幹細胞產生了大量的GM-CSF。如果在移植前,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讓被移植的幹細胞失去產生GM-CSF的能力,那麼,接受移植的小鼠就能免受GVHR的傷害。

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們推測,如果能有一種藥物,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吃下它後能夠抑制GM-CSF的作用,那麼,或許可以阻止GVHR對健康組織產生傷害。

一開始,科學家們也擔心,用藥物抑制GM-CSF也會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抗癌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這讓他們感到很意外。因為,先前大家都認為,「GVHR」和「免疫細胞發揮抗癌作用」這兩種免疫反應是受相同機制調控的。

即將開展臨床試驗

那麼,GM-CSF在人類和小鼠中是否扮演了同樣關鍵的角色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分析了產生GVHR這一不良反應的患者的樣本。結果發現,這些樣本中,GM-CSF這一細胞因子的水平確實升高了,並且,患者產生的GVHR越強,樣本中檢測到的CM-CSF數量就越高。

接下來,科學家們將在人體中測試是否阻斷GM-CSF這一細胞因子能夠使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不產生GVHR這一不良反應,以提升這類療法的安全性。

我們期待科學家進一步取得積極的成果,為白血病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資料:

New stem cell therapy to improve fight against leukemia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but not graft-versus-leukemia immunity, is mediated by GM-CSF–licensed myeloid cells

相關焦點

  • 高博醫療集團吳彤主任團隊,在創新中不斷提升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多種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移植理念與技術不斷進步。高博醫療集團北京博仁醫院移植團隊在吳彤主任的帶領下,持續鑽研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改進與提升,在創新中不斷提高移植成功率,並關注病人移植後的生活質量。
  • 科普:當白血病遇上造血幹細胞移植
    電影當中,一幕幕帶著口罩的白血病患者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麼,在這裡想問一下劉主任,到底什麼是白血病?劉芳: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一種惡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簡單說就是血癌。白血病的症狀主要有四大臨床表現。
  • ...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
    遺傳性疾病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提到「造血幹細胞移植」,人們往往想起的是白血病等,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適應證已經擴大到一些因遺傳問題發生的先天性罕見病
  •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獲進展
    ,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誌上。Waller教授,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盧瑩博士,盧瑩博士曾榮獲教育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近年來與Waller教授課題組合作,致力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GVHD活性的研究。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異基因骨髓移植的主要併發症和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開發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抑制GVHD的方法是提高臨床骨髓移植成功率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 捐獻造血幹細胞,他與時間賽跑救助白血病患者
    12月20日,躺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造血幹細胞採集室裡,看著自己的鮮血在血細胞分離機中循環轉動,空軍戰士範寶強說,自己仿佛在參加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戰鬥」,渾身熱血奔湧,這感覺跟他今年7月接到中華骨髓庫電話時一樣,那天,醫生告訴範寶強,他與一白血病患者初配型相合,經過後續高分化驗和體檢
  • |白血病前期|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造血幹細胞移植...
    總而言之,MDS患者需要根據預後評分系統確立治療目標:較低危組提高生活質量;較高危組提高生存率。因此,較低危組治療主要包括促進造血、誘導分化、生物反應調節劑、輸血、對症支持治療為主;較高危組治療除以上治療外,還應該包括去甲基化治療、靶向治療、聯合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等。
  • 造血幹細胞移植存活率高於歐洲
    他說,這次生命接力掀開了骨髓移植的神秘面紗,促進了江蘇省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蓬勃發展,迅速推動了中華骨髓庫的擴容建設,給無數白血病患者帶來希望。 白血病患者往往將最後的希望放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上,但移植後復發率高達30%,對患者和家屬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 東京大學研究新發現:膠水可培養造血幹細胞!或成治療白血病救世主?
    而造血幹細胞分化後形成的白細胞和紅細胞等,是在白血病治療中進行骨髓移植手術時不可或缺的細胞。過去在實驗室中培養造血幹細胞會出現效果不好或成本高昂等問題,導致臨床上治療白血病多依賴骨髓移植。但就目前的骨髓移植來說,常常面臨移植源不足的情況,這就需要人工培植造血幹細胞。
  • 白血病患兒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後,今天順利出倉
    年初,曲濤的小兒子真真(化名)被查出患有白血病,11年前,他在北京市臍血庫給真真的姐姐儲存了一份臍帶血。醫生就是用這份與真真HLA配型全相合的臍帶血聯合姐姐的外周血,為真真進行了移植治療。今天,經醫生診斷,姐姐的造血幹細胞已在真真體內健康生長,真真終於可以順利出倉。今年2月,一歲的真真突然臉色發白並伴隨發燒症狀。
  • 造血幹細胞首次培育成功!白血病將無需骨髓移植
    本文轉載自創新地標(ID:kejitouzi)公眾號上周,人類第一次將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成出造血幹細胞。
  • 專家觀點 | 吳彤主任:白血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的防治
    復發是白血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CIBMTR(國際骨髓移植研究中心)統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uto-HSCT)後復發死亡率佔全部死亡原因的78%,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後的復發死亡率佔全部死亡原因的23~34%。
  •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
    骨髓移植技術的發現 生命科學是二十世紀發展最為迅猛的學科之一,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1957 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多納爾·託瑪斯發現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體內,可以治療造血功能障礙。這一技術的發現,使多納爾·託瑪斯本人榮獲了諾貝爾獎。 這一技術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並已成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為人類戰勝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什麼是造血幹細胞?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治療愛滋病 中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發現  9月1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鄧宏魁研究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以及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課題組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患有愛滋病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長期重建
  • 中國科學家完成首例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他們的主治醫師均採用了一套類似的「一石二鳥」的方:HIV-1患者在CCR5Δ32/Δ32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情處於長期緩解,既讓他們白血病不再復發,又徹底治癒了愛滋病。區別於此前兩例病人直接移植「天然」CCR5Δ32/Δ32造血幹細胞,鄧宏魁等人合作成立的研究團隊在全球範圍內報導了首例利用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在HSPCs(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中編輯CCR5基因並成功移植到一名同時患有HIV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27歲男性患者案例。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流程圖。
  • 海南一幹部捐獻造血幹細胞 挽救白血病患者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8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9月28日上午,在海南省委辦公廳工作的增志(化名)在海南省人民醫院捐獻了造血幹細胞234毫升,用於挽救在浙江某醫院治療的一名白血病女患者。據了解,增志成為海南省第116例,全國1024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 臨沂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楊淑惠 臨沂報導近日,臨沂市人民醫院兒內科三病區傳出喜訊,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出倉,其白血病得到有效治療,患兒重獲新生。臨沂市人民醫院成為臨沂市第一家、山東省第二家獨立開展兒童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醫院,填補了臨沂市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上的一項空白,兒童血液病治療水平又上新臺階。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七年前,八歲的樂樂(化名)在臨沂市人民醫院被檢查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危),經過三年正規、系統的化療後完成療程,骨髓持續完全緩解,順利停藥。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1956年,託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幹細胞移植手術。託馬斯也由此成為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奠基人。日前,一名來自湖北襄陽的高三男生張文馳,犧牲了緊張的高考複習時間,前往北京為一名福建籍的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到底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疼不疼?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 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區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首批骨髓移植患者順利出倉
    出院前,醫生給患者詳細叮囑相關事項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非常感謝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我才能順利康復出院。」9月23日下午,2名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順利出院,該院醫護人員為患者送上鮮花,患者感激不已。
  • 滬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全球最大血液病醫院將開建
    東方網10月29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天8點,上海宣告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臨床移植成功,上海臍血庫因此成為國內首家臨床移植破千的幹細胞專業機構。  在位於松江的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一直監測著病人移植後情況的王椿主任表示,接受臍帶血移植的女性患者今年50歲,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通過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聯合半相合骨髓移植,患者將得到有效救治,預後情況十分樂觀。王椿教授表示,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已成熟應用於各類病患群體的治療,對於有移植指徵的患者都有臨床效果。  這是上海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臨床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