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幹細胞移植存活率高於歐洲

2020-11-23 新華日報

他是骨髓精準移植「蘇州模式」的開創者,從醫40載,紮根臨床,聚焦科研;他是病患口中的「吳爸爸」,用精湛的技術和親人般的關懷挽救生命。

日前,《科技周刊》記者對話2020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如今,年過花甲的吳德沛仍然堅持奮戰在科研、醫療、育人的第一線。

學習與創新,從法國方案到「蘇州模式」

「醫院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我從小就對這裡充滿探索的欲望。」吳德沛是恢復高考以後的首屆大學生。初入蘇州醫學院(2000年蘇州醫學院併入蘇州大學)校門的吳德沛,這才知道血液學科是學校的重點學科,有許多知名教授。20歲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畢業就到附屬醫院工作。

臨床醫學專業學習任務重,但吳德沛以優異成績本科畢業,被分配到當時的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科。「畢業分配時,我選擇了到臨床一線去工作積累經驗,接觸到每一個活生生的病人才有價值。」吳德沛一邊在醫院工作一邊繼續攻讀碩士、博士。

1992年8月,吳德沛被醫院派往法國南特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進修。一報到,他就被分配到了病房一線擔當床位醫生,當看到對方擁有先進的淨化艙、全自動輸液設備時,深受震撼。「當時,我們醫院血液科是國內最好的單位之一,卻只有兩個淨化艙。這裡病人全都用深靜脈導管注射,我們還要靠一針一針地打。因為這裡輸血支持好,法國病人臉色紅潤。」吳德沛是醫院血液科唯一的一位中國大夫,他決定要把先進的血液病診治「法國方案」帶回祖國。

為此,他廢寢忘食,勤奮學習。3個月後,吳德沛基本能用法語與醫護人員及患者交流。半年之後,從獨立管理一個床位,發展到獨立管理六個床位。「我當時吃住在醫院,24小時隨叫隨到,對每個骨髓移植病人病程、治療方法都認真記錄在案,並對法國先進的科室管理也格外關注。」吳德沛回憶說。

20個月後,吳德沛自信滿滿回國,他的行李箱大半都是複印資料和筆記本。嚴格規範的學術訓練、科學有序的臨床工作實踐,為他今後的醫學之路打下紮實的醫研基礎。他並不滿足於將法國方案帶到國內,不斷優化移植關鍵環節,陸續攻克排異、復發、感染等多個技術難關,建立移植相關出凝血的關鍵技術。

2001年6月13日,吳德沛帶領蘇大附一院血液科成功實施了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骨髓移植術,來自臺灣的骨髓成功拯救了江蘇姑娘陳霞的生命。他說,這次生命接力掀開了骨髓移植的神秘面紗,促進了江蘇省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蓬勃發展,迅速推動了中華骨髓庫的擴容建設,給無數白血病患者帶來希望。

白血病患者往往將最後的希望放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上,但移植後復發率高達30%,對患者和家屬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吳德沛結合傳統治療方案,系統性地改良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形成了「精準移植」的蘇州模式,這項獨特的蘇州移植技術體系,包括雙重移植的建立,併發症防治網絡和移植後復發新療法的建立。經研究確認,在該團隊原創的一系列治療技術下,造血幹細胞移植總存活率比歐洲高了11%。

做醫學科學家,要從失敗中發現科研突破口

在很多人看來,吳德沛在科研方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從細微之處發現新的突破口,這是一般的科研人員望塵莫及的。「要當一名好醫生,就必須是一名醫學科學家,要把臨床的經驗思考、總結、提煉出來。」吳德沛說。

2002年,吳德沛團隊遇到一名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患者,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白血病。當時這名患者在移植後的第15天病情全面復發,大家都只是看到了病人治療失敗十分沮喪,但吳德沛卻從這次的失敗聯想到科研上。

「我們實驗室在嘗試培養單核細胞白血病的細胞株和動物模型,因為這種白血病類型非常兇險,我們希望建立細胞株和動物模型,便於實驗室通過M5型細胞株來做全面研究,但是當時整個中國還沒有成功培養出這樣的細胞株。」吳德沛想到,這名患者的病情非常兇猛,細胞的增殖能力強恰巧是符合細胞株需要的特性,雖然移植失敗了,但是否可以提取細胞來做細胞株的培養呢?

事實證明,就是利用這次提取的細胞,成功培養出了國內第一株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而這一株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對後來單核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和實驗室研究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吳德沛說,如果當時沒有再深耕下去,實驗室或許就不會得到這麼好的細胞來源,或許無法培育出來,也或許要耗費更久的時間。

在科研道路上,吳德沛是一個不懼怕失敗的人。近年來,蘇大附兒院在兒童血液病的治療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這也離不開吳德沛的指導和幫助。較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和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重建慢、移植早期併發症多,如果沒有移植經驗,早期死亡率會很高,因此醫院一直不敢觸碰臍帶血移植。吳德沛知道大家想法後說:「有我在,你們怕什麼?」他說,臍帶血移植一旦超過百天,晚期併發症遠比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少,特別是慢性廣泛性排異反應的發生率低,對患兒的生活質量會有非常好的幫助,即使有困難,也要加快發展這項技術。

在吳德沛的指導下,蘇大附兒院的臍帶血移植越做越大,病人越來越多。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以前被稱為「白血病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病的發病機制不清楚,治療沒有規範性,在終末期發展為白血病時情況更糟,也更兇險。吳德沛帶領團隊在全國組織開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建立MDS診療策略,制訂了首個中國人群MDS去甲基化藥物的推薦治療方案。「這讓國內醫生面對這種難纏棘手病時有了切實有效的科學依據。」吳德沛說,規範診療是疾病療效的基礎,團隊編寫了中國第一個《MDS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在全國範圍內推廣MDS標準的診療方案。

站在巨人肩膀上,科研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努力

2015年6月16日,吳德沛團隊榮獲2015年法國聖安東尼-EBMT成就獎。吳德沛想起了當年自己在法國求學的經歷,「以前參加國際會議,我們是坐在觀眾席的旁聽者,但現在,我們的技術和水平與國際接軌,我們的醫生走上講臺,讓世界分享我們的成果與經驗。」

2016年和2019年,吳德沛團隊連續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個團隊能夠在三年時間內兩度獲得如此高的國家榮譽,並不容易。在吳德沛看來,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厚積薄發的結果。

從20世紀50年代陳悅書教授創建血液科開始,阮長耿院士於1981年在蘇州醫學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血栓與止血研究室,把學科的發展推到一個新高度。1988年,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成立,到現在建所32年了。吳德沛說,血液學科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累積進步的過程,很多專家一起努力,凝練出了「出凝血疾病」「惡性血液病」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等研究方向。

如今,蘇大附一院血液科每年的出院病人數量高達12000人。去年,醫院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是我國首次在血液病領域設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吳德沛說,一個新的國家級平臺,對於血液學科團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0月,血液科新病房(血液ICU/生物淨化病房)正式啟用,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血液ICU。病房的建成啟用是順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應用的重大需求而建立。」 吳德沛介紹說,新啟用的病房床位總數29張,包括血液ICU病房14張、血液淨化病房15張,可供疑難危重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接受含全環境保護在內的全方位治療和護理需求,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患者的眼裡,吳德沛仿佛無所不能,似乎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然而作為一個學科的「掌舵人」,吳德沛需要考慮的就更多了。「能爭取到國家級平臺並不容易,而建設好這個平臺更需要不斷地吸引頂尖人才、加強學科建設。」他坦言,要和北上廣的大醫院去比拼,更需要不斷加大投入,聚焦血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整合全國血液病臨床資源,制定戰略規劃,實施區域協作,產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動我國血液病臨床研究水平的提升。

「科研工作,需要接續努力。一定要鼓勵、支持、引導學科的梯隊建設,要讓年輕人、能幹的人多挑擔子、多做事情,在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中迅速成長。」如今,吳德沛指導的畢業生中,數十位已成長為科學前沿領軍人物,作為國家級血液專科醫師進修基地主任,培養了全國80%的血液遺傳學診斷人員。他堅信,只要一代一代人不斷努力,隨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血液病的診療技術水平也會得到大幅提升,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血液病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本報記者 王 拓

相關焦點

  • 巴基斯坦小夥來滬接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兩個星期後,患者有望重新恢復正常造血功能,不再需要用輸血來維持生命。此次移植的成功,不僅寓意著中巴友誼的延續,更開創了外國人使用中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先例。  2018年3月初,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接收了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患者。
  • 骨髓造血幹細胞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 仁濟醫院成滬第三家造血幹細胞採集移植中心
    圖說:史女士在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 院方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7月2日,35歲的史女士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液科完成造血幹細胞採集,成為該院完成的首例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這也是浦東地區首例、上海第497例造血幹細胞採集
  • 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下)
    有關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的定義和病理機制小編已在「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上)」中進行了介紹,本資訊整理了相關併發症的治療和評估,具體內容如下:高血壓血壓升高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常見症狀。
  •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王憬惺|中國醫學科學院|...
    1988年,美國科學家布洛克斯梅爾和法國醫生格拉克曼合作,在巴黎成功地為一位患有範可尼貧血的6歲美國小男孩完成了世界首例臍帶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移植,至此,拉開了世界臍帶血應用的序幕。王憬惺教授「目前,臍帶血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造血幹細胞移植方面,但隨著科研的深入,其外延不斷被拓寬。」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1956年,託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幹細胞移植手術。託馬斯也由此成為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奠基人。日前,一名來自湖北襄陽的高三男生張文馳,犧牲了緊張的高考複習時間,前往北京為一名福建籍的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到底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疼不疼?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 上海首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完成
    經過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中國幹細胞集團的共同努力,樂樂順利完成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據悉,這是上海首次採用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的病例,樂樂是在兒科醫院移植的第100例罕見病患兒,這也是中國幹細胞集團完成的第3500例移植。9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樂樂卻已經是一名懂事的「資深」患者。
  • 滬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全球最大血液病醫院將開建
    東方網10月29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天8點,上海宣告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臨床移植成功,上海臍血庫因此成為國內首家臨床移植破千的幹細胞專業機構。  在位於松江的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一直監測著病人移植後情況的王椿主任表示,接受臍帶血移植的女性患者今年50歲,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通過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聯合半相合骨髓移植,患者將得到有效救治,預後情況十分樂觀。王椿教授表示,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已成熟應用於各類病患群體的治療,對於有移植指徵的患者都有臨床效果。  這是上海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臨床移植。
  • 科普:當白血病遇上造血幹細胞移植
    不治之症、巨額的治療費用、骨髓穿刺、骨髓移植,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標籤,與白血病如影隨行。但實際上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標籤早已名不符實,卻還讓很多人對白血病存在持續的誤解,甚至還有人耽誤了疾病的及時治療。去年底,成都電視臺《健康·生活》欄目特邀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針對這些問題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 兒科醫院今完成上海首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
    據悉,這是上海首次採用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的病例。樂樂是在兒科醫院移植的第100例罕見病患兒,這也是中國幹細胞集團完成的第3500例移植。 樂樂自出生後6個月便開始出現面部皮膚出疹,並反覆增多、蔓延至雙手臂;3歲,開始頻繁出現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7歲,做了兩次舌下腺囊腫切除術;8歲,開始反覆出現肺部感染,多次住院治療。
  •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
    骨髓移植技術的發現 生命科學是二十世紀發展最為迅猛的學科之一,已經成為自然科學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1957 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多納爾·託瑪斯發現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體內,可以治療造血功能障礙。這一技術的發現,使多納爾·託瑪斯本人榮獲了諾貝爾獎。 這一技術很快得到全世界的認可,並已成為根治白血病等病的主要手段。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為人類戰勝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什麼是造血幹細胞?
  • 【健康教育】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流程
    檢驗後,中華骨髓庫將把您的所有相關資料錄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計算機資料庫中。等待配型、配型成功:等待有配型完全相同的患者,此間要經常與省級分庫經常保持聯繫。這一段時間應該是幾年至幾十年,其中很少人能實現捐獻的願望。對志願者進行再動員: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會在中華骨髓庫申請造血幹細胞配型檢索。如果志願者與患者配型合適,中華骨髓庫將對志願者進行再動員工作。
  • 上海首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獲得...
    經過中國幹細胞集團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共同努力,樂樂於上海順利接受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據悉,這是上海首次採用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的病例,也是中國幹細胞集團完成的第3500例移植。由此,該集團也成為了全國首家完成3500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專業機構。
  • 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獲進展
    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nterferon-gamma and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signaling between donor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s regulates graft versus host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activity」的文章,利用小鼠移植模型
  • 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完成改造
    10月3日,經過6個月的改造建設,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交付使用。移植病區擴建完成後,該院的百級移植倉由2個增至5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和環境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與優化。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年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將由20例增至50多例,更多血液病患者,特別是重型地貧患兒能夠就近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並節約了醫療費用,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是目前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難治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方法之一。血液內科於2005年啟動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儘管當時條件十分艱難,血液內科仍克服困難,完成了相關技術準備、技術規範制定、質量控制體系建設。
  • 血液科專家肯定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重要作用
    原標題:血液科專家肯定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重要作用目前,幹細胞治療已在國內外得到大範圍的研究與推廣,而造血幹細胞是目前幹細胞家族中唯一獲得臨床準入的幹細胞資源。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是造血幹細胞的重要來源,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療血液系統、免疫系統,以及遺傳代謝性等上百種疾病。
  • 名詞解釋: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血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上個世紀開始應用於惡性血液病、實體瘤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有效臨床治療手段。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三個部位,均可用於臨床移植,其中臍帶血是由新生兒臍帶扎斷後所採集的胎盤血。國外對於臍帶血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早,國內對臍帶血的研究興起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建設臍血庫的目的,就是進行臍帶血的採集、處理和保存,供臨床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 造血幹細胞移植三大方式:骨髓、外周血、臍帶血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8日訊(記者 李春雨)「骨髓、外周血、臍帶血,這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等系統所需造血幹細胞的三種來源,而存下臍帶血,就是一種保障,平時看起來沒什麼用,到關鍵時刻就是救命的藥。」近日,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
  • 高博醫療集團吳彤主任團隊,在創新中不斷提升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多種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移植理念與技術不斷進步。高博醫療集團北京博仁醫院移植團隊在吳彤主任的帶領下,持續鑽研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改進與提升,在創新中不斷提高移植成功率,並關注病人移植後的生活質量。
  • 優品薈生物造血幹細胞移植臨床應用醫學知識
    造血幹細胞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臍帶血移植。2、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應用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重建患者已被各種原因摧毀的骨髓或原已衰竭的骨髓。也就是說用超大劑量的化學藥物和放射照射,徹底摧毀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的骨髓,使它創造血細胞的能力等於零,然後輸入其他健康人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重建造血的過程。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因供者容易接受,目前在各移植中心移植病人當中佔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