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獲進展

2021-01-09 科學網

 

來自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nterferon-gamma and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signaling between donor dendritic cells and T cells regulates graft versus host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activity」的文章,利用小鼠移植模型,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埃默裡大學醫學院Edmund K. Waller教授,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盧瑩博士,盧瑩博士曾榮獲教育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近年來與Waller教授課題組合作,致力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GVHD活性的研究。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異基因骨髓移植的主要併發症和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開發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抑制GVHD的方法是提高臨床骨髓移植成功率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小鼠移植模型,發現注射供體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GVL效應,延長受體小鼠生存時間,同時抑制GVHD效應。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供體T細胞分泌的IFN-γ 和樹突狀細胞所產生的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在抑制T細胞的免疫活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項研究為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控制供體樹突狀細胞含量繼而優化GVL 和GVHD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為開發新的分離GVHD和GVL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除此之外,近期第三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處理造血幹細胞移植併發症方面也獲得了新發現,他們通過自主設計中西醫四聯藥物組合方案預防肝靜脈閉塞症及創建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重度排斥反應防控的協同治療手段,有效降低了白血病移植後主要致死性併發症問題,使得不全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急慢性排斥反應發生率大幅下降,達到了同胞間全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防控水平,保障了高難度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順利開展。目前,該技術國內外均未見文獻報導。 (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
  • 看看臍血造血幹細胞最新應用進展
    日前在穗舉行的第一屆廣東省臍帶血大會上,廣州、上海的名院醫學團隊同時發布了自體、異體臍血造血幹細胞的最新應用進展,醫學專家們因為臍血已不局限於治療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擴展到神經系統等其他疾病而歡欣鼓舞。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造血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在造血組織中,所佔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幹細胞在骨髓移植和疾病治療方面有重要作用。1988年法國的Gluckman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成功採用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貧血患兒,標誌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啟。全球現每年約進行6萬例骨髓移植術,其中使用自體和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完成骨髓移植術的患者人數分別為近3.5萬和2.5萬例。
  • 關於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誤區 不是所有的治療都需要動刀子
    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分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自體一般用於淋巴瘤的病例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例,自身免疫病也有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成功的案例。
  • 日本完成首例再編程幹細胞異體移植術
    該國一個研究小組為眼疾患者成功移植了由他人的iPS細胞培養而成的視網膜細胞。研究小組稱,這是世界首例iPS細胞「異體移植」手術,與利用患者本人的iPS細胞相比,費用和時間都大幅減少。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宣布,他們與神戶市立醫療中心中央市民醫院等機構合作,3月28日將異體iPS細胞培養成的視網膜細胞移植到一名60多歲男性右眼中。
  • 科普:當白血病遇上造血幹細胞移植
    不治之症、巨額的治療費用、骨髓穿刺、骨髓移植,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標籤,與白血病如影隨行。但實際上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標籤早已名不符實,卻還讓很多人對白血病存在持續的誤解,甚至還有人耽誤了疾病的及時治療。去年底,成都電視臺《健康·生活》欄目特邀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針對這些問題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王憬惺|中國醫學科學院|...
    1988年,美國科學家布洛克斯梅爾和法國醫生格拉克曼合作,在巴黎成功地為一位患有範可尼貧血的6歲美國小男孩完成了世界首例臍帶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移植,至此,拉開了世界臍帶血應用的序幕。王憬惺教授「目前,臍帶血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造血幹細胞移植方面,但隨著科研的深入,其外延不斷被拓寬。」
  • 河南幹細胞_新生兒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的發現_鄭大中科博生
    1984年Boyee等發現人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並預言臍帶血將是臨床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一個新來源。1988年10月,法國巴黎聖路易醫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合作,首次進行白細胞抗原( HLA)相合的同胞間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CBSCT),成功地救治了一名Fancomi貧血患兒,開創了人類造血幹細胞移植的(HSCT)的又一新紀元。
  • 陸道培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2019年突破千例
    近日,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發文指出,陸道培醫療集團(含燕大陸道培醫院和北京陸道培醫院)在2019年登記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總例數為1081例,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移植單位。陸道培院士是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開拓者。
  • ...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
    ,這些無法被傳統方法治癒的孩子通過這一技術可以重獲新生。9 月 8 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主辦的「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國內外領域內專家學者及臨床工作者齊聚於此,共同助力推動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研究深度和普及廣度。(與會人員合影)本次論壇由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教授,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吳敏媛教授任大會主席。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應用
    因此,探索新的免疫及基因治療技術,進一步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率,降低併發症及復發率是今後研究的熱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是一種通過T細胞基因改造實現腫瘤靶向殺傷的免疫治療技術。尤其對於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來說,微小殘留病變陽性(MRD-)患者面臨著諸多移植風險,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的預後較微小殘留病變陰性(MRD+)者差。
  •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在北京,醫生告知林某的家屬,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治癒,且多次病情進展後,治療難度很;只有通過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和更長的生存時間。但由於林某年歲已高,進行移植風險太大,北京、上海多家醫院均拒絕為林某進行血幹細胞移植。高額的醫藥費用,壓得林某一家人喘不過氣。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病情稍有好轉的林某回到了臨高老家。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1956年,託馬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幹細胞移植手術。託馬斯也由此成為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奠基人。日前,一名來自湖北襄陽的高三男生張文馳,犧牲了緊張的高考複習時間,前往北京為一名福建籍的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到底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疼不疼?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 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下)
    近期,來自華盛頓大學的Hingorani S博士對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進行了系統性綜述,該研究於6月9日發表於《NEJM》期刊。有關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的定義和病理機制小編已在「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上)」中進行了介紹,本資訊整理了相關併發症的治療和評估,具體內容如下:高血壓血壓升高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常見症狀。
  • 骨髓造血幹細胞和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骨髓移植(BMT),它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中,最早用於臨床,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成熟的移植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後,HLA抗原的發現是骨髓移植第二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 Cell:科學家發現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新方法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 本文亮點: ●暴露在環境空氣中會降低從骨髓和臍帶血中獲得造血幹細胞的效率●在空氣收集造血幹細胞會使造血幹細胞數目被大大低估●由ROS介導的造血幹細胞數目下降與cypd-p53-mptp軸,miR210和hif-1a有關●在環胞素a中收集造血幹細胞可以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
  • 研究18年,鼓樓醫院幹細胞移植治療「免疫絕症」拿了國家二等獎
    南京鼓樓醫院的"異體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項研究耗時 18 年。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治療方法,比如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有效率達 40-60%,移植相關死亡率高達 6-12%,感染發生率 60-90%,其他併發症發生率也高。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配型難,排斥反應發生率高達 40%,移植相關死亡率 30-50%,限制了它的臨床使用。
  • Blood:調控造血幹細胞的信號通路
    10月的《血液》(Blood)雜誌報導了,瑞典隆德(Lund)大學醫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人員最新總結的調控造血幹細胞的多條信號通路。       造血幹細胞(HSCs)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始祖細胞。HSCs是目前研究最為透徹的人類幹細胞。